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1例41只眼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平均眼压由术前的31.5±6.5mm Hg降至11.2±3.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不仅安全有效、而且术后并发症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小切口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卫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9):1760-1761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小梁切除术(简称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2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联合手术,术后观察视力、房角、眼压及滤过泡和并发症情况,随访4~10mo。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房角可见不同程度的开放,周边虹膜粘连范围缩小,所有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22眼存在功能性滤过泡,主要并发症是前房出血、短暂角膜水肿。结论:采用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够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治疗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方法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共64例(66眼).其中43例(45眼)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21例(21眼)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视力:晶状体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组术后视力比术前提高者44眼(97.78%).晶状体超乳联合小梁切除手术组术后视力比术前提高者18眼(85.72%).术后眼压:晶状体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组术后第1天眼压正常;8周后有2眼眼压>30 mmHg,给予二期行小梁切除术.晶状体超乳联合小梁切除手术组术后第1天19眼(90.48%)眼压正常,有2眼(9.52%)低眼压,4周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或联合小梁切除术均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视力并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联合预置小梁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1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囊外摘出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联合预置小梁切口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患者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眼压均降至正常范围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1眼发生早期人工晶状体前膜,2眼暂时性角膜水肿。 结论:预置小梁切口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是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7-09/2011-10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86眼。本组患者均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和眼压情况。结果:术后视力:〈0.1共5眼,0.1~0.2共11眼,0.3~0.5共53眼,0.6以上17眼。术后患者眼压均降到临床统计正常范围(10~21)mmHg。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减轻了患者多次手术的负担,临床有显著效果,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较佳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小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1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囊外摘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患者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眼压均降至正常范围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1眼发生早期浅前房,2眼暂时性角膜水肿。结论:小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36例(48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隧道内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房角、眼底改变及视野变化。随访时间为术后1~6月。结果术后视力、房角均较术前改善,视野检查未发现进一步损害。术后眼压全部降至正常范围,平均眼压(16.02±2.14)mmHg。术后有一过性浅前房23眼。结论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冷远梅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555-1557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提供可靠方法。方法: 收集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8例106眼,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患者40例56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B组患者38例50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顺利,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变化在手术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疗效的比较,房角镜检查:A组56眼房角完全开放的49眼;B组50眼房角360°开放的44眼,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前前房深度:A组为1.73±0.42mm,B组为1.78±0.39mm;术后前房深度:A组为3.25±0.36mm,B组为2.91±0.53mm,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可明显地提高视力,有效地控制眼压,减少手术早期并发症,且操作简便,可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切口手法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方法:在22例27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继发闭角型青光眼中,术前及术后常规行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镜、眼压检查,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4.57±4.78mmHg)较术前用降眼压药后平均眼压(25.81±2.90mmHg)明显下降,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22±0.35mm增加到术后2.35±0.26mm,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术前关闭房角有不同程度地开放。结论:小切口手法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继发闭角型青光眼能良好地控制眼压和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0.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波  李恒  唐知进  杨旭 《国际眼科杂志》2009,9(6):1145-1146
目的:探讨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36眼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引起的继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前房角检查结果选择手术方式:房角开放1/2以上实施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联术),反之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加小梁切除术(三联术)。其中16例行两联手术,20例行三联手术。结果:两联手术患者16例,视力0.05~0.2者5例(31%);0.3~0.4者9例(56%);≥0.5者2例(13%)。16眼术后眼压12.23~20.55(平均16.46)mmHg。20例三联手术患者视力0.05~0.2者9例(45%);0.3~0.4者8例(40%);≥0.5者3例(15%)。其中18眼术后眼压13.35~20.55(平均16.48)mmHg。2眼术后眼压高于正常达32.9~25.81mmHg,5g/L噻吗心安眼液点眼1次/d,眼压控制正常,平均眼压14.57mmHg。结论: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房角开放1/2以上实施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联术);反之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加小梁切除术(三联术)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51 例279眼,208眼前房角宽度为NⅠ~NⅡ,单纯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71眼前房角宽度为NⅢ~NⅣ,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 结果:术后随访3mo,单纯超声乳化组208眼眼压均保持在正常范围;超声乳化联合手术组68眼眼压保持在正常范围。术后1wk有3眼眼压仍波动在20~25mmHg,经给予50g/L贝特舒眼液点眼治疗,眼压控制正常。全部病例视力较术前提高,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人工晶状体植入及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6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房角、眼底改变。随访时间为术后1~6月。结果术后视力、眼压、房角均较术前改善,眼底照相、视野检查未发现进一步视神经损害。术后一过性浅前房11例,眼压控制稳定,无高眼压者。89例术后无需继续用药,7例术后仅需少量用药。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汪玲  朱秀萍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233-1235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和初步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32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行眼压、房水流畅系数、缩瞳前后房角镜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选择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择期检查视力、眼压、房角镜、UBM,观察至术后3mo。结果:患者32例中24例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8例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各组均有1例术后眼压高,点降眼压药物控制。结论:房水流畅系数、缩瞳后房角镜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有助于选择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惠玲  张自峰  王雨生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247-2249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36例46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分别详细记录患者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房角及眼底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mo~2a,43眼(93.5%)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44眼(95.7%)眼压保持在正常范围,术后眼压<21mmHg。35例46眼患者前房深度术前平均为2.1±0.3mm,术后平均3.8±0.4mm,术后所有患者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关闭的前房角也有不同程度的开放。6眼(13.0%)角膜水肿,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结论: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不同房角关闭状态的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48例64眼,术前及术后常规行视力、裂隙灯、Goldmann前房角镜检查、前房深度、眼压检查。结果:术后随访3~12mo,52眼视力较前有明显提高。59眼术后眼压〈21mmHg。64眼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前房深度平均1.803mm,术后前房深度平均3.143mm。术前关闭的前房角有不同程度的开放,虹膜平坦,虹膜周边前粘连的范围明显缩小。64眼均未发生后囊膜破裂及角膜失代偿。结论: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不但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开放房角,还可恢复视功能,并能减少小梁切除术的常见并发症,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取17例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有7只眼发生脉络膜脱离,5只眼行脉络膜上腔放液+前房成形术,1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前房成形术,1只眼行脉络膜上腔放液+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前房成形术.有9只眼发生恶性青光眼,1例行抽玻璃体水囊联合前房成形术,3例行前部玻璃体切除及后囊切开联合小梁切除及丝裂霉素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及房角分离术,1例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中发生脉络膜脱离及脉络膜上腔出血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放液,2只眼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及房角分离术,1例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前房成形术,术后前房仍浅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后囊膜切开及房角分离术,1例为视网膜脱离术后硅油存留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及前房成形术.结果 术后前房恢复时间脉络膜脱离组行脉络膜上腔放液及前房成形术平均为5.6d,恶性青光眼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及后囊切开组前房恢复时间最短,平均为1.1d.结论 恶性青光眼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及后囊切开治疗有效快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