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选取了光测法检测油液污染度,在适合的波段内,油样对光均具有一般吸收,透光率相对稳定且较大,油样粘度的变化对透光率影响较小,而油液颜色的深浅对透光率有影响,导出了定量分析油液污染程度,消除油液颜色影响和提高检测精确度的理论公式,讨论了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港口龙门吊的关键设备柴油机进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从运行8 323~8 521 h的龙门吊柴油机上提取油样,利用油液分析技术对油样进行检测.通过铁谱分析和理化分析,得出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为此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机械设备润滑油的长期光谱跟踪检测分析,建立基于光谱分析的润滑油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数学模型,并将实验室实验研究与机械设备润滑油油样的实际光谱检测分析相结合,确定机械设备基于油液检测光谱分析故障诊断的特征参数.故障诊断实例证明,此特征参数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油液检测的故障诊断中.  相似文献   

4.
探讨微量水分影响机理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监控绝缘油的运行状态.首先配制不同微水体积分数的绝缘油样,通过实验测试油样的凝点、倾点值;再对每组油样进行红外光谱扫描,得到油样中石蜡质成分(特征波数为722 cm-1)、水分(特征波数为1 640,3 400,3 450,3 615 cm-1)的吸光度值;最后对每组油样中水分子在不同红外波数处的吸光度值、油样中石蜡质吸光度值、油样凝点倾点实验值之间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并建立了722,1 640,3 400,3 450,3 615 cm-1波数吸光度值与凝点倾点值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987 3和0.993 6,模型对油液凝点倾点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范围为0.033%~0.350%.结果表明微水对绝缘油凝点倾点的影响规律是随着油水分散系中水分体积分数增加,油液的凝点倾点值均呈现小幅增加趋势,水分对油样石蜡质成分吸光度值影响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5.
船舶螺旋桨轴油液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对船舶螺旋桨轴实施油液监测的必要性,以两条不同类型的船舶为例,采集油样并进行检测分析。得到了螺旋桨轴正常状态下主要磨损元素的浓度和主要磨损类型磨粒的显微特征,这些研究树指导油液监测技术在船舶机构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红外光谱分析含微水绝缘油氧化安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绝缘油受到微量水分污染之后会使油液的酸值发生变化,影响油液的氧化安定性,为了保障绝缘油的安全可靠运行有必要探讨微量水分与油液酸值的内在关系。配制不同微水含量的绝缘油样,对其进行164 h热氧化实验,对每组油样在热氧化实验前后分别进行红外光谱扫描和酸值测试;并考虑热氧化实验前后油样中T501酚羟基在红外光谱3 650 cm-1波数处吸光度和有机羧酸类物质的羰基在红外光谱1 700 cm-1波数处的吸光度变化,分析油样酸值随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建立酸值变化量与吸光度变化量之间的多元线性模型。结果表明,建立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79 2,残差平方和为1.1726×10-6,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为-2.50%~3.77%,吻合度较好。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不同微水含量油样的酸值变化及其氧化安定性的强弱。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行的公路施工机械定期维修制度的不足,本文介绍了实现按需维修制度的诊断技术——油样分析技术,并说明了油样分析技术的油液取样与油样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装甲车辆变速箱润滑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说明了油样中铁谱磨粒浓度和油液污染度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并建立了两者的线性模型,为预测油液污染度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运用分析式铁谱仪制谱过程中,磨损颗粒易于在容器内沉积,严重影响制谱质量和检测准确度。为此,研究了磨粒在油样内的受力状况,分析了包含大量铁磁性颗粒的磁场空间分布规律,得出了即使经过充分预处理,试管内磨粒沉积现象仍无法消除,造成磁场强度因谱片沉积磨粒的浓度过高而受到异常影响的结论。为了减小磨粒沉积对制作谱片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所检测油样信息的完整度,根据油样内磨粒沉积特点,提出了一项极为简便的改进措施,即在制作过程中通过采用调节输送管高度的方法,确保吸油管总是吸取试管内的上部油液,以防止油样中的大型铁磁颗粒同一时间大量地在谱片中堆积。通过实际制取谱片的比较,结果显示,改进方法后制得的谱片在尽可能保持油样内磨损信息的前提下,入口处磨粒总数减少,而出口处附近小磨粒数量显著增加,磨粒单层沉积与有序沉积情况得到改善,表明新式制谱方式能够有效改善磨粒的沉积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光对油液造成物理和化学两方面的影响,光照条件下油液会发生轻度氧化,同时由于油液中微小颗粒的存在,油液中会发生光的散射现象。介绍了油液中光的化学特性以及造成油液光敏感的原因;阐述了油液中光的散射现象原因和油液中光的吸收定理;并简要介绍了油液中两类典型的在线检测光传感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地震对油井的增产机理。方法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机械振动对岩心和原油性质的影响。结果机械振动可使原油黏度降低,驱替过程岩石的毛细管阻力下降;振动可使岩石的润湿性得到改善,增加油、水相对渗透率,降低残余油饱和度。结论人工振动对油藏处理后,油井原油会普遍地增产,含水率下降,提高了水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2.
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掺稀降黏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储层地质特点和稠油性质,进行了稠油掺稀降黏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室内实验分析了塔河油田稠油黏度的影响因素(稠油特性、温度、压力、含水、流动状态、溶解气、矿化度).讨论了塔河油田稠油掺稀降黏的原理及降黏规律,并采用2口井的稀油对3口井的稠油进行定温条件下不同掺稀比例的稠油降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掺稀比例和稠、稀油黏度差等因素都会影响降黏的效果.当稠油与稀油以体积比1:1混合后,稠油黏度下降幅度较大,降黏率一般大于95%.现场试验表明,各种掺稀降黏工艺管柱及工艺均能适用于塔河油田不同开采方式、不同含水情况下油井的正常生产,工艺的普适性较好.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油藏掺稀降黏效果明显,投入产出比为1:7.  相似文献   

13.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渗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 ,作为主要污染物的石油类物质可通过土壤下渗从而对地下水产生不利影响。利用土柱淋滤实验、原油渗透实验和土壤微生物降解实验等方法对石油类物质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土壤截留率及土壤中微生物降解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对石油类物质虽然具有很强的截留能力 ,但是其截留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该限度 ,石油类物质将穿透土层直接威胁地下水的质量。掌握石油类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可以为石油勘探开发中控制污染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获得单色料反射率随着可见光波长和染料质量占比变化的函数,提出一种单色料反射光谱曲面配色方法.首先,根据染料质量占比与可见光波长的范围将单色料反射光谱曲面划分为9个曲面片;然后,采用多项式建模方法,构建不同曲面片的单色料反射光谱曲面模型,并通过小样实验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有限组小样实验可以构建单色料反射光谱曲面,确定单色料反射率随着染料质量占比和可见光波长的变化关系,预测布匹在单色料染色后的颜色与目标色的色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东区块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诸多产油井相继发现了轻质油的存在。针对轻质油的密度小、气油比高、识别难度大的问题,通过分析对应的测井响应特征,寻找对油质敏感的测井曲线,并计算了可以反映流体挥发性的挥发指数;同时,将气测录井三角形图版数值化,并结合实际气测组分构成,优化烃比值计算方法,计算可以反映更多不同烃组分特征的三角形图版指数。将三角形图版指数和挥发指数相结合,建立了可以同时表征轻质油的挥发性及烃组分特征的测录井综合识别图版。结果表明:测录井综合识别图版对轻质油识别效果良好,对该地区后期的勘探开发以及油藏评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实验以白花油茶籽和红花油茶籽为材料,研究了三氯甲烷、石油醚、丙酮、正己烷4种溶剂对油茶籽的提油量和主要成分的影响,并对经甲酯化处理的茶油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白花油茶还是红花油茶均以丙酮溶剂浸提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但是,该溶剂浸提油的色泽等感官品质较差;石油醚浸提的茶油颜色为浅黄色,明亮剔透,没有混浊物或者漂浮物,油质好,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仅次于丙酮居第二位.综合比较分析,石油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浸提溶剂.  相似文献   

17.
掺稀降黏输送是常用的稠油管道输送工艺,稀油通过分散和溶解作用降低稠油黏度。然而,稠油黏度较高,稀稠油是否混合均匀将直接影响降黏效果。国内外学者对竖直井筒中稠油掺稀举升的混合方式和效果多有研究,但针对水平管道掺稀方式及入口速度和掺稀比对混合效果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故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水平管道稠油掺稀模型,着重分析了稠油入口速度、掺稀比以及加装静态混合器对混合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平管道稠油掺稀流动过程中,稠油、稀油混合不均匀,形成稠油、混合油、稀油的分层流动形态;稠油进口速度不能改善分层流动现象,对稠油、稀油的混合均匀性影响较小;改变掺稀比不能有效改善稠油、稀油的混合效果;在管道内加装3组SK组件能实现稠油、稀油的最优混合;SK静态混合组件能极大程度地提高混合油品在管道内的湍动能,促进稠油、稀油均匀混合。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改善稠油水平掺稀的混合均匀性,提高降黏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掺稀降黏是实现稠油、超稠油开采的重要井筒降黏工艺。基于对塔河油田稠油掺稀降黏工艺的研究和文献调研,综述了稀稠油配伍性、掺稀比、掺稀温度、掺稀深度等工艺条件对稠油的降黏效果的影响,对掺稀降黏工艺下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深入认识掺稀降黏工艺,为保障现场生产和提升开采效益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绿色建筑中采用导光管能提供良好的室内光环境,有利于人们的健康。鉴于以往关于导光管的研究缺乏对采光质量的分析,以两种不同内壁的长径比为2~10的导光管为例,系统地研究了导光管光谱反射率、长径比对透射光显色性和非视觉效应的影响,并与两种常见灯管对比。首先利用TracePro软件和光谱照度计分别获得导光管透射光和灯管的相对光谱,然后计算了光源的一般显色指数(Ra),最后通过Ra数值及相对光谱功率峰值波长位置评价了导光管和灯管的显色性和非视觉效应。结果表明:绿色建筑在选择照明系统时,宜优先选择光谱反射率分布均匀的导光管,同时控制长径比保证优越的采光质量;在条件不允许安装导光管的空间,可选择人工光源替代,同时尽量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对人们健康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20.
超稠油掺稀油开采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蒸汽吞吐是增加稠油产量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热损失大等问题,使注汽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采用在注蒸汽过程中向地层掺入稀油的方法来降低地层稠油的粘度,实验研究了超稠油掺稀油后粘度的变化,并按非线性混合方法计算了稠油与稀油混合后的粘度。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了掺稀油的注入量、注入方式、注入时机、注稀油后的生产时间等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掺稀油开发超稠油的过程中,焖井结束后可适当延长生产时间,以增加周期产油量;掺稀油的最佳注入时机应选在第3或第4周期开始;周期注入稀油的量为10-15m^3,在此范围内,换油率较大;稀油的注入方式按2-3个段塞注入比较合适。注汽过程中掺稀油的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超稠油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