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介绍了生物活性炭技术的原理、生物再生机理以及形成方法、间歇期保存方法和微生物泄漏控制措施,综述了该技术在微污染原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认为今后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活性炭的生物再生机理,建立污染物去除的吸附、解吸、生物降解、传质等过程的数学模型,活性炭自身的材质、孔径分布、表面性状以及吸附能力对生物膜的形成、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生物膜厚度的控制措施等。  相似文献   

2.
对生物活性炭滤池的模型建立方法进行了介绍,从生物活性炭滤池去除有机物的效果、滤池内发生的各反应的机理及假设条件几个方面着手,具体包括水流的流动过程、生物膜降解污染物(基质)的过程、污染物在水流中以及生物膜中的传质过程,以及滤料本身对污染物的吸附过程。同时,对确定和估算模型参数给出了建议,为预测污染物在生物活性炭滤池的去除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在低温低浊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寒冷地区低温低浊水的特点,考察了国内外应用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效果。通过臭氧生物活性炭对天然有机物、消毒副产物、氨氮、金属离子等去除的机理探求和效能的评价,得出臭氧生物活性炭是一种适合处理寒冷地区低温低浊水的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  相似文献   

4.
用生物活性炭纤维新技术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制了生物活性炭纤维,用于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采用循环流动法把微生物固定在活性炭纤维上,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生物在炭表面的生长情况。测试了生物活性炭纤维去除微污染源水中有机物的性能,并通过GC—MS图谱分析了处理前后水中有机物的变化。经处理后,水中的CODMn降到了2.5mg/L(饮用水的标准)以下,UV254的平均去除率高达94%,处理容量达到2880mL/g。另外,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将生物活性炭与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性能作了对比,结果表明以ACF作为载体的生物活性炭纤维(BACF)技术在处理容量和处理效果上均显著优于其它两种处理方法,显示了此项新技术在水的深度处理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活性炭的表面化学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针对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氧化改性、还原改性、金属负载改性、酸碱改性进行了综述。并对活性炭改性在饮用水处理中应用的前景进行了讨论。认为根据原水水质对活性炭进行适当的改性处理可提高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6.
活性炭对水中有机物去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水源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在常规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工作的情况下,活性炭可作为饮用水处理深度处理、预处理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活性炭的基本特性、活性炭的吸附机理、活性炭去除水中有机物的影响因素以及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改性方法进行综述,总结归纳出可联合不同的改性方法对活性炭表面进行改性,以达到更好的改性效果,从而提高活性炭对饮用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7.
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技术如膜分离技术、生化法及生物处理工程技术、氧化技术、还原技术、超声波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情况作了综述。重点介绍了氧化技术 ,讨论了其对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技术的推动作用。展望了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吴义锋  吕锡武 《化工学报》2011,62(3):805-810
采用混凝、沉淀、砂滤联合臭氧、生物活性炭构建饮用水深度处理系统,以黄浦江原水为研究对象,研究该系统对各类有机物的去除效能,探讨溶解性有机物在系统中的变化与组成特性。结果表明:黄浦江原水中以分子量小于3000的有机物为主,占总溶解性有机物的55.9%;常规单元、臭氧、生物活性炭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有功能互补性,常规单元对分子量大于10000的有机物去除率达61.1%,而对分子量小于3000的DOC去除率仅为7.9%,臭氧氧化可使难降解有机物改性为小分子量有机物,经生物活性炭单元后,分子量小于3000的DOC去除率达到28.9%;微量有机物主要通过臭氧、生物活性炭单元被去除,生物活性炭单元出水中微量有机物种类降低至30种,浓度降低67.4%,三氯甲烷生成势去除率为相似文献   

9.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水源污染物的复杂性,传统净水工艺已无法满足饮用水的水质要求。为了有效去除饮用水水源中的各种有机污染物,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和膜处理技术等深度处理技术应运而生。该文主要概述了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和膜处理技术等深度处理技术,以及各深度处理工艺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固定化生物活性炭(lBAC)进行饮用水的深度净化已有较多的报道,但利用铁锰细菌形成生物锰砂去除饮用水中铁锰还不多见。本试验刊用吲定化细胞技术形成人工固定化生物滤料,拟针对含铁锰及微量有机物的饮用水进行深度处理,以考察该项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净化效能,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水中铁、高锰酸盐指数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电-生物耦合技术处理制药废水,研究极板间距不变时电压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对最佳电压下阴、阳极处的生物膜以及0 V时生物膜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电场作用下微生物的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电压为10 V时COD去除效率最高。10 V时反应器阴、阳极板两侧生物膜和0 V时生物膜的菌落多样性呈较大差异。电-生物反应器极板附近的优势菌群耦合电氧化作用,可协同处理制药废水中的难生化降解有机物,提高对制药废水COD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2.
在水厂实际运行过程中,通过对常规水厂活性炭滤池与深度处理水厂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中活性炭滤池长期运行过程中对氨氮的处理效果进行比较,从稳态生物膜模型与非稳态生物膜模型中形成的生物膜所需基质浓度方面做分析,研究进水氨氮浓度对滤料生物膜生长及去除氨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水厂活性炭滤池运行1个月后,活性炭滤池去除效果趋于稳定,平均去除率达93.63%,形成的非稳态生物膜,对低营养进水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并能应对浓度相对高的氨氮。深度处理水厂活性炭滤池进水一直维持较低氨氮水平,从连续5年的监测数据看,大部分的氨氮浓度月平均值0.02 mg/L,导致活性炭滤池表面形成了稳态生物膜,生物量与活性趋于稳定,去除效果受限,无法应对低营养进水及突发性高氨氮水。  相似文献   

13.
含油废水中具有难降解的有机物,用传统的物、化以及生物方法进行处理去除效果不明显而且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膜处理技术具有截留能力可以有效地去除有机物而且运行费用低。但在不同因素条件下膜处理技术以及不同的膜组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不同。因此,探讨各类因素对膜处理技术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膜在实际中的应用具有实际意义,为膜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含油废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废水处理技术中,新型无泡曝气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Aerated Biofilm Reactor,简称MABR)因其特殊的生物膜结构组成和传质特性,在强化水体有机物降解和氮类污染物去除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技术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综述了MABR的运行原理以及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归纳出MABR在处理工业废水过程中的研究热点和突出问题,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颗粒活性炭的特性参数与吸附性能的关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活性炭进行饮用水的深度处理,选择适合原水水质的活性炭至关重要,通过6种不同颗粒活性炭特性参数的测试,对饮用水有机物的吸附试验以及吸附等温线的测定,结果表明:针对颗粒活性炭的筛选,碘值,亚甲蓝值,吸附等温线的KF及斜率1/n值均不能单独作为评价筛选活性炭优劣的指标,而应综合考虑颗粒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与原水中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相匹配等。研究还表明:碘值,亚甲蓝值,吸附等温线的KF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颗粒活性炭的特性参数和吸附性能参数可以推测活性炭滤柱试验吸附效果。颗粒活性炭用于饮用水深度处理,能去除水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有机物,处理的水量为颗粒活性炭体积的4800倍时,对CODMn的去除率为15%左右。  相似文献   

16.
国内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国内几个大中城市的自来水厂为调查对象,测定了不同水厂各工艺出水中AOC浓度,分析了不同水处理工艺对AOC的去除特性,并对国内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1)水源的污染程度对饮用水中AOC浓度有重要影响。原水AOC随着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2)常规处理工艺对AOC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且去除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3)活性炭处理对AOC去除率较高,活性炭对AOC的去除包括物理吸附和活性炭上附着的微生物降解两部分。4)水厂工艺出水加氯消毒后,AOC浓度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因此应该重视开展加氯消毒对管网水质影响的研究,寻求采用科学的消毒方法以控制细菌的生长。5)目前国内大多数饮用水属于生物不稳定饮用水。应在加强水源保护的同时,增加深度处理工艺如活性炭或膜处理来提高饮用水水质。  相似文献   

17.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增殖及藻毒素的释放对饮用水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介绍了藻毒素的分类及主要理化性质,并详细介绍了混凝沉淀、活性炭吸附、化学氧化以及生物膜技术等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去除工艺,同时结合当前藻毒素去除工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各种藻毒素去除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并展望了今后饮用水处理工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生物过滤去除饮用水中微量有机物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回顾了最近20多年来国内外对饮用水生物过滤的研究历史,运用Lawrence-McCarty公式和微生物增殖基本方程式,推导了最小基质浓度Smin的计算公式,阐明了第二级利用机理是生物过滤去除饮用水中微量的合成有机物的主要机理,自然有机物是降解微量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和能源。探讨了过滤介质、空床接触时间、反冲洗方式、水温、水源水质和预氧化等因素对生物过滤效果的影响,展望了饮用水生物过滤的发展方向及在我国微污染饮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控制饮用水加氯消毒副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洁  马军  陈忠林  李圭白 《净水技术》2004,23(1):4-6,33
试验证明高锰酸钾复合药剂与粒状活性炭联用处理技术是一种高效、经济的除污染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有机物,尤其是水中的卤代有机物及其前驱物质.这样就充分保证了饮用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外去除饮用水中有机物的方法有混凝澄清、活性炭吸附、膜分离以及离子交换法等,其中离子交换法可有效地去除饮用水常规处理产生的消毒副产物--低分子有机物.进而从离子交换树脂的本身特征、水质特征和有机化合物特征3方面详细讨论了离子交换去除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