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活动如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高产品种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等,所导致的生境条件的变化和农田景观结构的不合理是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提出了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几点建议:①建立可持续的生态农业;②进行合理的农田生态规划;③合理的混合种植不同作物,打破单一的种植结构。  相似文献   

2.
项文梅 《分子植物育种》2023,(14):4848-4852
本研究探讨了园林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景观形成的关系,并分析了其对实践和管理的意义。研究发现,植物群落多样性对景观的形态、层次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它能增加景观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创造多样化的景观体验;同时,植物的功能多样性对景观的结构和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因此,在园林规划和管理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群落多样性,保持其多样性并选择具有不同生态系统功能的植物,以创造更美观、生态友好和可持续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3.
农田景观虫害控制植被缓冲带布局、 模式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植被缓冲带因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病虫害控制、水土保持等诸多功能,在欧美等国家被广泛的运用到农田景观建设中。笔者以北京市顺义区去碑营村的农田为例进行了作物虫害控制植被缓冲带的研究。基于原有的沟路边坡和田埂现状,在总体布局上,从景观连通性着眼,提出了3级缓冲带体系,连接农田景观中的半自然生境斑块,并形成廊道网络系统。每条缓冲带考虑现有的立地条件,注重利用和保护乡土植被,同时提升植物多样性,选择具有吸引天敌昆虫的植被组合,共提出了21条侧重不同功能、理念、立地条件和特有植物组合的缓冲带植被组合模式,并着重介绍了这些植物吸引的天敌和防治的害虫。从缓冲带类型和植物的多样性上,丰富天敌昆虫的栖息环境和食物资源,同时强调了种植和后期的低强度干扰管理。研究为农田的病虫害控制和农田景观沟路边坡和田埂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景观结构及其分形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的5个排土场按照植被覆盖和地形划分为8个基本景观类型,包括耕地、草地、草灌混交、灌木混交、乔草混交、乔灌混交、新造复垦地和退化地,总计496个斑块。利用3S技术和分形理论对景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景观特性及其变化的分形性质。结果表明:分维数的大小反映了景观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和平均斑块面积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反映了排土场内景观斑块的不规则程度和复杂程度;乔灌混交地和灌木混交地保持着较高的分维数,新造复垦地和草地的分维数较低,其它景观类型的分维数则差别不大;植被景观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在南排土场、西排土场受地表物质组成和地形的影响为主,其多样性指数较高,在内排土场、西排扩大区受植被类型的影响为主;草灌混交地的景观多样性远高于其它现有的复垦植被区,但其景观优势度则保持在较低水平上。南排、西排及西排扩大区的景观过程以控制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为主,内排则着重发展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多种效益的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  相似文献   

5.
<正>农田杂草在维持土壤微生物、动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流失、酸化,以及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农田杂草综合管理的重要手段,好的养分管理可以兼顾作物高产和生物资源的保护。而目前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对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其影响机理也鲜见报道。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植物营养与农业生态学科组博士研究生汤雷雷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旅游植被景观特征分析普陀山旅游对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实地取样,选取植被景观特征指标,分析普陀山旅游植被景观特征与地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自然地理因子中,海拔和植被景观特征关系最为密切。在人文地理因子中,游径宽度和旅游影响系数相关系数达到0.584,同时和植被层盖度、景观重要值形成极显著相关,说明植被景观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植被层盖度、景观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比和耐阴种比值之间多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它们之间有着较为一致的生态反映,而耐阴种比值和伴人种比值与其他植被景观特征值的相关性很小,说明这2个指标作为植被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因子,在本研究区域不能很好地反映植被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7.
废弃采石场植被自然恢复初期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璟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6):210-214
为了了解与掌握废弃采石场植被自然恢复的规律,笔者于2007年4月和8月2次对衡阳市肖家山废弃采石场及其周边荒山植物群落自然恢复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类型以灌草丛与草丛为主,灌木种类较为单一,共4科5属5种,草本群落物种组成较丰富,共计26科49属67种,各立地类型草本群落优势种差异不大;(2)该区域物种多样性总体较低,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为:撂荒地>泥石堆>排土堆>山顶裸岩>乱石堆>道路边坡>采石作业区,而均匀度则刚好相反;(3)群落的共有种趋势与立地类型的土壤厚度呈正相关,土壤是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关键词:生态恢复;废弃采石场;立地类型;植物群落;植物多样性;肖家山  相似文献   

8.
衡阳水口山铅锌矿区植被调查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衡阳水口山铅锌矿废弃地及其周边荒山、农田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进行调查,计算并分析各样地植物物种的重要值、均匀度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1)调查区内共出现植物29科46种,以草本植物为主,其中占优势的是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二者占草本种数的57%。(2)各采样地植物种类总体上比较稀少,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生态较为脆弱,多样性指数H最高仅为1.101,丰富度指数R最高仅为1.478,均匀度指数最高仅为0.666。(3)各采样点物种数与盖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冶炼厂与其他3个点之间多样性指数均有显著差异,而尾沙坝边缘地、康家湾采选地以及废弃农田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大小顺序为:冶炼厂>尾沙坝边缘地>康家湾采选地>废弃农田。(4)评价结果与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基本能反映出当地植物多样性的整体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9.
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婕  陈传明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2):206-212
为全面了解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景观格局现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提取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和周长等信息,选取分维数、破碎度、聚集度、均匀度和多样性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植被景观的斑块特征和景观的空间异质性2个方面对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有灌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针叶林、中山草甸、人工植被、阔叶矮曲林和落叶阔叶林等9种植被景观类型,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面积和周长分布极不均匀,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是研究区的主导景观类型。(2)在植被景观类型水平上,选取分维数、破碎度和聚集度进行景观异质性研究,针阔混交林的分维数最大,为1.1678,边界形状最不规则;人工植被的破碎度最大,为0.0503,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最大;各植被景观类型的聚集度都在95%以上。(3)在植被景观水平上,选取分维数、破碎度、聚集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等5个指标分析景观异质性,其值分别为1.1479、0.6298、98.1909%、0.6629、1.4565;研究区各景观形状较规则,破碎度小,聚集度高,各景观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多样性水平较低。该研究结果可以为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景观格局的整体规划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植物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土壤微生物是植物-土壤系统中比较活跃的组成成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代表着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对植被的生长发育和群落结构的演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植物类型、植物多样性、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植物不同基因型、植物根系分泌物和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探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进入工业化农业后,人们发现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如农田开垦、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的施用造成了环境  相似文献   

12.
张利  徐晓琰 《分子植物育种》2023,(20):6922-6926
本研究旨在探讨旅游业对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保护措施。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旅游业对植物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游客活动、人为干扰和生境改变等因素可能导致植物种群结构的改变、遗传多样性的减少以及植物物种丰富度的损失。为了保护植物生物多样性,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规划和控制旅游活动、加强生态教育、建立保护区和加强合作与交流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平衡旅游业发展与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的结果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植物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业景观中林地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及生态服务提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首先简述农业景观中林地的现状、问题及面临的挑战,论述农业景观中林地在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多功能应用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在地块和景观尺度上如何对决定功能的结构进行优化配置,通过农业景观中林地的改造和提升,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研究显示,林地类型、面积、形状、配置结构和树种组成以及在地块和景观尺度上实践的驱动力是决定农业景观中林地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农业景观中林地在设计和管护方面,如何实现多功能目标进行了讨论,以期推动农业景观多功能林地的发展,避免把农业景观中林地建成“绿色沙漠”。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不同植被下草本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lNSPAN)、除趋势对应分析(DCA)、丰富度指数(Pa)、多样性指数(H'、DS)和均匀度指数(JP)方法,对安太堡露天煤矿区排土场复垦地不同植被下草本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排序及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1)TWlNSPAN等级分类将其63 个样方划分为11 个草本植物群丛,分别位于该矿区复垦地不同植被类型下;(2)DCA第一轴反映了植被恢复年限的梯度变化,沿第一轴从左到右,11 个草本植物群丛的恢复年限逐渐缩短;DCA第二轴反映了排土场复垦地地形的梯度变化,沿第二轴从下到上,地形从平台→东北坡,11 个草本植物群丛的物种多样性降低;(3)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长,11 个草本植物群丛物种多样性从高到低的变化为:平台>东北坡,乔木林下>灌丛林下>草地。研究表明,植被恢复年限、植物种类和地形是影响安太堡露天煤矿区复垦地不同植被下11个草本植物群丛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以及不同生活型植物在维持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方面的机理,对民勤沙区绿洲-荒漠过渡带8种典型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灌木层在物种组成和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除红砂群落外,其他群落中灌木所占比例均在56.86%以上,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占比例较小,在整个群落中仅占0.30%~3.14%(除沙蒿群落6.65%),数量较稳定;(2)8个群落中白刺重要值最高,达84.41%,猫头刺群落最低为20.70%,其余6个群落在56.78%~68.07%之间;(3)8个群落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猫头刺群落>绵刺群落>红砂群落>沙蒿>沙拐枣群落>珍珠猪毛菜群落>膜果麻黄群落>白刺群落,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偏低,物种丰富度较低,生态优势度较高,种间相遇率偏低,群落中物种分布不均匀。说明民勤沙区绿洲-荒漠过渡带群落物种主要以矮化的小灌木、小半灌木为主,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占比例较小,优势种群在荒漠灌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对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和群落的演替方向,具有比其他物种更重要的作用,荒漠灌木群落由于缺乏冗余物种的支持,是一类不稳定的群落。  相似文献   

16.
根据番禺地区的植被状况,采取样线调查方法,以小班为单位,对小班内的森林群落学因子进行实地调查记录,采集的数据包括样线上的物种名称、种群数量、平均树高、平均胸径、生长势、健康状况以及土壤、坡向、坡位、坡度等立地因子,分析现有植被类型的物种组成、林分结构等群落学特征,依据生态功能为主、兼顾景观功能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该区域典型植被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桉树相思类林、经济林等的改造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乌兰布和沙漠典型草本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草本植物是乌兰布和沙漠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及植物物种多样性,为认识和保护乌兰布和沙漠地区植物多样性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根据样方调查资料,采用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指数的多种计算方法,分析乌兰布和沙漠典型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典型草本植物群落的植物组成种类较少,调查结果仅有24种,隶属于8科,优势科为禾本科和藜科;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较小,物种多样性水平总体较低,生态优势度、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在不同群落间差异较大;草本植物群落各多样性指数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乌兰布和沙漠的草本植物群落类型多样,但群落组成结构简单;优势种与次优势种的重要值之间的差距随群落内物种数量的增加而减小;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较小,草本植物物种的分布不均匀,普遍呈斑块化分布。  相似文献   

18.
锑矿废弃地主要为重金属污染林地,植被恢复的核心问题在于解决植物生长的生境环境其中最关键在于改良土壤环境。基于土壤环境改良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植物景观的营造手法,结合生态学要求构建近自然群落,增强物种多样性,通过生态学、景观设计学,使原有破碎化景观“变废为宝”。我国的采矿废弃地等破碎化景观规模巨大,在当今构建生态文明、人地矛盾急剧增加的大背景下,因此本研究对此类废弃地的景观修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6—2014 年民勤荒漠植物4 个样区36 个样方调查数据,对该区沙蒿、梭梭、麻黄和白刺4种典型荒漠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相对单一且数量较少,植物都是以较低的芽位适应生境条件;灌木层物种的变化不大,草本层物种有所增加;多样性指数沙蒿群落、梭梭群落和白刺群落的略有增加,而麻黄群落略有减小;该区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主要由于草本层的物种变化引起。了解和掌握民勤荒漠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对于推动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平昌县是长江流域生态修复的试点县之一,生态修复区布设在“长治”工程竣工后治理程度较好的小流域内,主要采取封禁治理的措施,加强植被的自我恢复能力。文章选取不同海拔,坡度,坡向,不同林种配置和林分结构的四个径流区进行研究,通过对植被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等的计算分析以及对土壤肥力的测定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径流区其土壤肥力也较高,表现为:群落总体物种多度顺序为:深溪沟>许家沟>涵水沟>国林沟,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为:深溪沟>许家沟>涵水沟>国林沟,特别是灌草类越多,土壤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