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使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68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带一个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观察组采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套管,下方气囊用于充气,上方气囊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以后VAP的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进后的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9):4-8
目的探讨锥形气囊气管导管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0例AMI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圆形气囊气管导管,观察组采用新型的锥形气囊气管导管。气管插管期间两组患者均实施VAP集束化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生情况、痰液变化量、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平均诊断VAP时间则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痰液变化量和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入科第7天时观察组患者CPIS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ICU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锥形气囊气管导管能够明显减少声门下分泌物及误吸,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呼吸衰竭患者VAP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减少ICU停留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刘庆芝 《基层医学论坛》2013,(12):1499-1500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囊漏气的急救护理。方法对我院急诊科监护室2009年1月-2012年10月96例应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发生气囊漏气现象的处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6例气囊漏气患者中,68例气囊充气后48 h内未补气;10例气囊充气后24 h内未补气;12例气管切开置管过程中,血管钳扎破气囊;2例气管切开伤口过大,吸除气囊上滞留物时气囊被吸破;3例气管切开置管时,气囊被气管软骨组织扎破;1例护士做口腔护理时不慎剪掉外气囊。96例患者因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及时处理而脱离了生命危险。结论监测气囊压力,及时发现气囊漏气,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囊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索经鼻插管机械通气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50例患者采用FOME-CUF一次陛低压气囊气管导管,经鼻纤支镜插入以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50例行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2例救治成功,6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因感染呼吸机相关陛肺炎而死亡。结论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对预防经鼻插管机械通气发生VAP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口腔护理联合气流冲击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安徽省立医院ICU收治的96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0.12%洗必泰溶液配合可冲洗式牙刷刷洗进行口腔护理,试验组先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再采用同对照组相同的口腔护理方法进行操作,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长.结果 方案数据分析(PP)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4.35%、18.28%,意向性分析(ITT)显示两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8.33%、25.00%,不同分析结果得出两组的VAP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案数据分析(PP)显示试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长分别为(7.41±2.86)d、(11.24±3.18)d,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长分别为(9.98±3.45)d、(12.96±4.01)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联合气流冲击法能够降低VAP的发生率,间接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与ICU入住时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气管导管气囊的4种充气方法(最小闭合容量技术、最小漏气技术、气囊压力表测量和触摸判断法),获得较理想的套囊充气方法.方法 观察入选的126例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对其导管气囊分别随机按4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重新充气,检测并比较4种不同充气方法的气囊充气时间、气囊内压力、漏气率和吸气呼气的潮气量差.结果 气囊测压表组套囊压力控制最理想,为(27.95±4.4)cmH2O,与另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囊压力表测量法简便、有效、安全,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机械通气条件下不同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将120例ICU病房内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使用专用气囊测压表测量气囊压力分别为I组20 cm H_2O(1cm H_2O=0.0098 k Pa)、Ⅱ组25 cm H_2O、Ⅲ组30 cm H_2O、Ⅳ组35 cm H_2O,测定不同压力水平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从而测定气管导管的最佳气囊压力,对其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Ⅲ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最低,Ⅱ组、Ⅳ组发生率相近,Ⅰ组发生率最高。结论:机械通气时气管导管内气囊压力最佳值为30 cm H_2O,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几率最低。  相似文献   

8.
我院呼吸科采用无创双水平正压呼吸机(BiPAP)替代有创呼吸机的方法,对患者经气管切开导管行机械通气并最终回家行长期家庭机械通气,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为我院2008-2011年采用无创双水平正压呼吸机(BiPAP)替代有创呼吸机方法护理的哑口患者,共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5~75岁,平均59岁.患者均因肺部感染、呼吸肌无力行TMV数月,无法脱掉有创呼吸机而需要长期机械通气治疗,但家庭又无法承受巨额的治疗费.方法:患者初始时经气管切开导管连接有创呼吸机,选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调节参数,使血气维持在正常范围,同时给予抗感染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均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观察组采用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导管。观察两组每日吸痰次数、吸引分泌物总量、每日刺激性呛咳频次、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48 h或拔管48 h内的VAP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每日吸痰次数、刺激性呛咳频次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而每日吸引分泌物总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VAP发生率和VAP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行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可有效清除气管导管气囊上分泌物,减少呛咳,降低VAP的发生及持续时间,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0.
韦焕克 《广西医学》2004,26(3):347-349
目的 探讨在正压机械通气时 ,利用少量闭合容积 (minimalocclusivevolume ,MOV)、少量漏气技术 (minimalleaktechnique,MLT)和按个人经验给气管导管气囊进行充气三种方法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 气管导管插置成功后分为三组 :经验组 2 5例 ;MOV组 2 2例 ;MLT组 2 0例。观察各组发生导管移位、气囊漏气、气囊破裂、气管损伤的情况。结果 MOV组和MLT组并发症的发生明显低于经验组 (P <0 0 5 ) ,MOV组并发症的发生与MLT组无显著差异性 (P >0 0 5 )。结论 采用MOV和MLT可减少正压机械通气时气管导管气囊充气不当所导致的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李月梅  王娟  张国艳 《中外医疗》2009,28(15):135-135
目的从护理角度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方法,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提高护理效果,促使病人早日康复。方法对我院ICU2008年1~9月行机械通气48h以上的患者,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呼吸机管路系统的管理,保持气管插管气囊适当充盈状态,加强口腔护理等方法。结果本组53例患者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7例,发生率为13%,死亡3例。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刘惠勤 《甘肃医药》2012,(12):945-947
目的:探讨行气管切开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5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呼吸道管理、一次性气管切开导管的护理、预防感染、呼吸机管路的消毒、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心理支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控制与治疗等。结果: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本组病例机械通气治疗共计23天,4例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病情趋于平稳后成功撤离呼吸机;1例患者机械通气治疗2日后因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转院治疗。结论:对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实行有效护理措施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减少和延迟并发症,使机械通气治疗成功,为治疗原发病赢得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黄晓平 《中外医疗》2014,(11):175+177-175,177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策略对于气管切开患者治疗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该院自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65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无创通气策略进行有创通气护理,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无创呼吸机连接气管切开导管进行治疗,对患者心率、呼吸次数、血气分析指标及血压变化进行观察。结果采用无创呼吸机通气24 h后,患者心率、呼吸次数及血压等基本稳定后,43例患者停用无创呼吸机通气,拔出气管导管后封闭气管切口,观察6 d后患者病情稳定后出院;20例患者经无创呼吸机治疗20周后病情稳定出院,2例患者再次感染死亡。结论通过无创通气治疗撤机难度大、病情稳定的气管切开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药制剂气囊上冲洗联合喷雾式鼻腔清洁法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123例行机械通气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中药制剂气囊上冲洗组(CH组)和中药制剂气囊上冲洗联合喷雾式鼻腔清洁法组(CH+PB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20~30 ml生理盐水进行人工气道气囊上冲洗;CH组应用等量中药制剂冲洗;CH+PB组除进行气囊上冲洗外,同时予以专门护理喷雾器沿气管导管向鼻腔内壁喷雾清洁鼻腔.均为每8 h 1次.三组患者其他治疗措施相同.比较三组患者VAP发生率及发生时间、冲洗3 d、5 d、7 d人工气道气囊上滞留物细菌培养菌落数.结果 CH组及CH+PB组VAP发生率分别为14.63%和12.1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组及CH+PB组早发VAP发生率分别为4.87%和2.1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H组早发VAP率与CH+P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组及CH+PB组气囊上方滞留物含菌量(+++)较对照组减少,分别为16例、15例、32例(P<0.01).结论 中药制剂气囊上冲洗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于政恩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F0003-F0003
目的:研究MOV(最小闭合技术)气囊充气法对预防气管气压伤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作用。方法:选取机械通气时间〉24小时的病人,对528例应用传统气囊的充气法,对531例应用MOV法进行充气,进行效果比较。结果:MOV法组的各项并发症例数明显少于传统组,经t检验,P〈0.01、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长期气管插管应用MOV法进行气囊充气,对预防气管气压伤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有确切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吴燕梅  姜振英 《医学文选》2005,24(6):969-970
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或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重症呼吸衰竭病死率很高,近年来多主张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对改善呼衰病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纠正缺氧、减少呼吸功消耗有肯定的效果.我科2002年4月至2004年4月对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病人采用美国产FOME-CUF低压气囊气管导管经鼻插入,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70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5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生情况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气管插管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以有效降低VAP发生率并减少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8.
周倩 《广西医学》2010,32(8):1009-1011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重点和措施。方法对6例艾滋病机械通气患者通过加强气道的护理、控制感染、心理护理及基础护理使病情重转,顺利脱离呼吸机。结果 6例艾滋病患者经过3~10 d的呼吸机治疗,除1例病情危重死亡外,其余均顺利脱离呼吸机并拔除气管导管,病情好转出院。结论通过对艾滋病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进行机械通气的5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其机械通气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试验组给予综合措施预防,比较2组预防效果.结果 试验组预防总有效为率92%高于对照组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采取预防措施后8%的患者出现恶心等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2%,高于对照组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综合护理进行预防效果较好,有效率较高,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1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采取集束化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气管切开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气管切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在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够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气管切开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促使患者早日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