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纵向了解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3年~2007年出生的低体重儿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中活产低体重儿417例,发生率5.48%。孕周、多胎、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等是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危险因素;孕妇的环境社会因素与低出生体重儿也有明显关系。结论重视围产保健,规范高危门诊;加强母婴监测及流动孕产妇管理,积极防治早产和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对于减少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在活产婴儿的发生率为5.68%[1].由于早产和低体重生后即刻母乳喂养较少能成功,而胃肠喂养也不易耐受,大多需要长期的胃肠外营养和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7—2018年浙江省义乌市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并与不同标准进行比较,制订和更新适合目标人群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方法利用义乌市妇幼保健信息平台的数据,提取2007年1月至2018年6月记录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析出生体重变化趋势以及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变化情况。 采用LMS方法计算出胎龄别出生体重百分位数参考值,运用GAMLSS模型绘制出生体重曲线;将本研究的胎龄别出生体重百分位数参考值与国内外研究进行对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68 358名新生儿,其中男、女婴的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3 373 g和3 257 g。 男、女婴早产的比例分别为6.01%和5.04%,男婴早产比例显著高于女婴。 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分别占3.84%和7.43%。 出生胎龄33 ~ 41周的男婴出生体重均显著大于女婴出生体重。 随着出生胎龄的增长,出生体重也相应增加。 男婴出生胎龄为37 ~ 41周的胎龄别出生体重均大于2015年全国标准;33 ~ 41周的胎龄别出生体重均大于INTERGROWTH-21st的百分位数参考值。女婴出生胎龄为38 ~ 41周的胎龄别出生体重均大于2015年全国标准;33、35 ~ 41周的胎龄别出生体重均大于INTERGROWTH-21st 的百分位数参考值。结论2007—2018年义乌市男婴出生体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女婴出生体重随年份变化趋势不显著。 本次研究提出了义乌市新生儿胎龄别出生体重参考值,分性别绘制了出生体重曲线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8):1471-1472
对低体重儿相关因素与母婴结局进行初步研究。我院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1月在我科出生的170例低体重儿孕妇组,作为低体重儿孕妇组,另取150例正常体重儿孕妇作为正常体重组,并将其进行对比,对其相关因素与母婴结局进行研究。多胎、早产、营养不良、脐带因素及妊娠期高血压均可导致低体重儿,其低体重婴儿多与母亲妊娠严重合并症及多胎因素相关,相比较正常体重儿,低体重婴儿存在的的危险性更大。多种因素均可导致低体重儿的发生,低体重儿对母儿均会造成较大危害,临床中应给予对症治疗,才可降低低体重儿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5.
姜红  于凤英 《护理研究》2007,21(20):1844-1845
近几年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5.87%[1]。对于低出生体重儿,从呼吸道的管理、保温、喂养、静脉输液等各方面都需要细致入微的操作,尤其静脉输液方面,由于药液的渗透压和pH值不同,对外周血管的损伤程度也不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  相似文献   

6.
李玉侠 《全科护理》2021,19(8):1139-1142
目的:探讨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干预。方法:选取本院喂养不耐受的早产低体重儿7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统计早产低体重儿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及喂养不耐受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影响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70例早产低体重儿中,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29例,未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41例。其中呕吐3例,奶量不增5例,胃潴留13例,呕吐+奶量不增1例,呕吐+胃潴留1例,奶量不增+胃潴留4例,呕吐+奶量不增+胃潴留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时间、首次喂养时间、胎儿窘迫、肺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使用氨茶碱为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开奶时间、胎儿窘迫及使用氨茶碱为影响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本研究选取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41.43%,显示发生率偏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开奶时间、胎儿窘迫及使用氨茶碱为影响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间歇性胃管喂养、尽早安排开奶及严格控制氨茶碱的规范使用为降低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从80年代起多胎妊娠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多胎不利于优生优育。首先,对母亲安全有直接影响,产科并发症比单胎妊娠多见。其次,可致早产,以及低体重儿,其围产期死亡及新生儿发病率较高,可合并多种并发证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故多胎的发生不仅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关心大事,而且引起了围产医学工作人员的普遍关心。目前,多胎新生儿的治疗及护理对提高其生存率及以后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姜红  于风英 《护理研究》2007,21(7):1844-1845
近几年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5.87%。对于低出生体重儿,从呼吸道的管理、保温、喂养、静脉输液等各方面都需要细致入微的操作,尤其静脉输液方面,由于药液的渗透压和pH值不同,对外周血管的损伤程度也不同。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导管(PICC),可有效防止药液对血管壁的损伤,且留置时间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产足月低体重儿产妇胎盘中的表达及其与胎盘血管网络构建、胎盘重量及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19例正常妊娠胎盘(对照组)和19例产足月低体重儿产妇胎盘(低体重儿组)中VEGF的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抗F8因子抗体标记两组产妇胎盘中的血管密度。两组产妇分娩后,测量胎盘重量及新生儿体重。结果(1)VEGF在正常妊娠胎盘和足月低体重儿产妇胎盘中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滋养层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绒毛间质细胞。在低体重儿组VEGF轻度表达占78.95%,无重度表达;而在对照组VEGF轻度表达只占5.26%,中度表达为52.63%,重度表达为42.11%。低体重儿组中VEGF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低体重儿组和对照组胎盘VEGF积分吸光度值分别为39.87±9.07、56.11±15.26,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低体重儿组胎盘血管密度为(51±9)个/400×视野,低于对照组胎盘血管密度(63±12)个/400×视野(P<0.05)。(3)低体重儿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胎盘重量分别为(346.30±61.12)g和(451.40±49.66)g,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对照组中,胎盘VEGF的表达与血管密度、胎盘重量和新生儿体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6、0.753、0.896;低体重儿组分别为0.901、0.865、0.812,两者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产足月低体重儿产妇胎盘中VEGF的低表达可能与胎盘血管生成减少、血流灌注不足有关,在足月低体重儿患者发病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86年10月1日~1987年9月30日对我省34所医院出生的36567例围产儿调查结果,性比为1.09,多胎率2.37%,早产率5.41%,低出生体重儿占6.17%,小于胎龄儿占8.56%,大于胎龄儿10.75%,出生缺陷儿发生率11.51‰,围产死亡率27.62‰,分别对死胎、死产、新生死亡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重点在提高产科质量、降低早产、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南山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受孕月份(末次月经所在月份)相关性,提高围产保健水平。方法对2007~2012年深圳市南山区所有医院活产的新生儿及产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近6年南山区出生新生儿106119例,平均出生体重3275.33±458.88g(男婴为3323.95±464.75g,女婴为3219.85±445.02g);5、6、7、8月份受孕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较总体平均出生体重高,1、2、10、12月份受孕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较总体平均出生体重低;总体巨大儿发生率5.53%,巨大儿发生率男婴高于女婴,4、5、6、7、8月份受孕的新生儿巨大儿发生率高于总体巨大儿发生率;总体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4.00%,女婴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男婴,4月份受孕的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总体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月份受孕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存在差异,注意监测孕期胎儿发育情况,进行孕中晚期营养干预指导,降低巨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提高围产保健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类型及其在妊娠不良结局预测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分娩的子痫前期孕妇605例,分为水肿组430例和无水肿组175例。根据应用MP妊娠高血压疾病监测仪的检测结果进行血流动力学分型,统计各型在子痫前期中的比例和胎儿生长受限(FGR)、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1)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类型多表现为低排高阻型,占67.8%,水肿组低排高阻型发生率高于无水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低排高阻型FGR、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均高于正常阻或低阻型及正常排或高排型,低排高阻型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高排高阻型,低排高阻型FGR发生率高于低排低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排高阻型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正常阻或低阻型,低排低阻型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正常排或高排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对血流动力学为低排高阻型孕妇进行重点监测,做到在亚临床阶段给予干预;此型预后较差,应及早干预,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3.
低出生体重儿是胎儿营养不良或宫内生长迟缓的结果,其围产儿死亡率高达70%,为正常体重儿的5~8倍,近几年已成为围产医学研究方面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本文就我院5年来分娩的181例足月单胎低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986年1月~1990年12月在我院分娩足月低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g,孕周≥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7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收治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42例,给予早产儿体温管理、呼吸管理、营养管理、预防感染、严密监护等措施,观察早产儿入院情况、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情况。低出生体重儿占同期收治新生儿的26.78%,极低体重儿占低出生体重儿的38.09%;主要并发症有呼吸系统疾病(45.24%)、生活能力低下(30.95%)、窒息(14.29%)、肺炎(35.71%)、败血症(9.52%)、高胆红素血症(33.33%)等;新生儿期存活41例,死亡1例,占低出生体重儿的2.38%。在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根据其具体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进行系统的临床管理对提高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期存活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可积极应用于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管理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监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体重、身长的发育情况,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出生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55例,分别给予母乳加早产儿奶粉(A组)和母乳加足月儿奶粉(B组)喂养,评估其校正胎龄至37周后第1、2、3、4、5、6、9、12月的身长、体重指标。结果两组第1、2、3、4、5、6、9、12月体重和身长净增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无论母乳加早产儿奶粉或是母乳加足月儿奶粉喂养,其体重和身长净增长量均能达到健康足月儿的速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质儿胃肠内合理喂养的方式。方法将265例早产低出生体质儿随机分为3组,实行胃肠内喂养(经口胃管喂养)A组:89例,应用温开水、5%葡萄糖水和1:1早产儿配方奶各喂养3次,每次间隔3h;B组:89例,应用温开水、5%葡萄糖水和1:1早产儿配方奶各喂养6次,每次间隔3h;C组:87例,应用温开水、5%葡萄糖水和1:1早产儿配方奶各喂养1d,每次间隔3h。观察出生至出院每组低出生体质儿每天腹胀、呕吐、胃出血、胃潴留情况及胎便排尽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吸吮动作出现时间、体质增长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3组低出生体质儿喂养期间腹胀、呕吐、胃出血和胃潴留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B组和C组相比,A组低出生体质儿腹胀、呕吐、胃出血及胃潴留发生率较低(均P<0.01);3种喂养方式低出生体质儿胎粪排尽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吸吮动作出现时间、体质增长及住院时间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B组和C组相比,A组低出生体质儿胎粪排尽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短(均P<0.001),吸吮动作出现时间较早(P<0.001),出生后至出院体质增长速度较快(P<0.001)。结论应用温开水、5%葡萄糖水和1:1早产儿配方奶各喂养3次,每次间隔3h的喂养方式,降低早产低出生体质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促进生长发育,其是早产低出生体质儿胃肠内合理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产的病因及对母儿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2年12月~2005年12月分娩的早产288例,与同期分娩足月对照组290例相比较,并对不同育龄组(28~34周,34^+1~37周)分析比较。结果孕期母亲未做产前检查、胎膜早破、多胎、产前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内科合并症、子宫畸形占据早产病因前位。不同孕周的早产对母亲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及低体重儿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期多种因素与早产有关,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胎龄越小、新生儿体重越轻其死亡比例越高。努力提高孕期保健,提高早产预防、诊断及治疗水平,可以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背景:国内关于卵裂期胚胎移植与囊胚移植的临床比较与分析大样本报道较少见。目的:比较第2,3天卵裂期胚胎移植与第5天囊胚移植的临床结局。方法:选择2008-01/2009-12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生殖医学科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共1612周期,比较第2,3天卵裂期胚胎移植与第5天囊胚移植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流产率、多胎率、出生婴儿性别比例等差异。结果与结论:第2,3,5天移植组分别195,1162,255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3.33%,38.04%,44.71%,种植率分别为21.37%,24.70%,31.96%;第5天移植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均高于第2,3天移植组(P<0.05);第2天移植组宫外孕发生率高于第3天移植组(P<0.05)。3组流产、单卵双胎、多胎、早产及出生婴儿性别比例无差异。说明囊胚移植提高了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的同时,未增加流产、多胎、早产等风险,对男女性别比例的平衡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滴管喂养方式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及疾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45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滴管喂养),对照组22例(胃管喂养)。观察两组喂养时的耐受性、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耐受性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不良反应未增加。结论滴管喂养适用于有吞咽功能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能增强机体抗病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季刊》发表:1979年全世界约有2,100万名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或等于2,500克,占该年1.2亿名新生儿的17%。所以,在全球范围内每6名新生儿中有1名是低出生体重儿,但各地低出生体重儿所占的比例并不一致。孕妇高血压、吸烟、产前感染、多次妊娠等因素与娩出低出生体重儿有关,母营养不良或不健康亦影响胎儿生长或引起早产。出生体重是新生儿能否存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低出生体重儿易发生呼吸紊乱、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