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表征主义者认为知觉经验的现象性完全由表征内容决定。伯劳克反对这一观点,坚持现象意识还包含表征内容无法解释的其它因素,因此并不随附于或等同于表征内容。他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主体运用注意力于某个视觉知觉对象会产生不同于未运用注意力于同一对象而产生的现象性。也就是说,诉诸不同程度的注意力,相同的内容可以对应不同的现象意识。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伯劳克分析了一个关于注意力转换的视觉认知实验,他论证表征主义通常用于回应内容与现象性不一致的两种策略——"内容区分"与"错觉"——都无法解释实验中现象性的差异。本文将论证伯劳克对这一实验的解释不能成功驳倒表征主义。但表征主义者仍面临表征内容作为经验准确性条件的定义问题。  相似文献   

2.
"意识的统一性"是当代认知哲学和脑科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论题,但不可否认它是理解意识现象的关键。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割裂脑病人的研究,发现了意识统一性的反例,对意识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通道的主张产生了质疑。由于大脑模块间的知觉内容不一,且涉及不同模块性的视觉和触觉经验需要不同类型的表征内容,认知科学家赫尔利从副现象论对统一意识观点做了修正,试图通过意识的局部统一性建立物理主义框架下的意识统一性论题。然而,从认知哲学的视角看,无论是统一性论题的反例,还是副现象论的修正,都不足以驳倒意识的统一性论题,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直觉上感觉意识是整体感知世界的,但这种直觉还缺乏确凿的经验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表征主义认为经验的现象性特征可以由其表征内容得到说明。布洛克援引心理学中卡拉斯科等人关于隐性注意会改变经验现象性的实验结果对表征主义提出了独断性论证。文章将考察两种有代表性的对该论证给予回应的理论:注意—指示理论以及不确定解释理论;通过分析指出这两种理论都不能实现对表征主义的辩护,同时也指出布洛克的独断性论证本身也并非一个很强的论证。  相似文献   

4.
感受性概念的提出,在意识与心理内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两个心灵哲学的思想实验,有力地证明了作为经验主观特性的感受性的存在。感受性在心理内容表征中具有四个关键性作用:心理内容的分类、提取、计算和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桥梁,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表征的速度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瓦雷拉为了解决意识难题,深入探究生活经验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基本循环关系,对神经现象作出解释:为了避免落入传统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泥潭,他倡导在非具身自然主义实在论和超验主义唯心论之间寻找一条中间地带,扬弃了同一性理论,阐述了主体和环境关系的不对称性以及生活经验和科学研究对称性的转化问题,反对基础主义的论断。后期发展的行动主义直接实在论、预测处理理论等研究进一步深化了瓦雷拉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6.
因果关系通常被视为一种传递关系。近年来,哲学家们提出了两类典型的反例来挑战因果传递性原则。当前有代表性的三种解决方案,即相称性方案、面向性方案、对比主义方案,均能够恰当应对第一类反例,但却难以应对第二类反例。通过区分事件系统演化的缺省状态与偏离状态,可以构造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在此方案下,因果陈述中所隐含的对系统演化状态的索引化指称得以明晰化,从而可以看到,在两类反例中要么事实上存在因果传递性,要么表面的传递性失败其实源于对案例的不恰当表征。继而因果传递性原则得以捍卫。  相似文献   

7.
德莱斯基在《意识经验》一文中认为,要探究意识经验的本质和意识自身,就要区分事物性意识和事实性意识,正如我们关于外在的知觉可以分为知觉经验和知觉信念。只有区分了这两种不同的意识,我们才能进一步探究是什么使得经验能够被认知主体意识到。德莱斯基通过考察事物性意识和事实性意识之间的关系,最终论证说我们关于外在事物(或事实)的经验和意识自身能够被我们意识到,不是由于我们对于事物本身的意识,而是这种经验或意识自身作为某种表征在我们的意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文章试图对他的这一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意识“难问题”的本质及其深层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难问题"充分说明了现象意识,即我们心理生活主观的、定性的维度。它要求我们解释带有主观性和定性的状态为什么以及如何存在。一般来说,尽管认知神经科学在意识问题的解释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却不能充当意识"难问题"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查尔莫斯正是立足于这一认识论困境,提出了以信息为基础的意识的非还原解释方案,以此为迎合"难问题"的解释性挑战提供了适当理由;同时着眼于此,我们可以揭示出意识"难问题"的深层次问题。然而,要想阐释这样一个更大的难题,其间必然会面临现象概念策略与表征主义的质疑。  相似文献   

9.
"意识的高阶表征理论"通过高阶的心理状态与一阶的心理状态间的外在的表征关系来解释现象意识。不过,它们面临着一个"来自亲密性的异议"。克里格的"自我表征主义"试图诉诸"构成表征"观点对此异议进行回应。他的回应策略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其能否有效地解决"误表征"问题。然而,在面对"极端的误表征"和"温和的误表征"两种情况时,"构成表征"仅可以回应前者而对后者却无能无力,因而克里格的"自我表征主义"的回应策略同样面临着异议。  相似文献   

10.
在认知科学中,"现象"一词指人类在感知外部事物或内在状态时,于意识中直接呈现的纯粹经验。受到一种可以称之为"概念全能主义"的观念影响,当代哲学和认知科学普遍坚持,现象的存在必须依赖其他更重要的认知能力,也即注意力或概念能力,纯粹现象因而遭到否定。然而通过对"斯佩林-兰德曼实验"的数据与结果进行分析权衡,可以在经验科学的意义上证明纯粹现象的存在,进而揭露概念全能主义的谬误。纯粹现象及其证明过程揭示出:处在人类认知界限之外的经验与世界是不能被摒弃和偷换的,它们是实在论链条的必要环节,并且能够在经验科学中得到认真的研究和对待。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于一般物理事物,心理状态通常被认为表征某物或某事态。对于心理现象的表征特征,塞拉斯认为,我们可以依据言语行为的语义学概念来解释。然而,在解释非语言动物的表征现象时,塞拉斯的观点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我将提出一种行动的表征概念——身体行动是一种基本的表征类型。确切地说,身体行动具有命题式表征内容,并能够与其他类型的表征状态处于推理关联中。基于行动的表征概念,我初步地为一般生物表征现象建构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2.
有不少的科学哲学家支持基础主义、实在论和本质主义 ,上个世纪盛行一时的分析哲学为这几个学说提出了新的论据 ,强化了科学家本有的认识 ,相信科学以独立而零碎的经验充当证据 ,借此揭示存于心外之各种现象的本质。后现代主义者反对这种认识 ,于是向上述三个学说发动总攻击。面对这个情况 ,作者提出了三个论点 :(一 )认识科学主要在于认识科学方法 ,归纳法是主要的科学方法 ,没有一个较好的认识 ,就难以正确地认识科学。 (二 )一些典型的分析哲学家支持基础主义、实在论和本质主义 ,遭到后现代主义者的批判 ;然而 ,彼此之间的论争纵使决出胜负 ,也动摇不了归纳法。 (三 )说明归纳法与说明其他的科学理论一样 ,都以经验为据 ,没有经验以外的哲学论据可与媲美 ,这正是自然主义的立场。本文集中讨论了第二点。  相似文献   

13.
高阶表征理论认为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状态需要被另一个高阶心理表征。简单性论证和现象学论证是它的两个主要论证,它们的策略是先把意识看作高阶心理对低阶心理的觉知,然后用表征来定义觉知,最后把意识状态解释为高阶心理以低阶心理为表征对象的再表征。简单性论证的问题是没有进一步澄清表征的过程,现象学论证则没有充分说明自我表征命题如何从经验判断过渡到必然性判断。高阶表征对意识解释的实质是把意识状态看作不同心理状态之间的表征关系,但对其中的表征机制这一核心问题缺乏详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知觉表征论主张知觉经验具有表征内容,且经验的现象特征被表征内容所穷尽。这反过来将意味着,如果现象特征不变,那么表征内容也不变。由于知觉表征论的这一特性,它与内容外在论、感受质内在论三者不兼容。体现这种不兼容难题的一个示例是反转地球思想实验。本文对不兼容难题、反转地球实验进行分析,对表征论者作出的不同回应进行探讨,指出这些回应并不令人满意。这一现状提示出一条理论路径:搁置知觉表征论,而转向一种更审慎的理论出发点——弱意向论。  相似文献   

15.
“格梯尔反例”对知识三元定义提出质疑,引发英美知识论家对知识定义提出不同的修正,从而形成不同的学派和新分支。最重要的成果是阿文·戈德曼的“因果知识说”和罗伯·诺齐克的“虚拟条件知识说”;主流学派是坚持传统的单纯从内在意识寻求为知识作确证辩护的内在主义和越出心灵的内在意识寻求从信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获得根据的外在主义;新分支有语境主义、德性知识论和社会知识论等。各派观点显示出当代知识论不再一味寻求对知识作确证无疑的辩护,而是在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论、交流和反思中寻求对知识的真实理解。  相似文献   

16.
Jackson对知识论证的表征主义回应策略,认为表征主义能满足回应知识论证所要求的约束问题.但是由于Jackson没有阐明如何对表征特征(感觉)进行物理主义说明,导致其表征主义论证对学习命题的否定,其对玛丽走出房间之后状态的正面说明缺乏牢靠的论证基础,故尔达不到辩护物理主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认识论的辩护主要分为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针对两者各自的理论困境,哲学家们提出了基础融贯论、无限主义、文本主义(contextualism)等理论,但是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而将融贯主义的辩护运用到经验科学领域中会出现最大的难题--"辩护的循环".哈索克·张(Hasok Clrang)从早期温度测量的案例研究着手,揭示出此段科学史中融贯主义的"辩护的循环"难题可以通过认知迭代得以解决.认知迭代的两种机制--丰富和自纠的交互作用,使创造温度显现出一种传统主义和多元主义结合的科学进步图景.  相似文献   

18.
超感觉的信息传递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说的,“多媒体隐含了互动的功能。多媒体领域真正的前进方向是能随心所欲地从一种媒体转换到另一种媒体。”多媒体“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技术和人文科学、科学和艺术、右脑和左脑之间,都有着公认的明显差异。多媒体可能像有些学科比如建筑学一样,在这些领域之间架起桥梁。”多媒体包括文字媒体、声音媒体(包括音乐、语音)、图像媒体(包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完善的转换和融合。  相似文献   

19.
道德情绪主义(moral sentimentalism)与理性主义(moral rationalism)是道德哲学中的一对经典观念。历史上曾有许多哲学家执笔为各自支持的一方进行辩护。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经验研究与哲学理论的互动趋势也影响了道德哲学领域。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传统的情绪主义与理性主义在不同的心理学阵营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而道德计算主义(moral computationalism)或道德的计算理论(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orality)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径路,跳出了教条的对立框架,提出内隐的操作原则(operative principles)才是道德认知的核心。大部分情况下,无论是情绪还是有意识的推理都仅仅是内隐计算的伴随,或衍生过程。狭义的道德计算主义是关于道德认知的一种科学理论,广义的道德计算主义则代表了道德情绪主义,理性主义之外的第三种哲学径路。道德计算主义提倡深入道德认知的腹心,在最深层的心智机制水平对普遍的道德直觉与多样化的道德体系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于对安斯康姆的非观察性自体知识的解读,试图为知觉经验内容的非概念论给出一条新的辩护路径。通过对麦克道尔的概念论论证的重构,我们发现,其论证所基于的原则或者落入了笔者称之为"猫咪谬误"的陷阱,或者徘徊在这一陷阱的边缘。为此,笔者尝试在概念论之争的主战场之外另辟蹊径,在对安斯康姆意义上的"观察"概念加以解读的基础上,考察了观察性表征与语言性表征的同构性,并提出了判定"概念性内容"的"分环勾连"原则。依据这一原则,非概念性的自体知觉经验内容是概念性的知觉经验内容的不可或缺的构成环节,前一类知觉经验是后一类知觉经验得以可能的必要前提。因此,必定有某些知觉经验的内容是非概念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