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5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患儿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67例患儿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GMFM五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 05);观察组治疗后GMFM五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 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A型肉毒毒素(BTX-A)阻滞术缓解脑瘫患儿痉挛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2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接受BTX-A阻滞术治疗,根据患儿体重和修改的Ashworth量表(MAS)评分确定BTX-A剂量。A组每天进行康复训练2 h以上,B组进行康复训练2 h以下或无训练。1年后评定其粗大运动功能(GMFM)。结果 A、B两组患儿的年龄、体重、术前的MAS、GM-FM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肉毒毒素作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GMFM均较术前提高(P<0.05)。A组GMFM分数提高明显多于B组(P<0.01)。结论 BTX-A阻滞术后有肯定的长期疗效。阻滞术后开展康复训练有助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步行训练对不能独立行走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24—60个月龄具有站立(扶站或独站)功能但不能独立行走的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活动平板步行训练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活动平板步行训练。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1h,每周5次,12周为一疗程。活动平板步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5—15min,每周5次,12周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3个月进行下肢痉挛评分,包括改良Ashworth评级(MAS)、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的D区及F区百分比评估。结果:两组患儿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MAS量化评分下降,Berg平衡功能和GMFM站立及走跑跳两大功能区评分均明显提高,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BBS评分、GMFM站立及走跑跳两大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患儿相应评定点的MAS量化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活动平板步行训练能提高痉挛性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有利于促进脑瘫患儿独立行走。  相似文献   

4.
康复指导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康复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康复指导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医院进行综合康复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16例,能配合家庭康复训练的56例为治疗组,不能配合进行家庭康复训练的60例患儿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进行运动训练,针刺、低频电治疗、智力训练,治疗组还由治疗师或医师根据患儿病情指导家长进行康复指导;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测试.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各项得分和总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GMFM各项得分和总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家庭康复训练能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弹性绷带治疗脑瘫患儿膝过伸的效果。方法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例,两组均选用常规康复训练,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为主。试验组在立位步行准备、步行训练时配戴弹性绷带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中D、E能区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膝关节ROM明显降低(P<0.01),GMFM得分明显升高(P<0.01),均以试验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弹性绷带可改善脑瘫患儿膝过伸,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sEMG)在脑瘫患儿康复训练中的意义。方法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60例分为治疗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组于康复前进行sEMG检查,在sEMG结果指导下制定康复方案。康复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检测。结果两组患儿康复治疗前后GMFM量表A、B、C区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D、E区评分及总分有显著改善(P<0.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A、B、C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D、E区及总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表面肌电图可用于指导脑瘫患儿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传统物理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2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物理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接受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传统物理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10 m步行时间、1 min步行距离、定时起身行走测试(TUG)时间及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移动功能部分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PEDI移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10 m步行时间及TUG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5),1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传统物理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数表法将90例脑瘫患儿分成对照组45例与实验组45例,对照组选择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选择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而且实验组治疗后的GMFM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选择48名痉挛型脑瘫患儿,将其分为试验组28例和普通治疗组20例,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添加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连续4周。治疗前后均采用下列评估:①临床痉挛指数(CSI);②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站(D区)和走跑跳(E区)2项;③行走速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的CSI评分、GMFM中D、E区分值及行走速度,都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相比,治疗后的CSI评分、GMFM中D、E区分值及行走速度,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冲浪水疗配合有氧训练对较大年龄(2~6岁)轻中度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2~6岁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水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普通康复训练,水疗组在普通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有氧水疗训练,每次1h,每周2次,共进行3个月。比较2组在治疗前(T0)、治疗3个月后(T1)以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T2)的粗大运动功能(GMFM)、6分钟步行测试(6MWT)距离、10m折返跑次数、Brockport改良功能强度、Berg平衡能力评分和下肢肌张力变化的差异。结果:水疗组T1及T2时的GMFM评分、6MWT距离、10m折返跑次数、功能强度测试中的俯卧撑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水疗组与对照组间T1及T2时平衡能力无显著性差异,但水疗组T1及T2时腘绳肌、腓肠肌肌张力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有氧水疗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较大年龄轻中度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有氧耐力和肌张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进行康复训练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6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评分显著提高(P<0.001);观察组提高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更有效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联合肉毒毒素(BoNT A)治疗对痉挛型脑瘫下肢运动功能和身体活动的影响。方法:将60例2~10岁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均接受患侧小腿三头肌BoNT A注射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BoNT A注射24h后给予低能量ESW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患儿的改良Asworth分级(MAS)、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D区和E区、身体活动水平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MAS评分降低、GMFM D区和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MAS降低和D区评分增加较对照组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静坐时间百分比减少、轻强度身体活动时间百分比增加(P<0.05),且治疗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ESW联合BoNT A治疗是改善痉挛型脑瘫肌痉挛、站立功能及身体活动的有效方法,比单独BoNT A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个体化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综合能力的影响。方法:脑瘫患儿100例,分为2组各50例,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根据规范化康复训练系统制定个体化训练计划,训练前后对2组患儿进行发育商、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综合能力评分比较。结果:2组治疗3个月后,发育商、粗大运动功能及综合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有增加,观察组增加分值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根据规范化康复训练系统制定的个体化训练计划可全面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智力等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 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 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 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E 区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 区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唐巧萍  何小辉  张娜 《中国康复》2022,37(11):652-655
目的:分析经腰椎旁区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实施常规运动疗法中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时,辅以经腰椎旁区的NMES激活脊柱深部稳定肌。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后分别记录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行速度、生理耗能指数(PCI)。结果:治疗前,2组GMFM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以及PCI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2组患儿上述指标与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的观察组患儿及治疗12周后的2组患儿上述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GMFM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以及PCI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作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腰椎旁区的NMES可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提高步行速度,并有效降低步行能量消耗,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6.
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运动疗法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小儿功能独立性评定(WeeFI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期间所有患儿均无不良反应。观察组WeeFIM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能促进运动疗法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脑瘫肌痉挛患儿50例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6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患儿的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改良的Asworth分级(MAS)、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足底支持面积和足底压力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及4周后,小腿三头肌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各时间段各项评分均更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1周后,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及踝关节PRO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小腿三头肌MAS评分较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1周及4周后,踝关节PROM、GMFM评分、足底面积及足底压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且各时间段各项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1周后,踝关节PROM、GMFM评分、足底面积及足底压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踝关节PROM、GMFM评分、足底面积及足底压力均较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明显增加(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降低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运动控制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双下肢痉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痉挛型脑瘫患儿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及运动控制治疗。2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区、E区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PROM角度、GMFM(D、E区)得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肌内效贴配合运动控制训练能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下肢痉挛并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对弛缓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及表面肌电变化。方法40 例弛缓型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均接受30 d 的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另外对股四头肌进行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每周5 次,治疗30d。治疗前后按改良Lovett 肌力测定法进行股四头肌肌力测定(Lovett 分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同时运用表面肌电仪测定股四头肌自主收缩位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脑瘫患儿的Lovett 分级、GMFM评分、iEMG和RMS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有利于提高弛缓型脑瘫患儿股四头肌肌张力,增强肌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与康复训练和药浴相结合治疗脑瘫患儿痉挛的效果。方法80 例痉挛型和混合型脑瘫患儿分为两组,每组40 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进行康复训练和药浴。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 个月后,两组患儿MAS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康复训练和药浴能降低肌张力,有效提高痉挛型和混合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