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雷公藤贴膏透皮吸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公藤生物碱和总萜内酯是雷公藤主要有效成分。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二者的量,探索雷公藤有效成分透皮吸收情况。结果表明,雷公藤生物碱及总萜内酯成分均可透过鼠皮,12小时透过率分别达13.40%、17.60%,雷公藤贴膏敷贴人体12小时后,膏中生物碱及总萜内酯成分分别被吸收17.34%、22.13%,提示雷公藤可经应给药。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观察雷马贴膏中主要有效成分的体外透皮吸收情况。方法采用体外Franz扩散法,观察雷马贴膏中雷公藤甲素和马钱子碱对离体鼠皮24 h累积透过率。结果雷公藤甲素和马钱子碱对离体鼠皮12 h内的皮肤透过均接近恒速,符合零级药代动力学过程,而在12 h以后的透过速率则均大大降低。结论雷马贴膏具有长效、缓释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对H-22肝瘤细胞实体瘤的作用及其对机体的毒副作用。方法采用脂质体包裹雷公藤甲素并制成凝胶透皮制剂;建立H-22荷瘤模型,观察几种雷公藤甲素制剂对H-22肝瘤细胞实体瘤的作用及其对机体几种组织器官的病理作用。结果几种雷公藤甲素制剂均具有促进H-22瘤体增长的作用;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具有较高的全身生物活性,但与大剂量的口服给药相比,器官及生殖毒性大为降低。结论不能盲目的将雷公藤甲素制剂用于肿瘤的治疗;雷公藤甲素开发成脂质体透皮制剂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7.
8.
浙贝母生物碱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浙贝母中主要成分生物碱的透皮吸收特性,考察不同浓度溶剂及常用渗透促进剂Azone对其透皮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进行体外扩散实验,选择离体大鼠背部皮肤为渗透屏障,用UV检测法测定样品中生物碱的含量。结果:浙贝母中主要生物碱的70%乙醇溶液、95%乙醇溶液均可透过大鼠背部皮肤,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渗透系数较小;Azone对其无显著促渗透作用(P>0.05)。结论:此法将为其经皮给药制剂研究提供可靠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一类能提高或增加药物透皮速率或透皮量的物质,是经皮给药制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新型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较高促渗透作用,且刺激性小、不良反应少、理化性质稳定。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成果,为合理选择透皮吸收促进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雷公藤减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雷公藤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的功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肾脏性疾病、皮肤性疾病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尤为显著。但严重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肝肾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故雷公藤的减毒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主要研究雷公藤的经皮给药对其减毒增效的作用,但目前雷公藤的应用困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故对2006年至2016年近10年来雷公藤减毒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包括传统的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和现代的制剂减毒、结构修饰减毒、生物技术减毒以及其相互的联合应用等,分析雷公藤的减毒现状和困境,对比现存减毒方式间的差异,为雷公藤减毒增效研究提供思路,促进其合理开发和临床安全应用,也为其他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制川乌-白芍配伍后对白芍中芍药苷经皮吸收的影响,从经皮转运角度探讨该药对协同增效的配伍机制。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为透皮屏障,通过HPLC测定接受液中芍药苷的含量,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14∶86),检测波长230 nm,计算白芍、制川乌-白芍、白芍-氮酮、白芍-油酸、白芍-丙二醇5组接受液中芍药苷的透皮速率、渗透系数及时滞。结果:5组接受液中芍药苷的透皮速率分别为0.818,2.532,3.974,0.621,0.430μg·cm-2·h-1;表观渗透系数分别为2.538×10-8,7.856×10-8,12.328×10-8,1.928×10-8,1.335×10-8cm·s-1;时滞分别为6.168,0.071,10.462,1.487,11.827 h。结论:制川乌-白芍配伍可促进白芍中有效成分芍药苷的经皮吸收。 相似文献
13.
雷公藤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的功用,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肾脏性疾病、皮肤性疾病等,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尤为显著。但因其具有严重的毒副反应,尤其是肝肾毒性,限制了雷公藤的临床安全应用,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虽然目前存在的减毒方式众多,包括传统的净制减毒、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和现代的制剂减毒、结构修饰减毒、生物技术减毒以及其相互间的联合应用等,但并没有本质上解决雷公藤的安全问题。在古代医药文献中药物的毒性常指这种药物的偏性,在中医药理论看来,作为药物都有毒性,关键是正确使用。中药的配伍使用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配伍雏形,到《黄帝内经》中已有君臣佐使配伍用药的方剂,再到《神农本草经》中配伍理论的形成,到最后《伤寒论》经典名方的传世,记录了中药配伍应用的发展,也记录了中药配伍使用的重要意义,随着中药事业逐渐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中药配伍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迈向质量可控、机制清楚的组分配伍,故本文以雷公藤配伍减毒为中心,以配伍形式的发展为主线,对雷公藤配伍减毒进行综述,为雷公藤减毒增效研究提供思路,促进其合理开发和临床安全应用,也为其他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雷公藤多苷(TWP)在临床使用越来越广泛,多被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还作为基本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等,但其临床有多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用药方案存在争议,尤其是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为了雷公藤多苷的临床合理使用和深入研究,综述其药理毒理研究进展。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雷公藤多苷的药理毒理研究文献,发现雷公藤多苷的药理作用研究多集中在抗炎、抗肿瘤、肾脏保护和免疫抑制方面,主要是通过调节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发挥药理作用;其毒理作用研究多集中在肝毒性、肾毒性和生殖系统毒性方面,毒性作用多与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因子表达相关。雷公藤多苷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集中在雷公藤内酯醇和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多苷药理毒理研究较深入,表明其效、毒存在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具有量-效、时-效、量-毒、时-毒关系,未见雷公藤多苷在功效背景下随使用剂量和时间变化的毒性研究,其关联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雷公藤配伍甘草对肾病综合征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通过尿液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该药对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雷公藤单独给药组(TPW组)和雷公藤配伍甘草给药组(TPW-GLY组)。采用UPLC-Q-TOF-MS,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尿液样品的代谢物图谱进行模式识别及生物标记物的筛选与鉴定。结果:空白组,模型组,TPW组及TPW-GLY组的代谢轮廓有明显差异,筛选并鉴定出空白组与模型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生物标记物29个,其中受TPW-GLY组回调的生物标记物14个,受TPW组回调的生物标记物11个;TPW-GLY组和TPW组显著差异物7个,分别为N-乙酰谷氨酸,二羟基粪甾烷酸,烟尿酸,12-酮脱氧胆酸,甘油三酯(16∶0/16∶0/20∶4),泛醌Q2和1,3,7-三甲基尿酸。结论:雷公藤与甘草配伍给药后,可能通过改善肾病综合征大鼠体内的氨基酸代谢、胆汁酸代谢、脂肪及脂肪酸代谢、能量代谢及嘌呤代谢等过程,改善了疾病状态,进而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白芍及酒白芍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结合出膏率和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评价白芍炮制前后的质量属性。方法:采用HPLC,以InertSustainSwift~(TM)C_(18)(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为30℃,体积流量为1.0 m L·min~(–1),进样量为15μL,分别建立白芍药材及炮制品酒白芍的指纹图谱;采用HPLC测定炮制前后样品中芍药苷的含量;运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方法,结合出膏率及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对白芍和酒白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建立了白芍及酒白芍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30批次样品的8个共有峰。15批白芍及15批酒白芍与各自的对照图谱比较相似度分别为0.988~0.999和0.991~0.999,生品与炮制品比较相似度达0.999。炮制前后出膏率平均变化幅度为2.45%。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炮制前后芍药苷质量分数变化为–2.13%~0.49%。结论:建立的方法可对白芍及酒白芍的质量属性进行有效评价,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参,黄连,白芍在中成药中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人参,黄连,白芍在45个中成药中的薄层定性做了系统研究,寻找出重复性好,适用面广的薄层定性方法,具有一定的产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柴胡-白芍不同比例配伍应用对实验性惊厥小鼠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7组,即模型组(A),阳性药对照组(B),柴胡-白芍2∶1组(C),柴胡-白芍1∶1组(D),柴胡组(E),白芍组(F),柴胡-白芍1∶2组(G).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阳性药对照组用量为苯妥英钠0.025 g·kg-1或地西泮0.004 g·kg-1,柴胡-白芍不同比例配伍组用量为10.4 g·kg-1,各组小鼠连续ig给药7d,末次给药60 min后造模,观察各用药组对小鼠最大电惊厥(MES)模型、戊四氮模型、士的宁模型及匹鲁卡品模型的阵挛潜伏期、强直潜伏期、死亡潜伏期及死亡数的影响.结果:与A组相比较,在MES模型中,B,F组可以显著降低惊厥发生率(P<0.05);在戊四氮模型中,B,C,D组均能显著延长实验小鼠的阵挛潜伏期、强直潜伏期(P<0.05),B,C组能显著延长实验小鼠的死亡潜伏期(P<0.05);在士的宁模型中,B组能够显著延长实验小鼠的阵挛潜伏期、死亡潜伏期(P<0.05),其余各组对实验小鼠的阵挛潜伏期、死亡潜伏期,无显著影响;在匹罗卡品模型中,B,C,D,E,G组均能显著延长实验小鼠的死亡潜伏期(P<0.05).结论:柴胡-白芍配伍应用具有良好的抗惊厥的作用,其抗惊厥作用优于单用柴胡或白芍,其中以柴胡-白芍2∶1配伍比例的抗惊厥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19.
柴胡和白芍是我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内科疾病时常用的两位中药,二药前者功为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后者长于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两药配伍使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张仲景所作《伤寒论》中"四逆散"一方,方以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为君药,又以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二药配伍以其调肝作用之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经前烦躁障碍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是经前期综合征(PMS)的严重类型,肝气郁证是其主要证型之一,该证以情绪低落,抑郁悲伤为主要特点,患者多在黄体月经周期过程中出现,月经后几天消失或减轻,该病发病率在当前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加的背景下呈持续上升的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针对PMDD发病与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等微观机制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应用中医药治疗该病证目前也已有较多研究。以柴胡配伍白芍为主要组分的方剂在治疗PMDD肝气郁证方面疗效显著,但缺少相关综述。本文以柴胡、白芍和PMDD肝气郁证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对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从历史沿革、药理作用机制分析以及临床应用等角度对柴胡配伍白芍治疗PMDD肝气郁证进行综述,以期在充分体现两药配伍精髓的同时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及新药的研发。 相似文献
20.
白芍提取物对IgA肾炎小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白芍提取物对小鼠IgA肾炎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右旋糖酐(Dextran)作为抗原,诱发小鼠IgA肾炎,同时用白芍提取物进行实验性治疗,测定尿蛋白含量、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的含量。结果:小鼠注射抗原后,出现蛋白尿,血清BUN出现异常,用白芍提取物治疗后,可抑制小鼠体重减轻,并能显著降低尿蛋白的含量(P<0.01),白芍提取物10g/kg组还能明显降低血液中BUN的含量(P<0.05)。结论:白芍提取物对小鼠IgA肾炎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