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建筑的地域性拥有广义的内涵,地域性的建筑创作成为建筑师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两个案例分析,从建筑形态沿承、空间特征转换两个角度,探讨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达。  相似文献   

2.
地域性区段的建筑空间环境是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下的有机整体,由于种种机缘,这个整体可能在一定阶段会受到破坏和损伤,需要修复。本文认为修复和再生的合理技术方式必然是有机的,有机再生技术是修复地域性区段建筑空间环境的有效方法。以此为前提,提出了地域性区段建筑空间环境有机再生技术路径,并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建筑类型学等,做了理论及案例解析,提出二元耦合设计方法及要素解构重组方法等可操作性较强的设计方法。以期从更为理性的角度,去解决地域性区段的建筑空间环境的修复问题。  相似文献   

3.
须博  许舒 《山西建筑》2008,34(7):56-57
通过对老建筑空间的考察与分析,指出了老建筑在地域性中的作用,以及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改造与再利用,并提出在新技术下的空间改造方式,可供老建筑地域性空间改造设计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石华  高莹 《华中建筑》2012,30(6):35-37
建筑剖面设计对建筑空间的使用感受产生很大的影响,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剖面的形态和空间实质也有很大的差别,该文将主要论述建筑剖面设计中如何与地域环境协调,形成有特色的地域性空间的表达。建筑剖面设计在建筑外部造型、气候环境和内部空间塑造上,都可以反映出地域环境对建筑设计和空间环境营造的影响,在剖面设计中有很多平常不容易发觉和深层意义上的地域性因素是可以为我们所用,并提取出来为我们创造富有地域性特色的建筑空间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是中国地域性和深厚文脉的外在表现,它从宏观和微观多个角度反映出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其中以纪念性空间的秩序最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各种信息的提取、整合和重构,为实践中的整体规划设计和单体建筑设计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和线索。该文以渭南圣德象山生态公墓项目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思想为例,分别从定向和轴线、区域和氛围、尺度的控制、意象的营造等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纪念性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典典 《福建建筑》2011,(12):28-33
通过对传统闽南建筑的分析,笔者归纳出传统闽南建筑在空间、外形、材质这三方面表现的特征,并由此推导出大众对于建筑地域性设计的认同规律。借由此规律,笔者对当代闽南建筑地域性设计实例进行分类分析,并提出当代闽南建筑地域性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国内高校图书馆建筑地域性设计创作案例,对图书馆建筑地域性表达的角度、内容、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探讨高校图书馆建筑地域性设计中常用的设计表达途径。  相似文献   

8.
沈中伟 《四川建筑》2007,27(6):43-44,48
文章以当前的时代社会背景,从空间组织的角度分析了中小型高速铁路客站设计中需要考虑的若干问题,同时提出了当代中小型高速铁路客站设计中在换乘空间的组织、内部主要使用空间的有效利用以及这类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等这些主要设计因素的设计规律和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断面和空间分布的角度阐述了文化的连续性、贯通性、民族性及地域性,指出建筑设计是对文化的解读与再现,以建筑的形式来表达文化的信息,建筑设计是当前背景下文化信息再现的过程,并以文化表达的方式存在着.  相似文献   

10.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的城市价值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来源于城市的历史底蕴、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形态,而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城市体现城市文化的舞台,城市中的建筑塑造了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城市公共空间则成为了建筑表达地域性的土壤。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反映了城市市民日常活动的特点,是当代建筑和城市形成地域特色的基础,良好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不仅是满足多样化、地域性的城市生活的前提,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创造力,从而上演更加生动的城市生活场景,人们的生活特色造就了城市的文化、文化造就了地域性,建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空间句法是关于空间的计算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深入解释建筑与城市的空间本质与功能,“空间”是句法研究所关注的本质,是一个多维概念。该文概要评述句法研究中所涉及的各类相关空间的含义,重点探讨作为句法理论基石的“认知空间”、作为句法对现实空间抽象表达的“符号空间”以及作为句法模型计算基础的“拓扑空间”,以求对空间句法研究所涉及的“空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2.
传统商业街区汇集了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精髓,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深圳的东门老街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的理论从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来解读东门的空间特征,归纳出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适合东门老街的保护与更新策略的建议,以期对中国传统商业街建设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利社会、文化、经济效益的更大程度提升。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庭院空间的地域文化逐渐流失,很多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建筑庭院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人们认为传统建筑无法与高效批量生产的现代竞争,传统建筑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化出来。中国传统建筑庭院孕育了两千年的华夏传统生活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因此对于传统建筑庭院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需要长期的探索,从根本上认识和理解建筑庭院文化,从前辈们的设计中提取精髓加以分析和吸收,发展当代建筑庭院设计。  相似文献   

14.
张兴国  夏敏 《室内设计》2013,28(2):64-68
本文结合重庆奉节县兴隆新城旅游商业街设计方案,从设计理念、空间场所营造、地域特征与建筑造型等方面进行解析,总结了该方案的理性生成过程,并提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商业街区的设计原则,即本次设计不是简单的对传统样式的拼凑,而是挖掘地域建筑的内涵,并对其再诠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骑楼是一种独特的商住结合的建筑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地的骑楼又随着各地地貌和气候等地理条件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南方的骑楼建筑适应于南方的湿热气候条件,有着很大的适应性和优越性。在长时间的使用骑楼空间过程中,骑楼空间表现出两种特点:一方面,骑楼空间的实质是私有空间的公共化和市民化;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和地域建筑文化的鲜明代表,骑楼又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文化载体。新时代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映在对骑楼空间的使用上也催生了新时代的新需求,可以思考的是,传统骑楼空间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而达到一种“化零为整”或“化整为零”的空间效果?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山古镇风韵独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重庆市江津中山镇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些特色突出地表现在城镇形态格局、街巷空间布局、建筑空间开合等方面。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浅析知觉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斌 《福建建筑》2011,(1):23-25
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对建筑设计实际操作层面的现象学应用则鲜有提及.文章对现象学与建筑学研究的主要承接关系进行梳理,并通过已有案例对知觉现象学在建筑设计操作手段层面的应用途径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知觉现象学的应用价值在于使人通过丰富的知觉体验获得更深刻的空间感受.  相似文献   

18.
金逸超 《华中建筑》2014,(4):106-111
庄市小学位于镇海新城南片区,用地与包玉刚故居毗邻。小学规划设计的突破点在于:着眼于庄市古镇人文精神的传承为切入点,探索在完全现代化的新城格局中创造一片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主义情怀的校园街区;以传统古镇街巷和建筑庭院为空间组合手法,建构既生动活泼又妙趣横生的校园空间体系,以适应小学生与生俱来的行为认知和奇趣探索的特征;通过对传统建筑元素的现代性理解,试图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在建筑中矛盾共生,探索一条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邬丹  张清 《华中建筑》2014,(12):7-11
该文通过具体案例对SANAA事务所建筑作品中蕴含的结构与空间的关系进行解析,分别从功能、等级秩序、内与外、场所感四个方面,探讨结构对空间的塑造能力。该文旨在从SANAA事务所建筑思想中提炼出一种积极运用结构手段进行空间设计的新思维,希望结构与建筑的互动能在传统的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灵活,并通过提升结构因素的重要性来召回建筑的本体秩序。  相似文献   

20.
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学对当代建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哲学家对普遍世界的关注也使哲学向建筑学拓展。空间是哲学与建筑理论以及许多领域都共同关注的问题,建筑空间的精神表现就是场所,建筑与场所有着文化、气候和形而上的联系,建筑空间的精华就是一种可以体验的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