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T1G3期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初次行TURBT治疗病理诊断为T1G3期膀胱肿瘤、并规律进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的49例患者资料。其中行二次TURBT治疗的患者19例(观察组),未行二次电切的患者30例(对照组)。观察两组间肿瘤复发率差异、残余肿瘤存在与否,以及肿瘤病理分期、分级的变化。结果二次电切后发现5例(26.3%)有残余肿瘤,3例(15.9%)有肿瘤分期的升高,其中1例改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访8~18个月(平均15个月),观察组有3例(15.9%)肿瘤复发,对照组13例(43.3%)肿瘤复发。结论二次TURBT可切除残存肿瘤,更准确了解肿瘤分期情况,是确定患者是否应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的重要依据,并可明显降低肿瘤的复发与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二次电切)治疗单发广基型T1G3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收集并随机分组的46例T1G3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资料。其中21例作为实验组于首次电切后4~6周行二次电切,明确有无肿瘤残留及确切的临床分期。与未接受二次电切患者(对照组)进行复发率、疾病进展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肿瘤体积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1例行二次电切的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有肿瘤残余8例(38.1%),3例(14.3%)临床分期升高。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4±6.2)个月,对照组1年、3年、总复发率分别是:54.55%(12/17)、88.89%(16/18)、68%(17/25);疾病进展率:70.59%(12/17);实验组1年、3年、总复发率分别是:15.79%(3/19)、42.86%(6/14)、38.10%(8/21);疾病进展率:37.5%(3/8)。二组相比,1年、3年、总复发率(Х^2=6.60,P〈O.05;P〈0.01;Х^2=4.11,P〈0.05);疾病进展率(P=0.026)、无复发生存率(Х^2=7.28,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二次电切可以降低T1G3期膀胱尿路上皮癌肿瘤残留率,并可以减少肿瘤的复发率、疾病进展率及改善无复发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肿瘤残余病人行二次电切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2020年5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TURBT术后肿瘤残余病人100例,随访术后12个月复发情况,并将其分为复发组(15例)和未复发组(85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病人二次电切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同时建立Nomogram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预测效能。结果 10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二次电切术后随访12个月复发15例,1年复发率15.00%。复发组首次TURBT术前肿瘤多发、肿瘤分期T1期、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所占比例均高于未复发组,肿瘤带蒂、二次电切术后卡介苗灌注所占比例均低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首次TURBT术前肿瘤多发、肿瘤分期T1期、肿瘤低分化均为二次电切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二次电切术后卡介苗灌注为二次电切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病人二次电切术后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次根治性电切术在T2a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治疗上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7年2月首次入住我科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或不能耐受根治手术的52例CT分期T2a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病理证实),其中22例行二次电切治疗的为A组,30例行一次电切治疗的为B组。两组手术均由高年资主治以上医师操作完成。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并长期随访。 结果A组:其中1例二次电切时发现膀胱内大量坏死组织,电切困难,遂改为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为低级别非浸润性膀胱癌,21例行二次根治性电切术,随访1~67个月(平均43个月),复发5例,复发率22.7%,均保留膀胱。B组:随访15~54个月(平均40个月),22例复发,7例丢失膀胱,1例肿瘤肺转移死亡。 结论二次膀胱电切术为T2a期膀胱癌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有助于保留膀胱功能,可能对临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 本组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63例,肿瘤单发36例,多发27例.肿瘤直径0.2~3.0 cm,术前均经膀胱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所有患者均行TURBT,术后常规卡介苗或化疗药物膀胱灌注,定期复查膀胱镜.结果 6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6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36个月,38例长期稳定,未见复发;23例复发,复发率37.7%(23/61).其中17例再次行TURBT,手术后9例病情稳定,8例术后再次复发,再行TURBT 1~4次(其中5例临床分期增至T2,鉴于患者高龄或全身情况较差,仍采用TURBT治疗);6例术后复发,因临床分期增加至T2~T3,行开放手术,其中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访期间死亡2例.结论 对于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TURBT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对于进展为T2期的老年体弱膀胱癌患者,多次TURBT可改善生活质量,延缓患者生命,可有选择性地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的意义.方法 已行第一次TURBT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二次TURBT:对照组患者在电切术后行膀胱内化疗药物(丝裂霉素C)灌注治疗;二次TURBT组完成对照组治疗,术后3个月第一次复查时行第二次TURBT为实验组.两组患者随访2年,观察肿瘤复发的情况.结果 2年内实验组患者膀胱肿瘤的复发率相比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第二次TURBT术能有效降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正> 观察近10年以来69例膀胱瘤患者的复发情况,69例患者,均为男性,54~75岁。曾做过电切(灼)或部分切除术,其中行膀胱肿瘤部分切除或电切(TURBT)的Tis期及Ta期9例,T1期20例,T2期7例,T3期3例,计39例;行部分切除的T1期6例T2期6例,T3期18例,计30例。42例3年内复发。膀胱肿瘤行TURBT或开放切除后的膀胱镜检查为术后治疗的常规措施,一般要求患者在术后2~4个月进行,我院自1991年以来对69例术后患者采用术后一月内即  相似文献   

8.
王大伟  盛畅  鲁军  冯俭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0,25(10):750-751,754
目的:探讨同期经尿道切除膀胱肿瘤和前列腺治疗表浅性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手术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16例表浅性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先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切除膀胱肿瘤后同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切除前列腺.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膀胱穿孔和电切综合征发生,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2个月,6例发生膀胱肿瘤复发,平均复发时间14个月,复发部位均不在膀胱颈口和前列腺尿道,全部再次行TURBT.结论:同期经尿道切除膀胱肿瘤和前列腺治疗表浅性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手术安全、短期疗效确切,可适用于一部分年龄较大伴有严重的下尿路梗阻的且肿瘤分期、分级低的表浅性膀胱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9.
T1G3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T1G3 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治疗方法。 方法 T1G3 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6 7例 ,平均年龄 6 3岁。均行TURBt,术后BCG膀胱灌注 5 9例 ,丝裂霉素膀胱灌注 8例。 结果 6 7例患者经 1~ 5次治疗 ,随访 12~ 78个月 ,中位时间 4 7个月 ,有 2 8例出现 1次或 1次以上的复发。最终有 2 0例进展为T2 及以上分期肿瘤 ,16例施行膀胱全切 ,4例发生远处转移。 9例患者死于膀胱肿瘤。 结论 初发的T1G3 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可施行TURBt加术后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 ,术后严密随访 ;对肿瘤复发进展者应尽早施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相似文献   

10.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等离子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切除术(PKRBT)治疗膀胱肿瘤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URBT组55例,肿瘤直径(19±7)mm;T1 36例,T2 19例,G1 34例,G2 21例;其中膀胱侧壁肿瘤21例,多发肿瘤18例。PKRBT组45例,肿瘤直径(18±8)mm;T1 29例,T2 16例,G1 26例,G2 19例;膀胱侧壁肿瘤18例,多发肿瘤14例。统计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是否发生闭孔反射、术后2年内是否复发。结果:两组患者均一次手术完成,均未输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TURBT组手术时间(26.8±9.2)min,术中失血(47±25)ml,两年内复发率38.2%;PKRBT组手术时间(25.3±10.3)min,术中失血(41±23)ml,两年内复发率4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有膀胱侧壁肿瘤的患者术中发生闭孔神经反射率TURBT组为61.9%(13/21),PKRBT组为27.8%(5/1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KRB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安全性高;低温切割,创面无焦伽;切割精确,止血效果良好,手术野清晰,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行膀胱部分切除术中使用羟基喜树碱浸泡切口,以预防肿瘤切口种植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96例接受膀胱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尿路上皮细胞癌,其中男220例,女176例,中位年龄64岁。肿瘤病理分期为T1期27例,T2期163例,T3期144例,T4期62例。手术整块切除肿瘤及其周边膀胱壁组织后,用羟基喜树碱40nag溶于生理盐水40ml中,浸泡膀胱腔、膀胱前壁切口、耻骨后间隙及手术切口共5rain,吸出药液后用约500ml蒸馏水或生理盐水冲洗2~3次。结果:本组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严重的尿路刺激症27例(6.8%),伤口感染或延期愈合12例(3.0%),尿瘘9例(2.3%).上尿路感染8例(2.0%),术后出血3例(0.8%)。377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1个月(8~117个月),仅1例患者肿瘤切口种植复发,发生率为0.27%。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中使用羟基喜树碱浸泡手术切口,能显著降低肿瘤切口种植复发的发生率,方法简单、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选择性膀胱部分切除术(PC)联合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收治的55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PC联合膀胱灌注化疗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5年癌特异性生存率、总生存率和复发率,先采用单因素分析5年癌特异性生存率的可能影响因素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55例患者随访时间10~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5年癌特异性生存率、总生存率和复发率分别为72.73%(40例)、61.82%(34例)和30.91%(17例);χ2检验显示,年龄≥60岁、T3分期、有膀胱肿瘤史、肿瘤多发、肿瘤≥5cm患者5年癌特异性生存率显著降低,而联合输尿管再植术(UR)治疗患者5年癌特异性生存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5cm,肿瘤多发,T3分期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危险因素,会降低癌特异性生存率,而联合UR治疗则是其保护因素,能增加癌特异性生存率。结论PC联合膀胱灌注化疗是治疗MIBC可行的保留膀胱术式,联合UR治疗可以改善预后,而肿瘤≥5cm、多发以及T3分期的患者5年癌特异性生存率明显降低,不推荐行保留膀胱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补救性髂内动脉化疗存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resectionofbladdertumor,TURBT)后证实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34例TURBT患者术后基底部活检及病理结果证实为肌层浸润性的膀胱肿瘤患者行补救性髂内动脉化疗3次。方案为顺铂80mg、表柔吡星50mg、5-氟尿嘧啶1g(或羟基喜树碱30mg)。观察患者肿瘤复发率,Kaplan—Meier法计算总体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无肿瘤复发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术后经3次补救性髂内动脉化疗及常规膀胱灌注后,29例患者得到保留膀胱(保留膀胱率85.3%),肿瘤复发13例(肿瘤复发率38.2%)。其中,浅表性复发7例,行TURBT治疗;浸润性复发5例,行全膀胱切除术;骨转移l例,行全身化疗。总体生存率:3年69.78%,5年62.03%。肿瘤特异性生存率:3年77.43%,5年68.83%。无肿瘤复发生存率:1年93.10%,2年70.23%.3年46.82%。结论:补救性动脉介入化疗是TuRBT术后基底部活检及病理结果证实为肌层浸润性的膀胱肿瘤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Re-TURBT)在降低Ta和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电切术后肿瘤复发率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11月我院86例诊断为Ta和T1期的NMIBC患者。患者接受单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为对照组(40例),接受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为观察组(46例),两组患者首次电切术中均联合了吉西他滨即刻膀胱灌注化疗。统计观察组二次电切的阳性率及肿瘤分期分级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年内的肿瘤复发及进展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最大径、肿瘤个数、首次电切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二次电切术后的病理结果显示,11例(23.91%)检出残余癌,5例出现临床分期升级,4例病理分级升级。观察组术后2年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年总进展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e-TURBT可明显降低Ta和T1期NMIBC电切术后肿瘤复发率,同时可获得更准确的肿瘤分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治疗的经典方案为根治性全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但近些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对MIBC患者采用保留膀胱手术+综合治疗,可获得相似或超过RC之疗效。分析保留膀胱手术可取得较好疗效与MIBC患者之相对分期低、病理分级属低级别性质肿瘤以及采用新辅助、辅助化、放疗等综合治疗密切相关。MIBC包括3个分期(T2、T3、T4),如能对不同分期制定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而不是一律采用RC,相信会避免过度治疗且会进而提高MIBC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为此本文提出对MIBC中不同分期患者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的设想:T2a期采用TURBT或根治性TURBT+术后膀胱灌注化疗;对T3a期新辅助化疗1~2疗程后行PR+盆腔淋巴清扫术,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辅助性化、放疗等综合治疗。余不同分期方案见文内。以上方案之设想仅供研讨,期盼进一步完善,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膀胱肿瘤复发及进展评分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收集自2006年7月~2010年3月于我院接受腔内治疗的248例T0和T1期膀胱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记录肿瘤数量、肿瘤大小、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级别、既往有无肿瘤复发及有无伴随原位癌等相关资料,以EORTC(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肿瘤风险评分表对患者评分,随访术后患者肿瘤复发及进展情况。结果:本组肿瘤复发危险评分为O~15分,平均(4.37±2.93)分;肿瘤进展危险得分为0~23分。平均(5.21±3.95)分。随访3~60个月,平均(25.8±18.5)个月,共有123例(49.6%)肿瘤复发,平均(11.4±6.5)个月。87例(70.7%)于1年内肿瘤复发,36例(29.3%)复发超过1年。24例(19.5%)肿瘤进展[平均(9.8±6.2)个月]。复发评分0~2分者肿瘤复发不足20%,进展评分0~2分者肿瘤无进展。3分者肿瘤进展率为6.1%。肿瘤数量是肿瘤复发与进展的首要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229和5.246。结论:肿瘤复发及进展评分可简便准确地判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预后,但仍有修改与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常规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STURBT)对初诊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远期预后的价值。 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56例pT1期NMIBC患者,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患者126例,接受二次TURBT(STURBT)的患者130例。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和随访的方式评估两种手术方式的预后疗效。我们记录了两组患者疾病复发及死亡情况。最后,总的疾病复发率(DRR)、疾病特异性死亡率(DSM)及2年、4年和6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和总生存率(OS)作为两组对比分析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6年,相比较TURBT组,STURBT组的DRR(42.1% vs 61.9%,P=0.001)和DSM(23.1% vs 35.7%,P=0.026)均显著降低;4年和6年的RFS(59.2% vs 44.4%,P=0.018;55.4% vs 38.1%,P=0.006)明显升高;6年OS(76.2% vs 64.3%,P=0.038)也明显升高。利用Kaplan-Meier法构建的RFS、OS曲线显现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FS:P=0.001;OS:P=0.029),STURBT组RFS、OS均优于TURBT组。 结论pT1期NMIBC患者STURBT的预后价值,不仅对患者RFS有利,而且对长期OS有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ASAⅠ或Ⅱ级腹部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所有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麻醉诱导后Ⅰ组静注UTI 5 kU/kg;Ⅱ组静注UTI 10 kU/kg,均加入生理盐水100 ml;Ⅲ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入室时(T0)、切除肿瘤时(T1)、术毕(T2)、术后24 h(T3)采静脉血检测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及D-D二聚体,并记录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后24 h引流量等。结果 T1~T3时三组血小板计数(Plt)均明显低于、纤维蛋白原(FIB)、D-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T0时(P<0.05),Ⅲ组Plt明显低于、FIB、D-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Ⅰ、Ⅱ组,Ⅰ组Plt明显低于、FIB、D-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Ⅱ组(P<0.05)。T1~T3时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Ⅲ组明显短于Ⅰ、Ⅱ组,Ⅱ组明显长于Ⅰ组(P<0.05)。围术期出血量、输血量及24 h引流量Ⅲ组明显高于Ⅰ、Ⅱ组,Ⅰ组则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 UTI可以抑制凝血酶和凝血因子的激活,抑制纤溶系统的激活,保护血小板功能,改善凝血系统功能。5 kU/kg UTI可适当改善患者的凝血状态,而10kU/kg则对凝血功能有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resection (TURBT) replacement in patients with strong suspicion of invasive bladder tumor by transurethral tru‐cut biopsy carried out during cystoscopy. Methods: Fifty‐eight patients (52 men and six women; mean age 65 years, range 43–79) presenting with extensive bladder tumor suggested by ultrasound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Each patient was submitted to transurethral, cystoscopically‐guided tru‐cut biopsy of bladder tumor before the planned TURBT. Comparison of histopathological assessment of tissue cores, resection and radical cystectomy specimens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resection specimens and tissue cores were in complete accordance with previous tissue cores assessment in terms of type and grade of bladder cancer. Histological type of bladder tumor revealed by tru‐cut biopsy and radical cystectomy was identical in 56 (96.6%) cases. Tumor grade was the same in biopsy cores and radical cystectomy specimens in 55 (95%) cases. Conclusions: Endoscopic tru‐cut bladder tumor biopsy allows us to collect sufficient amounts of tissue material for histopathological confirmation of detrusor muscle infiltra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bladder tumors suspected to cause muscle invasiveness. The procedure is carried out under cystoscopic control and is fast, efficient, safe, easy to perform and less invasive than standard TURB in cases of an extensive bladder tum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