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细胞动员剂动员的骨髓干细胞的心肌细胞分化潜能及对缺血心肌的影响.[方法]用异丙肾上腺素制作大鼠心肌坏死模型,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辛伐他汀动员大鼠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坏死灶,于用异丙肾上腺素后24h、4周杀死大鼠,取出心脏,通过免疫组化、HE染色和VG染色方法观察大鼠心肌坏死灶的CD34 细胞的浸润及心肌血管再生、心肌纤维化的情况.[结果]使用异丙肾上腺素后24h,动员组大鼠心肌坏死区可见CD34 细胞浸润,并有CD34阳性的新生心肌细胞生长,4周后瘢痕组织少,心肌纤维化程度轻,缺血心肌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发生后,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辛伐他汀能迅速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向心肌坏死灶内迁移、存活和向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分化;并能抑制缺血心肌纤维化和保护缺血心肌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干细胞动员剂动员的骨髓干细胞的心肌细胞分化潜能及对缺血心肌的影响。【方法】用异丙肾上腺素制作大鼠心肌坏死模型,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辛伐他汀动员大鼠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坏死灶,于用异丙肾上腺素后24h、4周杀死大鼠,取出心脏,通过免疫组化、HE染色和VG染色方法观察大鼠心肌坏死灶的CD34^ 细胞的浸润及心肌血管再生、心肌纤维化的情况。【结果】使用异丙肾上腺素后24h,动员组大鼠心肌坏死区可见CD34^ 细胞浸润,并有CD34阳性的新生心肌细胞生长,4周后瘢痕组织少,心肌纤维化程度轻,缺血心肌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发生后,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辛伐他汀能迅速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向心肌坏死灶内迁移、存活和向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分化;并能抑制缺血心肌纤维化和保护缺血心肌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干细胞因子(SCF),联合动员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探讨在不同海平面发生高原急性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中大鼠心肌的治疗作用.方法:分别在海拔三个梯度(50,1510,3900 m)建立大鼠两次打击SIRS模型.建立模型前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重组人干细胞因子(rh-SCF),建立模型后24 h处死大鼠,取心肌标本,利用离体鼠心非循环式Langendorff 灌流功能测定模型,测定左心室收缩及舒张期功能;利用高压液相色谱仪检测心肌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检测心肌中Fas mRNA和Caspase-3的表达.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SCs在心肌内的分化再生的情况.结果:在低海平面发生SIRS的大鼠,心功能较高海平面的大鼠明显增高.在联合应用G-CSF和SCF后,在不同海平面发生SIRS的大鼠心肌收缩及舒张期功能较未用组增高明显,心肌组织ATP含量增高,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减少,心肌组织中Fas mRNA和Caspase-3的表达下降,同时可见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结论:联合应用G-CSF和SCF后可以提高发生 SIRS大鼠的心功能.其机制与动员MSCs修复坏死的心肌组织有关.  相似文献   

4.
体内心肌微环境诱导骨髓干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干细胞动员剂动员的骨髓干细胞的心肌细胞分化潜能及对缺血心肌的影响。方法:采用异丙肾上腺素(ISO)皮下注射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DCSF)和低分子量硫酸葡聚糖动员大鼠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梗死灶,于用ISO后24、48h、2周杀死大鼠,取出心脏,通过免疫组化、苏木精-伊红染色和Van Gieson‘s苦味酸性复红染色方法观察大鼠心肌梗死灶的CD34^ 细胞的浸润及心肌再生、心肌纤维化的情况。结果:用ISO后24h,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可见CD34^ 细胞浸润,并有CD34^ 新生心肌细胞生长;2周后瘢痕组织少,心肌纤维化程度轻,缺血心肌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联用G-CSF和低分子量硫酸葡聚糖能迅速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向心肌梗死灶内迁移、存活和向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分化.并能抑制缺血心肌纤维化和保护缺血心肌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5.
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大鼠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梗死灶,于用ISO后24,48 h杀死大鼠,取出心脏;用ISO后4周,先用MPA-V多导生理仪检测大鼠血流动力学、心功能指标,随后杀死大鼠,取出心脏,通过免疫组化、HE染色和VG染色方法观察大鼠心梗灶的CD34 细胞的浸润及心肌再生、心肌纤维化的情况.结果用ISO后4周,G-CSF动员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参数均比对照组改善.用ISO后24h后,动员组大鼠心梗区可见CD34 细胞浸润,并有CD34 阳性的新生心肌细胞生长,4周后瘢痕组织少,心肌纤维化程度轻,心肌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急性心梗发生后,应用G-CSF能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向心梗灶内迁移、存活和向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分化;并通过心肌再生、抑制缺血心肌纤维化和保护缺血心肌基本结构,而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体外5-氮胞苷诱导和体内心肌缺血微环境诱导下,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心肌细胞的定向分化。方法收集健康产妇脐血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差速贴壁的方法分离MSCs,传代培养至第三代,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SCs表面分子CD34、CD45、CD44和CD90的表达。体外应用5-氮胞苷(5-aza)诱导MSCs四周后,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分别检测MSCs心肌标志物cTnT(肌钙蛋白)和Connexin43(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体内将GFP标记的MSCs移植入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心肌梗死周边区,移植后1周,取大鼠心脏行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SCs心肌特异性蛋白cTnT和Connex-in43的表达。结果分离的MSCs表达表面分子CD44和CD90,不表达CD34和CD45;MSCs体外经5-氮胞苷诱导后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表达心肌标志物cTnT和Connexin43;MSCs体内移植后1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发现移植的MSCs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cTnT和Connexin43。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和体内心肌缺血微环境下向心肌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大鼠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内心肌缺血微环境中向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Nav1.5的分化表达. 方法 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结扎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模型(n=50),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染标记MSCs,并贴壁培养,用心外膜下注射的方法将GFP标记的MSCs移植到心肌梗死周边区;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后3,5,7d移植的MSCs上Nav1.5蛋白的表达;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分离移植后3,5,7d心肌组织中GFP标记的MSCs群,应用realtime PCR测定移植后3,5,7 d Nav1.5及未移植MSCs mRNA的相对表达量;对移植后9d的移植区域行TUNEL凋亡染色.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的MSCs于移植后3,5,7d均不表达Nav1.5;real-time PCR测定显示Nav1.5相对表达量在移植后3,5,7d之间比较及分别与未移植的MSCs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移植的MSCs于移植后9d在心肌组织中几乎观察不到,TUNEL凋亡染色显示移植的MSCs发生了凋亡. 结论 在大鼠体内心肌缺血微环境中移植的同种异体MSCs不表达Nav1.5且不能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8.
兔缺血心肌中移植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勇  陈如坤 《医学争鸣》2006,27(1):19-22
目的:验证骨髓基质干细胞(MSC)移植到缺血心肌中后是否在心肌的微环境中可以向心肌细胞分化,提高心功能.方法:采用自体MSC体外培养扩增移植.在通过结扎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缺血后,被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后的MSC移植到自体的缺血心肌中.结果:移植4wk后,MSC向肌细胞分化,表达出α-横纹肌肌动蛋白(sarcomericac-tin)和存在于闰盘中的connexin43,移植后心肌表达VEGF增加[(684±86)fg/Lvs(515±51)fg/L,P<0.05],缺血心肌局部血管密度增加[(22.9±6.6)/HPvs(19.0±5.9)/HP,P<0.05],左室收缩功能明显强于对照组[LVSP:(15.08±0.84)kPavs(13.26±0.68)kPa;LVEDP:(1.53±0.28)kPavs(19.03±0.41)kPa;+dp/dtmax:(+615.77±48.69)kPa/svs(+435.75±58.25)kPa/s;-dp/dtmax:(-401.17±46.23)kPa/svs(-338.25±50.72)kPa/s,P<0.05].结论:MSC移植可治疗心肌缺血,并且没有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缺血心肌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大鼠缺血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体外培养、纯化SD大鼠的骨髓MSCs,4’6-二脒-2-苯基吲哚(DAPI)标记,经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移植后1周和8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心肌组织中DAPI阳性细胞,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MSCs经传代培养至第3代后,均一性好.细胞移植后1周和8周,移植组的心肌组织中可见呈蓝色细胞核的DAPI阳性细胞.而对照组未发现阳性细胞.移植后1周,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移植组的心肌梗死周边区域可见少量细胞.其形态类似于体外培养的骨髓MSCs;移植后8周,移植组梗死周边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细胞“芽生”分割管腔开始形成新的血管,还可见少量“不成熟”的心肌细胞。结论骨髓MSCs通过血液循环可向缺血心肌组织归巢并促进血管和心肌组织的再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大鼠缺血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 体外培养、纯化SD大鼠的骨髓MSCs,4’6-二脒-2-苯基吲哚(DAPI)标记,经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移植后1周和8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心肌组织中DAPI阳性细胞,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MSCs经传代培养至第3代后,均一性好。细胞移植后1周和8周,移植组的心肌组织中可见呈蓝色细胞核的DAPI阳性细胞,而对照组未发现阳性细胞。移植后1周,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移植组的心肌梗死周边区域可见少量细胞,其形态类似于体外培养的骨髓MSCs;移植后8周,移植组梗死周边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细胞“芽生”分割管腔开始形成新的血管,还可见少量“不成熟”的心肌细胞。结论 骨髓MSCs通过血液循环可向缺血心肌组织归巢并促进血管和心肌组织的再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在食管正常上皮历经癌前病变发展到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过程中,食管间质中的成纤维细胞的α‐SM A表型变化。方法免疫组化法分析20例正常食管组织、80例食管癌前病变组织及50例食管癌组织标本中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α‐SM A的表达,细胞培养3种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纯化后行细胞免疫染色,RT‐PCR法检测三种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α‐SM 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α‐SM A在正常食管、食管癌前病变和食管癌组织间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具有明显差异;RT‐PCR法显示,3种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在mRNA α‐SM A的表达量上具有明显差异。结论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随癌变进展会逐步发生活化,食管癌相关纤维母细胞可能是由正常的食管成纤维细胞发展至不典型增生成纤维细胞,再逐步恶变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2.
如何改善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再生和神经行为的恢复,一直是困扰神经科医生的一大难题。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宜条件下骨髓基质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促进创伤性脑损伤的修复。作用机制主要与替代受损细胞、产生内源性细胞因子和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有关。虽然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但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创伤性脑损伤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通过观察人卵黄囊基质细胞、人胎肝基质细胞和人胎骨髓基质细胞对人胚胎干细胞向造血细胞分化诱导效率,探讨不同造血微环境对造血发生的影响.方法:本实验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细胞的方法采用两步法:先用细胞因子培养形成5 d的拟胚体,然后再模拟体内造血发生的微环境,分别用人卵黄囊基质细胞、人胎肝基质细胞和人胎骨髓基质细胞诱导拟胚体10 d,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flk,CD34和CD45表面抗原表达情况,观察3种基质细胞对人胚胎干细胞向造血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5 d拟胚体与卵黄囊基质细胞接触培养10 d生成的细胞表达flk,CD34,CD45百分率分别1.80%±0.56%,1.30%±0.14%,1.05%±0.63%;与胎肝基质细胞接触培养10 d生成的细胞表达为flk,CD34,CD45百分率分别为34.0%±25.45%,38.4%±24.8%,72.6%±25.7%;与骨髓基质细胞接触培养10 d生成的细胞表达flk,CD34,CD45百分率分别为2.50%±1.48%,3.20%±0.56%,1.65%±0.21%;5 d拟胚体自发分化10 d生成的细胞表达flk,CD34,CD45百分率分别为0.30%±0.07%,0.65%±0.07%,0.15%±0.07%.与自发分化10 d比较,3种基质细胞与5 d拟胚体接触培养,均能够促进拟胚体向造血细胞的分化,且胎肝基质细胞诱导的效率显著优于其他两种基质细胞(P<0.05).结论:与卵黄囊基质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比较,胎肝基质细胞更有利于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向造血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组织中DOG-1、蛋白激酶C(PKC)-θ的表达情况及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OG-1、PKC-θ及CD105在86例GIST、30例非GIST间叶组织肿瘤及20例对照胃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计数MVD值,分析其与GIST临床病理指...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了8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P16,P53,Rb和NM23的表达。结果显示所有8例标本Rb均表达阳性,而P16则表达弱阳性和阴性。8例中有两例表现浸润,破坏最明显,瘤组织穿破子宫,累及周围组织。这两例中,1例NM23表达阴性,另1例NM23为弱阳性和P53弱阳性。8例中P53仅此1例阳性。这些结果提示P16的表达与Rb活性负相关。P53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浸润和进展有关,而NM23则可能与此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4年收治的36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以腹痛及消化道出血为主,发生部位以小肠及胃最为常见,术后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术后复发14例,死亡4例。结论:肿瘤的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及免疫组化指标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加强对胃肠道恶性间质瘤临床及病理特征的认识,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手术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谢铭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0):1587-1588
目的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3年12月收治的21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患者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肿瘤大小、生长部位、核分裂数及手术的切除程度与该病的预后关系.结果21例患者2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57.1%.单因素分析,患者预后仅与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数有关(P<0.05).结论肿瘤直径大于5 cm和核分裂数大于5/50HPF是影响肿瘤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3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组织发生。方法对32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21例,小肠8例,直肠1例,肠系膜2例。发病高峰年龄50~70岁。镜下观察,良性间质瘤3例,低度恶性潜能间质瘤20例,恶性间质瘤9例。免疫组化染色CD-117弥漫强阳性(27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组织学上以富于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间叶源性肿瘤,该肿瘤生物学行为以潜在恶性和恶性为主。  相似文献   

20.
<正>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是一种少见肿瘤,属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文献[1]报道,胃肠间质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1%~3%。小肠间质瘤约占GIST的25%~40%[2]。小肠间质瘤病变部位隐匿,症状多样,预后不一,早期诊断困难。首次多就诊于消化科、普外科、普内科、急诊内外科,甚至妇产科及体检发现。本文拟通过对我院近年确诊的小肠间质瘤病历统计分析,了解该疾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增进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14年4月本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63例小肠间质瘤病例,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