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诊辨治     
麻疹,是儿童时期发病最多而又容易传染的一种发疹性传染病。我国在西晋时代就有“疹病之发,多在厉气传染之时,沿门比屋相传,轻重相等”的流行记载。在明代万全所著的《痘疹世医心法》一书中,对麻疹也有“……彼此传染,但发过即不再发”的叙述;清乾隆年间谢玉琼所著的《麻科活人全书》,对麻  相似文献   

2.
《麻疹活人全书》治法在临床运用的体会汪德云(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儿科241000)关键词《麻疹活人全书》,麻疹,治法古人云:小儿之症,麻疹最险。在今天,麻疹仍然是严重威胁小儿身体健康的一种疾病。清代医家谢玉琼,用数十年之精力,将”凡医籍中载有麻疹证治...  相似文献   

3.
湖北中医学院主办的“省中医古籍整理研修班”,6月8日在汉结业,历时近三个月. 整理古籍工作是一项关系子孙后代的战略决策.中央卫生部分配我省整理《麻科活人全书》、《女科百问》、《救荒本草》等十四部古医籍任务.为了适应形势,  相似文献   

4.
麻喜清凉辨     
读万氏麻痘书,“痘宜温补,麻喜清凉”。清·谢玉琼《麻科活人》从而和之为麻疹之治,树不易之法。按一般规律,麻疹属温热范围者居多。故曰:麻喜清凉也。其实不然,倘遇严冬之令,白雪漫天,冰封千里,寒伤机体,堕指裂肤,非麻桂不足以祛其寒;或因禀赋所亏,营养不足,麻疹正出正收之际,疹色灰暗不鲜,四肢冰冷,气息低微,精神萎靡,非  相似文献   

5.
小儿肺炎中医辨治理论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小儿肺炎是西医病名,中医学古代没有直接的记载。《内经》中所述"肺风"、肺痹"、上气"、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等,记载了类似于现代肺炎的表现。《幼科铁镜》的"火侵肺嗽",《幼科全书》、《幼科指南》等所称的"肺家炎",指出了肺热壅盛的病证。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首先明确提出"肺炎喘嗽",描述了麻疹出现肺闭喘嗽的变证,此后,"肺炎喘嗽"成为中医学病名,现代一般认为其相当于西医学"肺炎"。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炎,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小儿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以往的古医籍中肺炎喘嗽的记载首见于《麻科活人全书》。目前大部的教科书根据其发病机理将其分为四种类型进行辨证施治,且多以疏风宣肺,清热化痰、平喘止咳以及养阴清肺、益气健脾等法治之。  相似文献   

7.
小议五皮饮中之"五加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皮饮是临床治疗水肿的常用方剂。五皮饮有两方:一方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的五皮散,《澹寮集验方》又称五皮饮,药物包括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另方见于《麻科活人全书》所载的五皮饮,药物包括五加皮、陈皮、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两方从药物的组成上虽有地骨皮与陈皮之异.  相似文献   

8.
<正>口腔溃疡,又称"口疮",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浅性溃疡。《麻科活人全书》对口疮的症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口疮之症。满口唇舌生疮。或黄、或赤、或白、而烂。独牙龈无恙者、即是也"。笔者采用针灸治疗口腔溃疡患者3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麻疹中药处方經驗”系袁雪亭先生編著,1957年2月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著者在“凡例”中说:“本編在以整理固有医学理論,闡发现代科学知識,发扬治疗效能,公开家传秘方为目的(凡例第1頁)”。我认为这种精神是很好的,也是值得我們学习的。不过,在某些学术論点上,似与上述的实际要求不相符合。茲就管见所及,提出几点意见,来与著者和讀者們商榷一下。一、著者在“凡例”中說:“麻疹……在祖国医学文献上,……如清代謝玉琼的‘麻科活人’,  相似文献   

10.
麻疹喘促,多由併发肺炎而起。古人以麻疹“毒兴于脾,热流于心,脏腑之伤,肺则尤甚”(麻科活人),说明麻疹伤肺,自始至終必有咳嗽,甚至咳嗽兼喘,此时高热、昏迷,痰板气促,声音瘖哑,鼻煽胸高等险象毕现,所谓“鼻煽痰鳴肺将绝,胸高必定归幽冥”,“大抵未出时喘者易治,收后而喘者难治”(同上)。近代采用抗生素疗法,奏效良好,但对痰板瘖哑,收效较缓。  相似文献   

11.
五皮饮治疗疑难病下肢水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五皮饮初载于《华氏中藏经》,“治男子妇人脾胃停滞 ,头面四肢悉肿 ,心腹胀满 ,上气促急 ,胸膈烦闷 ,痰涎上壅 ,饮食不下 ,行步气奔 ,状如水病”,方药为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之五皮饮 ,主治与前者相近 ,组成为前方中桑白皮、陈橘皮易以五加皮、地骨皮。《麻科活人全书》治疗“麻初出 ,四肢浮肿……乃是湿热流于四肢也。以五皮饮加葶苈治疗之”,此处五皮饮为《中藏经》五皮饮中桑白皮易以五加皮。笔者每遇因其他主诉而来求诊 ,兼见双下肢水肿的患者 ,在辨证基础上加用五皮饮 ,常收殊效。不仅使…  相似文献   

12.
根据祖国医学麻科活人全书所载的消毒保婴丹,有预防麻疹之功,不少老年中医师,均认为疗效很好,其中主要药品为缠豆藤等(缠豆藤即缠在黄豆上的藤,旧历八月间采取阴干备用)。我将该方加减,配合适量赋形剂,制成片剂,经试验于一部分易感儿童,效果良好,特介绍于后:1.药品:缠豆藤一两五钱,黑大豆30粒,赤小豆70粒,牛蒡子一两(炒),辰砂一两(水飞),生地一两,山查一两,荆芥穗五钱,防风五钱,独活五钱,  相似文献   

13.
纵观滑寿《麻疹全书》,滑氏所言“麻疹”是指现代医学麻疹传染病的特征性表现,即“周身皮肤按次序布发的麻粒样大小红色斑丘疹”,而非现代医学上的麻疹传染病。现代医学所指的麻疹传染病却与滑氏所言“麻证”有相似之处,而《麻疹全书》中的“麻证”、“麻疹”二词滑氏统称为“麻”。具体阐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肺炎喘嗽是以气喘、咳嗽、咳痰痰鸣、发热为主症的肺系疾病,虽然本病名最早见于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但是中医学对本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如《素问·咳论》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灵枢·五阅五使》曰:"故肺病者,喘息鼻张。"《素问·通评虚实论》有"乳子中风热,喘鸣息肩者"。临床上笔者发现有部分患儿证属肺脾气虚型,表现为痰喘较重而无发热表  相似文献   

15.
邓旒号乐天,福建邵武县北乡书坛村人。擅长幼科,尤精麻、痘。嘉庆年间曾在广东学种痘术,回福建为戚友接种,是我省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推广者。暮年辑其生平心得,著《保赤指南车》一书。子邓幌及曾孩邓镠均能继承其志。《保赤指南车》全书共分十卷。第一至三卷属麻科,对麻疹叙述颇详,很重视预防,提倡初生儿服“免疹丹”预防麻疹。其法:将脱落的脐带,放新瓦上培至烟尽,取起放地上存性,研细。另用朱砂末(水飞过),如脐带五分,则加入朱砂二分五厘,用生地、当归身煎浓汁,以一二蚬壳调和,自辰至晚,分数次涂母亲乳头,令儿吮之。在治疗方面,有“麻科八十款治法”,包括麻疹开始而至恢复期的种种调治方法和后还症的处理,内容颇为完备。此外如主张麻初发热,常服葱白汤及用升麻葛根汤加葱白,苏叶、灯心,可以透疹;创芫荽糟外擦法(芫荽、葱白、酒糟共捣成饼,蒸热,绢袋包,遍身摩擦)以治疹出不快等,均为切身经验。  相似文献   

16.
麻疹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患,其流行期間,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肺炎,乃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麻疹活人全书記載:“麻本火候,非热則不得出,麻疹欲出,则遍身发热,或煩燥,或头痛,或身拘急”。根据临床經驗来看,的确,麻疹的透发,与发热的情形,关系很大。假如麻疹初出而热势不升,或麻疹正出而体溫驟降,或麻疹已回而热仍不解,或身壮热而麻疹乍收;都是违反了麻疹出疹的规律,往往是并发肺炎的預兆和象征。  相似文献   

17.
<正> 肺炎一病,在西医未传入中国前,祖国医学书上已有记载。清·谢玉琼于乾隆13年(即1748年)写的《麻科活人全书》上说:“加味泻白散治肺炎喘嗽”;证见“气促、发喘、鼻煽、胸高”,则以“加味泻白散去人参甘草主之。”泻白散系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方剂。饯乙在该书中说:“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方中桑白皮能清泻肺热,下气平喘,又能利水祛痰;地骨皮清虚热,生津液;甘草、粳米润肺养胃。肺热阴伤,痰咳喘嗽,最为对证。若见痰热症状明显者,则重用桑白皮;阴伤症状明显者,则重用地骨皮。故临证配伍时,肺热重加黄芩、知母、开金锁、  相似文献   

18.
<正>《得心集医案》由旴江医家谢星焕撰写,谢氏字斗文,号映庐,清代著名医家,江西历史十大名医之一。《得心集医案》全书六卷,二十一门,载医案250余则,每案病因、病机、辨证、立方均有详细论述。谢氏治疗温病倡导从脾胃论治。其子谢甘澍跋曰:“道光辛卯岁饥,时疫大作,诸医专事发表攻里,  相似文献   

19.
万密斋是明代著名医家,在当时与李时珍齐名,著述丰富,医史教材及其他文献常说他著成《医学全书》。这是不符合历史的。《医学全书》是他去世后后人整理的,他本人没有出过《医学全书》,本文对此考证,建议教材再版时作适当修改。  相似文献   

20.
《女科百效全书》于明崇祯三年由龚居中编著.龚居中,字应圆,号如虚子、寿世主人,明代豫章云林(今江西金溪)人,生活在16世纪~17世纪,生卒年月不详,著名医学家,为龚廷贤族人,曾任太医院院司,内外、妇、儿等科均有所长,且擅于著述,另著有《痰火点雪》(又名《红炉点雪》)、《外科活人定本》、《经验百效内科全书》、《外科百效全书》、《幼科百效全书》、《小儿痘疹医镜》,养生两种:《五福万寿丹书》、《经验良方寿世仙丹》等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