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丹溪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丹溪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 ,倡导“阳有余 ,阴不足论”“相火论”,主张保存阴精 ,勿动相火 ,善用滋阴降火 ,为滋阴学派的创始人。丹溪对经络学说亦颇有研究 ,在《丹溪心法》中 ,他对经络的病候和诊断 ,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兹就此作一初步探讨。1 提出经络见证 充实经络病候《灵枢·经脉篇》阐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与病候 ,奠定了经络学说的基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卷首》中提出“十二经见证”,即在《内经》经络病候的基础上 ,根据前人理论及其临床作了大量的增补。手太阴肺经见证增加“善嚏”“皮肤…  相似文献   

2.
经络辨证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认为经络辨让创立是基于对各种不同病症按经络的循行分布来归纳;经络辩证有广义、侠义之分,实际应用多以后者,即十二经脉辨证和奇经八脉辨证。经络辨证所依据的内容较多,并不只是《灵枢.经脉》所载的十二经病候;进行经络辨证时,望、问、切四诊应有侧重,并结合一些新的诊察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络病候初探——关于是动、所生病候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病候是针灸理论的重要内容,与经络循行内容共同构成了经络学说的理论核心,《灵枢·经脉》篇中有详细论述。对经络病候的认识,特别是对“是动”、“所生”两组病候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根据十二经脉病候,辨证论治,是经络辨证针灸法临床运用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结合病例,阐述了运用十二经病候理论,经络辨证的要点及方法。  相似文献   

5.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指导理论的一种辨证方法,与针灸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关系极为密切。经络辨证主要以《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脉的病症及《难经·二十九难》中的奇经八脉的病症为依据。通过十二经辨证,奇经八脉辨证,经别、经筋、皮部辨证,选用相应的经穴,以扶正祛邪,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6.
经络辨证与针灸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指导理论的一种辨证方法 ,与针灸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关系极为密切。经络辨证主要以《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脉的病症及《难经·二十九难》中的奇经八脉的病症为依据。通过十二经辨证 ,奇经八脉辨证 ,经别、经筋、皮部辨证 ,选用相应的经穴 ,以扶正祛邪 ,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7.
管遵惠教授在继承家学及前人经验基础上,在针灸临床中,尤其重视经络辨证,临证诊疗强调以循经辨证为纲,病候辨证为纬,体现出辨证论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本文着重介绍了管遵惠教授经络辨证经验,对《灵枢·经脉》篇十二经病候的论述特点及十二经病候的临床指导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8.
论经络学说与六经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仲景原文分析了伤寒六经的经络意义;举例说明了经络在伤寒发病、传变及辨证中的作用;通过对《伤寒论》和《素问·热论》的若干方面的对比,说明了伤寒六经辨证和《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在理论上都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0.
论经病 络病辨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病变 ,是针灸临床上常见病变 ,《灵枢·经脉》对十二经脉、十五络的病候进行归纳总结 ,成为后世经络辨证的基础。然而 ,经与络是两个概念 ,经病与络病虽有其共同之处 ,但二者又各有其特点 ,互相不能包涵。因此 ,经病与络病的辨证也不能以经络辨证而概统之。实际上 ,目前的经络辨证 ,详于经而略于络 ,且二者的关系也没有区分开来。因而也不能为针灸临床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 ,有必要将经病与络病的辨证区分开来 ,使经络病变的临床治疗更加明确而有效。1 经与络生理病理的异同“经”、“络”名词的出现 ,较“脉”为晚 …  相似文献   

11.
1 六经是经络学说的发展和运用古代医学家们对经络学说是十分重视的,如《灵枢·经脉》篇在论述十二经络循行病候之前就强调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  相似文献   

12.
经络辨证是贺普仁教授临证时较常用的辨证方法,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经络外循体表部分的病候辨证;经络所内属脏腑的病候辨证;经络本身的气血辨证。根据经络辨证的结果,灵活运用三通法,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案,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  相似文献   

13.
《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病有“是动”、“所生”之分,其含义历代医家争论颇多。有以气、血分者;有以本经、他经分者;有以脏腑分者;有以病因内、外分者。众说纷纭,都只能说明其中某一方面的病候,不足以概括其全部病候。我们认为,根据《内经》原旨,“是动病”为正经自病,“所生病”为五邪所伤。理由如下:考《灵枢·经脉篇》,“是动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厥证。“所生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该经联系脏腑病证,以及该经络脉之病证。对其病因病机,《素问·脉解篇》、《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厥论》、《素问·举痛论》等有详细解释。概括地说,“是动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溯源经络辨证的理论源头———《灵枢·经脉》篇,结合辨证论治的要求与概念,初步讨论了如何根据经络理论进行符合针灸临床的辨证,并分析了经脉辨证与络脉辨证的辨证思想、辨证要素、历史关系。针对更为核心的经脉辨证,讨论了其辨证特点、思想源流。着重论述了经脉辨证的两大辨证要素循行与病候在经脉辨证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及其内涵、相互关系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罕见一例足少阴肾经经络现象与辨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耀春  王玉堂 《中国针灸》2000,20(5):285-286
早在 2 0 0 0多年前 ,《灵枢·经脉》就详尽记载了经脉循行、分布走向、经络与病候的关系、经脉的交叉交会、脏腑的络属关系。医疗实践证明 ,经络学说是朴素的、唯物的、客观存在的。直至高科技发展的今天 ,中外针灸学家仍在探索沿用。经络学说不仅与针灸学关系密切 ,而且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生物学以及边缘科学工作者所共同关心和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国内外学者对经络学说提出了大量的研究报道 ,但在人类活体上发现沿经络走行的外在轨迹 ,并反映出相应的病候 ,却十分罕见。笔者在临床中遇到一例足少阴肾…  相似文献   

16.
一、《伤寒论》六经与《素问·热论》六经有何不同? 六经是三阳(太阳、阳明、少阳)三阴(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伤寒论》六经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完整起来的。但两者不尽相同. (一) 《素问·热论》的六经,只作为分证纲领,而《伤寒论》所述的六经,既作辨证纲领,又为论治准则。 (二) 《素问·热论》的六经,是以经络言,详论经络受邪所生的热性病。而《伤寒论》的六经,  相似文献   

17.
经脉病候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京生 《江苏中医》1998,19(10):9-11
《灵枢·经脉》中的经脉病候,后世作为经典理论依据,但与简帛医书的相关记载有所不同,其致变原因复杂,部分是由于对经脉认识的变化、对古文献的采用方式和文字传抄错误等。研究经脉病候的形成演变过程,也是使我们对经络理论的理解、阐释接近其本义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8.
浅谈经络辨证的历史沿革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361005)陆关键词经络辨证,医史文献经络辩证是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对经脉循行路线、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及其经穴的作用、经脉病候和经络调节功能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的一种重要辨证方法。近年来,这一理论体系的临床应用日...  相似文献   

19.
《素问·脉解篇》,在杨上善编注的《太素》中称作《经脉病解》,内容专解释经脉(六经)病候,一般认为这是属于《灵枢·经脉》以后的著作.但是,其中所引原文与《灵枢·经脉》所载有很大出入.唐代王冰注说:"此一篇殊与前后经文不相连接;别释经脉发病之源,与《灵枢经》流注略同,所指殊异."为什么有异?长时期来,由于文献无征,得不到可靠的解释.新近,马王堆汉墓《帛书经脉篇》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从而可以证明:《素问·脉解篇》的引文是另有所本的;同时还可以看出,《素问·脉解篇》引文与《帛书经脉篇》第一种、第二种文本以及《灵枢·经脉》之间有着源流关系.下面就分段列表对比并进行  相似文献   

20.
李鲲 《山东中医杂志》2000,19(3):131-133
《内经》病机“求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 :从脏腑经络所属部位和功能特点来归类病候 ,求其病位所属 ;从自然气候的六气特点来归类病候 ,求病性所属 ;从邪正虚实来求其属 ;从气血引起的气机失常求其属 ;从疾病的转化传变求属 ;用阴阳总括病机求属。临床以此指导审因辨证 ,可提高辨证的准确性 ,有利于确定恰当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