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及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96例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观察1个月.于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价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对照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家属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家属症状自评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周玲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I0019-I0020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口服赛乐特治疗,并予以精神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观察2个月.于心理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2个月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心理干预1个月末起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干预2个月末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同期比较,干预1个月末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干预2个月末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 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促进患者的心身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血压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情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研究组联合综合性心理干预,观察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情绪,定期监测血压.结果 治疗6个月末,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但研究组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或0.01).结论 药物联合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控制高血压指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对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分析,并根据测评结果予以心理干预,干预6周末再次采用上述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本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5个因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心理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仍显著高于常模(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神经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神经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干预.观察6周.于综合护理干预及干预前6周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状况,自拟健康知识知晓率测评表统计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状况,记录患者的睡眠时间,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6周末,两组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观察组健康知识知晓率、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神经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焦虑抑郁状况,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将9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设为观察组,抽取9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和国内常模(P<0.01);焦虑情绪检出率为37.78%,抑郁情绪检出率为33.3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不同病程、病情、工作性质、文化程度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显著的焦虑抑郁情绪问题,且焦虑抑郁情绪与其病程、病情、工作性质、文化程度等因素显著相关.在临床治疗中要有选择性的联合抗抑郁剂治疗,同时予以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能早日获得全面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冠心病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观察组联合综合干预。观察2周。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情绪。结果综合干预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 P<0.01)。结论综合干预能显著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精神药物联合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2 516例恶性肿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均行肿瘤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精神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观察2周,随访1 a.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及随访1 a末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随访1 a末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 对恶性肿瘤患者在肿瘤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精神药物联合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 对9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依据评定定结果予以有针对性地心理干预,观察6周.干预后再次采用上述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干预前入组患者亲属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干预后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因子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但躯体化及恐怖因子分仍显著高于常模(P<0.05);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总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与常模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及情绪问题,予以有针对性地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白癜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状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将83例白癜风患者设为研究组,抽取同期健康志愿者83名设为对照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女性白癜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不同文化程度、职业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白癜风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应对其予以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属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属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家属均应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干预前,患者家属 SDS 及 SAS评分分别为(39.81±5.34),(34.67±4.61)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71,8.92;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家属SDS及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家属SDS及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61,2.85;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属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焦虑状况,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家属的抑郁焦虑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连续健康教育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患者的家属的知识水平、健康行为、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和肝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在预防慢性乙肝家庭传播中的作用。方法将101例慢性乙肝患者的家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教育;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连续健康教育(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与疾病的关系、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疾病、饮食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动等)。试验开始及结束后采用乙肝相关知识测试表(SAS、SDS、SF-36评分表)对2组患者家属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家属干预6个月后慢性乙肝知识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但试验组知识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6个月后SAS、SD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与干预6个月后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慢性乙肝患者的家属实施连续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慢性乙肝患者家属对乙肝知识的认知水平及生活质量水平,降低家属的焦虑和抑郁水平;连续健康教育是促进家属肝功能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重型肝炎患者心理的影响。方法将186例重型肝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93例。干预组有1例患者在治疗2d后停止干预疗法,故干预组实际入组病例为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音乐疗法干预,3次/d,15~20min/次。入院当天及出院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情况,并观察干预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患者SAS、SDS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干预组患者的依从性较好。结论音乐疗法可以明显改善住院重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血糖控制状况的影响,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1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与健康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观察6个月。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状况,治疗6个月末评定血糖控制状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心理干预6个月末,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且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糖控制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血糖控制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的患者一般资料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研究组)进行调查,并将结果与80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负性情绪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方面、家庭方面、文化程度、自身方面.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明显的负性情绪,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加强护理干预,可改善负性情绪,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在乙肝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2例女性乙肝患者按照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各61例。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的病耻感各维度评分及总分、SAS、SDS评分均显著降低,GQOLI-74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乙肝手术患者人文关怀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耻感评分,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改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胆结石患者术前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胆结石手术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术前焦虑、抑郁状态,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SAS和SDS评分分别为(33.7±10.0),(42.0±13.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3±12.0),(55.0±1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4,3.67;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2%,较对照组(81.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5)。结论对胆结石手术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术前负性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认知护理对功能性便秘(FC)患者的护理疗效,与普通护理做对照,以体现认识护理在FC患者护理中的重要性。方法对符合罗马ⅢFC诊断标准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普通护理,试验组20例在普通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认知护理。两组疗程均为4周。于入组时、4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定并比较临床症状。结果 4周末试验组SAS和SDS评分比入组时均显著降低。症状比较,试验组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认知干预有助于改善FC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便秘症状,优于单纯的普通护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阶段性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护理前后评定.将2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两组,即阶段性心理护理(观察组)和常规心理护理(对照组).观察组根据脑卒中偏瘫患者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照组由护士利用护理、治疗等操作的机会给予患者常规心理护理,时间不等,无阶段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时SAS、SD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7 d后、15 d后、30 d后SAS、SDS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阶段性心理护理更具有针对性,对患者的康复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按入院先后次序将70例AMI患者编号,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与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促进患者树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态度,坦然面对疾病,从而有效改善AMI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