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恩亮 《中国校医》2008,22(6):642-64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危重症之一,心律失常是AMI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老年人AMI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积极预防和处理心律失常会大大改善AMI患者的预后,提高治愈率。本文就我院老年AMI并发心律失常的24例患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RNA-150(miR-150)、微小RNA-1254(miR-1254)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HF)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26例AMI合并HF患者(AMI合并HF组)和108例AMI未合并HF患者(AMI未合并HF组)进行研究。采集两组血清检测实验室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两组血清中miR-150、miR-1254表达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合并HF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50、miR-1254水平对AMI合并HF的预测价值。结果 AMI合并HF组AMI病史比例及血清CK-MB、cTnl、BNP水平均高于AMI未合并HF组,LVEF水平低于AMI未合并HF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MI未合并HF组血清miR-150、miR-125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MI合并H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I病史,血清miR-150、miR-1254、BNP、cTnl水平为AMI合并HF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150和miR-1254水平均对AMI合并HF有一定预测价值,但miR-150和miR-1254联合检测对AMI合并HF的预测价值更高。结论 AMI合并HF患者血清miR-150、miR-1254水平异常降低,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预测AMI合并HF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时的发生和转归。方法对223例AMI合并AVB的36例进行分析。结果下壁AMI合并AVB明显高于前壁AMI。AMI合并AVB者,尤其左室心梗者,在死亡率、休克发生率和心衰严重程度方面有较大影响,本组AMI合并AVB者,28例可完全消失,其中26例2周内消失。结论下壁AMI易合并AVB;合并AVB是影响AMI病情的一个重要因素;治疗中应避免使用负性传导作用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质量和活性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疑似AMI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AG检查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AMI组70例和非AMI组50例。以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作为诊断AMI的金标准,评估CK-MB质量检测、CK-MB活性检测及CK-MB质量联合活性检测在AM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以CAG确诊为AMI的患者为AMI组,确诊为非AMI的患者为非AMI组,对比两组CK-MB质量和活性差异,分析AMI组CK-MB质量和活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评分(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CK-MB质量联合活性检测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高于CK-MB质量和活性单独检测,误诊率低于CK-MB质量和活性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AMI的诊断中,CK-MB质量联合活性检测的诊断价值高于CK-MB质量和CK-MB活性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MI组CK-MB质量和CK-MB活性水平均高于非A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MI组患者Gensini评分为5.19±0.86。经分析发现,CK-MB质量和CK-MB活性均与Gensini评分呈正向直线相关性(均P0.05)。结论 CK-MB质量联合活性检测对诊断AMI具有重要价值,其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Dox、AMI治疗哮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1-2016.6收治的113例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13例分为Dox组、AMI组,Dox组59例,AMI组54例,对比Dox组、AMI组的疗效、症状及血清ERP、ES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AMI组有效率为79.63%,Dox组为93.22%,AMI组有效率明显低于Dox组;AMI组哮喘症状的持续时间较长,与Dox组比较差异显著;治疗前两组的血清CRP值、血清ESR值无显著差异,治疗后AMI组的血清CRP值、血清ESR值均明显高于Dox组。结论:Dox治疗哮喘的疗效优于AMI。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是近几年AMI治疗的重大进展。80年代初开展了AMI冠脉溶栓治疗,随后静脉溶栓治疗在世界各地普遍开展。AMI静脉溶栓治疗是在AMI发生后迅速经静脉注射溶栓剂,使引起心肌梗死的冠脉内血栓溶解,阻塞的动脉重新开放。恢复血液灌注,从而挽救一部分濒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是近几年AMI治疗的重大进展.80年代初开展了AMI冠脉溶栓治疗,随后静脉溶栓治疗在世界各地普遍开展.AMI静脉溶栓治疗是在AMI发生后迅速经静脉注射溶栓剂,使引起心肌梗死的冠脉内血栓溶解,阻塞的动脉重新开放,恢复血液灌注,从而挽救一部分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维护心脏功能,降低AMI病死率及改善预后.此疗法方便、及时,现已成为AMI的经典疗法.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有关AMI静脉溶栓治疗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I(c Tn I)和肌酸激酶(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7月100例疑似AM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入院后确诊AMI 54例,NAMI 46例。检测患者的H-FABP、c Tn I、CK-MB水平,分析和比较3种标志物对早期确定AMI诊断意义的差异性。结果 H-FABP检测AMI的灵敏度为88.9%,高于c Tn I及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FABP检测AMI的特异度为91.3%,高于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FABP检测AMI的阴性预测率为87.5%,高于c Tn I以及CK-MB;H-FABP检测AMI的阳性预测率为92.3%,显著高于CK-MB,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检测AMI的正确指数最高,为0.801。结论 H-FABP对早期AMI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灵敏性及特异性,可作为可疑AMI患者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豫西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先兆性症状和自救能力的现状,并对其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以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洛阳市某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存活出院AMI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对AMI先兆症状判断能力及自救能力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AMI患者对AMI先兆症状判断能力及自救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1 857例AMI患者进行研究,男性897例,女性960例;年龄32~72岁,平均(55.55±7.65)岁。 AMI患者对先兆性症状判断及自救能力较高者有101例,比例为5.44%,得分率在20%以下者有1 642例,比例为88.42%。其中症状判断准确度较高者124例,比例为6.68%, 对AMI高危因素知晓度较高者89例,比例为4.79%,采取自救措施准确度较高者45例,比例为2.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0.409)的AMI患者对AMI先兆症状判断能力及自救能力较高的可能性较小,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OR=3.604)、居住地在县区及城市(OR=2.804、5.680)、家属中有AMI患者(OR=2.246)、复发(OR=1.756)的AMI患者对其AMI先兆症状判断能力及自救能力高的可能性较大。结论 豫西地区AMI患者对AMI先兆症状判断能力及自救能力较差,影响AMI患者对AMI先兆症状判断能力及自救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家属中是否有AMI患者和发病情况,在该地区开展AMI高危人群先兆疾病识别及自救能力宣教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侯勇 《中国保健营养》2013,(11):6257-6258
目的:分析脑梗死后再发心肌梗死( AMI)的病因及死因。方法对脑梗塞后遗症病人发生AMI前状态、发生AMI时临床特征以及预后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所选病例AMI前存在多重心血管病变高危因素及严重感染;AMI时临床特征不典型,病死率高。结论对高危因素缺乏控制是发生AMI的基础,感染是引发AMI的主要诱因。 AMI特征不典型延误确诊,并发症、合并症及治疗禁忌证多,病人体质差是导致死亡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连续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探讨其在AMI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46例AMI患者在发病后30 min、1h、2h、4h、6h及12 h血浆H-FABP水平,同时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水平,比较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诊断AMI的准确率。结果 AMI发病时间≤6 h,H-FABP诊断AMI的准确率[95.7% (44/46)]明显高于cTnⅠ[65.2%(30/46)]和CK-MB [41.3%(1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在AMI发病后4h即显著升高,cTnⅠ在AMI发病后6h显著升高,CK-MB在AMI发病后12h显著升高。结论 H-FABP在AMI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作为AMI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5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5岁以上AMI患者31例的住院临床资料。结果65岁以上AMI患者起病时多无典型的心绞痛。结论65岁以上老年人的AMI起病常不典型,因此,对老年人AMI要提高认识,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漏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持续严重的缺血缺氧导致心肌梗死。AMI发病72h内易出现心律失常,常见室性早搏、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最重,是AMI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AMI监护与护理,可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做处理,提高AMI抢救成功率。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与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与转归.方法临床已确诊为AMI 1256例,其中并发AVB 165例,严重AVB 59例.结果并发AVB AMI部位以单纯下壁为多见65例,复合性AMI 23例,广泛前壁AMI 35例,前壁AMI 24例,前间壁AMI 18例.合并AVB中为Ⅰ度AVB 75例,Ⅱ度一型AVB 26例;Ⅱ度二型AVB 14例;房室分离8例;Ⅲ度AVB 30例,死亡5例;高度AVB 12例.结论AMI合并Ⅲ度AVB的预后差,以广泛前壁AMI合并Ⅲ度AVB病情危重,AVB的程度越轻、持续时间越短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5.
美国1966年创建了流动监护病室(MICU),为改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住院前的抢救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确立AMI急救中心在医院内设置AMI急救中心,可以使AMI患者的住院前期的急救和住院期的  相似文献   

16.
王治中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086-5087
目的 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与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急性胸痛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IMA、H-FABP,根据AMI诊断标准分为AMI患者、非AMI患者,计算IMA、H-FABP及IMA+H-FABP对AMI诊断的诊断性试验评价指标.结果 AMI患者血清IMA、H-FABP明显高于非AMI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 0.01);IMA、H-FABP、IMA+H-FABP诊断AMI的敏感度分别为:89.5、93.7、100.特异度分别为:73.8、80.9、71.4.阴性预期值分别为:86.1、91.8、100.阳性预期值分别为:79.6、84.9、80.结论 IMA、H-FABP是诊断AMI的敏感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对AMI诊断价值更优.  相似文献   

17.
杜琳  许燕 《中国校医》2006,20(3):320-321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将55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入院即刻和入院后1、3、7、10d记录12导同步心电图,观察分析2组AMI患者不同时期QTd的变化。结果AMI发病时QTd即增高,发病24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曲美他嗪组QTd在3d时比对照组显著降低,7d时最明显。结论AMI早期QTd增加,并呈动态演变。曲美他嗪能明显降低AMI早期QTd,而QTd降低可能为曲美他嗪对AMI有益作用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塞急性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影响心肌梗塞急性期(Acute Myocadial Infarction,AMI)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了216例AMI病人,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a=0.05)结果显示饮酒,使用硝酸甘油,胃肠症状,心衰,休克,心律失常,并发症等与AMI预后呈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0.1)结果显示,心衰,性别,胃肠症状,心梗定位,高血压,年龄,心绞痛史,AMI并发症等均为AMI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心衰,AMI并发症,胃肠症状,年龄是影响AM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是保护性因素;同时揭示高龄AMI病人伴心绞痛史者注意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19.
邢智敏  谭喜斌 《中国保健》2008,16(9):366-36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因素.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静脉溶栓疗法已成为AMI再灌注治疗的主线,该疗法可使AMI病人30d死亡率降至7%左右,被认为是AMI治疗史上划时代的进展,对改善AMI病人的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及运动耐量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院前急救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02-2004年收治的AMI病例198例。结果 198例AMI病死率29.8%,院前死亡占61%。结论 降低AMI病死率关键在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性能优良的急救设备及熟练的医疗急救人员是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