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冲动性人格与自杀态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巴瑞特冲动量表中文版(BIS-11)和自杀态度问卷(QSA)对334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冲动性总分与"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和"对安乐死的态度(F4)"显著负相关(r=-0.134,-0.112;P<0.05);运动冲动性与"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和"对安乐死的态度(F4)"显著负相关(r=-0.175,-0.168;P<0.01)。运动冲动性对"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和"对安乐死的态度(F4)"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244,F=5.524,R2=0.217,F=4.407,P=0.001)。结论冲动性人格特征对自杀态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中生自杀态度的基本特点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选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和自杀态度量表,对河南省1143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1143名高中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t=14.004)、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t=12.312)、对安乐死的态度(t=14.552)在家庭居住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2相关分析表明,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呈负相关,其中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负相关程度最高(r=-0.082,P<0.01);3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3个因子能联合预测自杀意念的变异量6.1%的变异性。就个别变量的解释来看,以"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的预测力最佳。结论高中生对于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在不同性别、不同家庭居住地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自杀态度持肯定认同者,其自杀意念越强烈。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预防大学生因生活事件自杀提供数据与依据。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唐山市4所高校45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自杀态度总体保持中立或矛盾态度 性别、城乡比较无显著差异 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比较在安乐死态度上有显著差异。②对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是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及人际关系等。③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态度与人际关系呈非常显著相关,与生活事件总分、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其它事件呈显著相关 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与受惩罚呈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的关系,为自杀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长沙某本科院校大学生430名,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自杀态度问卷、自杀意念问卷评估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结果:1大学生在自杀意念问卷的绝望、睡眠、乐观(t=2.128,-2.564,3.151;P0.05)上性别差异显著,在自杀意念总分上年级差异显著(F=3.007,P0.05);2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高低分组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绝望、睡眠、乐观、自杀意念总分上差异显著,且前者与后者相关显著。结论:父母更多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较少使用消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降低大学生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杀态度对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2016年12月,通过方便取样的方式,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杀态度问卷和自杀意念问卷,对天津市某大学4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7.6%;年级对自杀意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P0.05),而性别、生源地对其无显著影响(P0.05);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父亲关爱与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呈显著正相关(r=0.197,0.112,0.145;P0.05),母亲控制与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呈显著正相关(r=0.193;P0.01),母亲控制、父亲控制与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呈显著负相关(r=-0.189,-0.157;P0.01),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与对自杀者的态度呈显著负相关(r=-0.092,-0.093;P0.05),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与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呈显著负相关(r=-0.155,-0.089;P0.05);对自杀行为的态度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192,-0.177;P0.01),对自杀者的态度与自杀意念最抑郁时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17;P0.01),对安乐死的态度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155,-0.127;P0.01)。自杀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之间共建立8个中介模型,且全部为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杀意念有直接影响,且部分是通过自杀态度的中介作用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状况,为三本院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指明方向。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1164名被试进行测试。结果:1独立学院与普通院校大学生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知水平(t=-2.83,P0.01)、消极应对(t=17.75,P0.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独立学院男生与女生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知水平(t=3.56,P0.001)、对自杀者的宽容态度(t=-2.55,P0.05)上呈显著性差异;农村与城镇学生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知水平(t=-2.78,P0.05)、对安乐死的态度(t=-3.38,P0.001)上呈显著性差异;3独立学院男生与女生在消极应对因子(t=4.56,P0.001)上呈显著性差异。结论:独立学院与普通院校大学生在对自杀行为的认知水平和消极应对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知水平上存在性别和生源差异,在消极应对因子上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30名大学生,采用人格诊断问卷、自杀态度问卷以及Beck自杀意念问卷进行测查。结果:①有自杀意念组在人格诊断问卷(PDQ-4+)的偏执型、分裂样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以及抑郁型等亚型上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②有自杀意念组与无自杀意念组在自杀态度量表(SPAS)的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自我不可控制性、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等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有自杀意念组更倾向于认为自杀不可预防、自杀不可以自我控制、自杀不是重要的社会问题;③PDQ-4+各分量表得分与自杀态度中的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的自我不可控制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与自杀意念关系密切,关于自杀的某些非理性态度可能是人格障碍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乡村医生对自杀的认知、态度与自尊的关系。方法:以山东省邹城市为调查点,非随机取样选取乡村医生开展横断面调查。采用一般社会调查中的有关自杀态度量表,自杀态度问卷中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维度和群众自杀态度与知识量表中对自杀的社会重要性、自杀可预防性的看法,对自杀者的正性态度3个分量表以及3个自杀基本知识条目评估自杀认知、态度;采用自尊量表(SES)调查自尊。结果:616位乡村医生参加调查,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自杀问题社会重要性、预防自杀难度及自杀的正性态度4个分量表的得分均值分别为2.7、27、60、67分,SES得分均值为31分。回归分析显示,SES得分越高,越不赞同自杀。SES得分与自杀问题社会重要性分量表得分呈负相关,与自杀的预防难度及对自杀的正性态度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结论:乡村医生的自尊与对自杀的态度、对自杀社会重要性及可预防性的看法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庆市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特点、对自杀的态度,并探讨孤独情绪体验与自杀态度之间的关系,为自杀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已有孤独量表,采用自编的孤独情绪体验问卷以及肖水源等人编制的自杀态度问卷,对重庆市624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方差、相关和回归分析,对影响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和自杀态度的因素、两者的特点及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1)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评分较低(2.16±0.49);但要受到年级(F=53.18,P0.001)、学习成绩(F=19.82,P0.001)、同学关系(F=30.92,P0.001)、抚养人的管教方式(F=9.26,P0.001)和父母的关系(F=30.26,P0.001)的显著影响;(2)重庆市中小学生在自杀态度三维度上的评分介于2.5~3.5。年级和学习成绩显著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2.02,P0.001;F=5.43,P0.05)、对安乐死的态度(F=16.57,P0.001;F=5.24,P0.05)和对死者的态度(F=13.18,P0.001;F=2.84,P0.05)。抚养人的管教方式和父母的关系显著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3.26,P0.05;F=10.15,P0.001)和对安乐死的态度(F=3.00,3.70,P0.05)。家庭类型显著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者的态度(F=3.72,P0.05);(3)中小学生体验到孤独情绪的频率与其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r=-0.31,P0.001)、对安乐死的态度(r=-0.28,P0.001)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孤独情绪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安乐死的态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7和-0.28(P0.001)。结论 :(1)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少,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但均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能显著预测其自杀态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自杀态度问卷(QSA)评分、自杀行为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等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616~8.612,P0.05);有悲观厌世言行及服药、自缢、撞墙、割脉等自杀行为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141,5.132;P0.05)。结论:基于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小住院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降低自杀行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理工科与医科大学生对自杀态度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旨在了解我国大学生的自杀倾向及其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取样,用设计好的“自杀态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包括对自杀行为性质、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和安乐死态度的多角度多侧面的自杀态度研究,每一条目从完全赞同到完全不赞同按1-5级评分,每一因子以2.5和3.5分为两个分界值将对自杀的态度划分为3种,即对自杀持肯定、认可、宽容、理解的态度,矛盾或中立态度以及否定,排斥、歧视3种态度。结果 共完成调查243例,其中理工科大学生91例,医科大学生152例,两组之间对自杀的态度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探讨大学生生命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提供参考。采用《大学生生命观调查问卷》《自杀态度问卷》对延安大学353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在生命观现状的研究中,大多数大学生对生命观持有积极的认识。②生命态度的研究中,来自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亲密好友数量在对自杀行为的态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对生命观持有积极的认识,不同群体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军校研究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342名军校研究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杀态度问卷(QSA)对其进行测评。结果22.51%的军校研究生出现过自杀意念,有自杀意念的学员与无自杀意念的学员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待安乐死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有自杀意念研究生的SCL-90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无自杀意念的研究生(P<0.05,P<0.01,P<0.001)。结论军校研究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态度有一定关系;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危机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2005至2015年间我国大学生攻击性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性别差异。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Elsevier、ProQuest、Wiley等数据库,选取以攻击性问卷(AQ)测量大学生攻击性水平的文献,采用横断历史meta分析的方法揭示大学生攻击性水平的变迁趋势,并采用meta分析方法考察大学生攻击性水平的性别差异。结果:共纳入文献38篇。回归分析表明,除愤怒和言语攻击因子外,AQ总分(β=-0.53,P0.01)、身体攻击(β=-0.62,P0.01)和敌意因子得分(β=-0.37,P0.01)均与年代呈负相关;男生的AQ总分(95%CI:-0.30~-0.10)和身体攻击因子得分(95%CI:-0.54~-0.36)高于女生。结论:2005-2015年的研究提示,我国大学生的攻击性水平整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男生攻击性水平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15.
广州地区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出现率及获得社会支持状况。方法整群随机取样,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贝克绝望量表对广州市5所高校的4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12.6%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②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显著相关;③女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显著高于男生;④农村大学生主观支持显著高于来自城镇大学生;⑤非独生子女在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⑥主观支持方面,人均月家庭收入500元及以下显著高于1500~2500元以及2500元以上大学生得分。结论有针对性增加社会支持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吴志敏 《校园心理》2016,(5):308-311
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SIQ)、自杀态度问卷量表(QSA)评定了2 836名高中生的抑郁水平、自杀意念和自杀态度,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影响高中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1)有6.3%的学生存在明显的自杀意念。(2)高中生自杀意念存在年级的差异,年级间有自杀意念的关系是:高一、高二大于高三。(3)高中生自杀意念存在性别的差异,男生比女生有较多的自杀意念。(4)高中生自杀意念存在宗教信仰的差异,有宗教信仰比无宗教信仰高中生有较多的自杀意念。(5)抑郁、自杀态度、领悟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自动思维、自尊是影响高中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6)抑郁、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自动思维、自尊共4个因子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安乐死的态度、领悟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共5个因子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阈上安全感启动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在浙江某高校选取有留守经历大学生62人,随机分入阈上安全感启动组和中性启动组,每组各31人,通过阈上安全感启动技术实现对安全感的操控。在启动前施测中文人生意义问卷(C-MLQ)、自杀态度问卷(QSA)和自杀意念测查问卷,来检验启动的有效性;在启动后施测安全感启动有效性测查问卷(SPVQ)、书写有效性测查问卷(WVQ)、C-MLQ、QSA和自杀意念测查问卷,来探究不同启动方式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结果:阈上安全感启动组的SPVQ总分高于中性启动组[(4. 3±0. 6) vs.(3. 2±1. 0),P 0. 001]。C-MLQ总分及寻求意义感维度得分、QSA总分及"对自杀行为的认识"维度得分、自杀意念得分的组别与时间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启动前两组的各变量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启动后阈上安全感启动组的C-MLQ总分及寻求意义感维度得分,QSA总分及"对自杀行为的认识"维度得分均高于中性启动组(均P 0. 05),而自杀意念得分低于中性启动组(P 0. 05)。结论:本研究提示,阈上安全感启动可以降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读研究生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对其自杀态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南昌市3所大学1437名在读研究生现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自杀态度问卷(QSA)。结果:(1)在读研究生对自杀行为态度(F1)、对自杀者态度(F2)、对自杀者家属态度(F3)和对安乐死态度(F4)总体上均为矛盾或中立;(2)性别、专业显著影响F1和F2(P0.05),慢性病史显著影响F1和F3(P0.01);(3)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因子、对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对F1回归效应效应显著(P0.05);客观支持对F2回归效应显著(P0.001);其他因子、对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对F3回归效应显著(P0.05);其他因子和社会支持总分对F4回归效应显著(P0.01);(4)社会支持在研究生负性生活事件与F1、F3和F4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在读研究生自杀态度受性别、专业、慢性病史、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等多因素影响,负性生活事件既直接影响自杀态度,又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自杀态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芜湖市大学生自杀意念人口学特点及其与死亡态度的相关性,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和自杀预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芜湖两所高校分层整群抽取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SIOS)及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为测量工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950名被调查对象中,自杀意念平均分为(10.61±2.43)分,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7.1%,且在是否独生子女(χ2=5.957,P=0.015)特征上有统计学差异;大学生自杀意念得分在不同生源所在地及是否独生子女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死亡态度平均得分为(2.61±0.51)分;自然接受维度得分(3.58±0.80)较高,大学生有自杀意念者死亡恐惧、趋近接受、逃离接受维度和死亡态度总分均明显高于无自杀意念者(P0.05);绝望因子与死亡恐惧(r=0.216)及死亡逃避(r=0.098)维度呈正相关,乐观因子与趋近接受(r=-0.132)及逃避接受(r=-0.155)维度呈负相关。结论:芜湖市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自杀意念与死亡态度呈低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在非适应完美主义和自杀风险关系间的调节作用,为大学生的自杀科学预防与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广东某高校全日制本科在校大学生1084名[平均年龄(19±1)岁],采用中文版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CFMPS)的非适应完美主义维度(包括担心错误、行动疑虑、父母期望3个因子)、情绪调节量表(ERS,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2个分量表)、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进行调查。结果:SBQ-R得分与非适应完美主义总分及3个因子分、表达抑制得分均呈正相关(r=0.14~0.28,均P0.01),与认知重评得分呈负相关(r=-0.19,P0.01)。非适应完美主义正向预测自杀风险(β=0.39,P0.001),认知重评、非适应完美主义和认知重评的交互项均负向预测自杀风险(β=-0.17,-0.14,均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大学生非适应完美主义水平越高,自杀风险越大,认知重评在二者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