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一种新型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环(CAR)进行结直肠癌手术肠道吻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分析2010年5月至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3例行肠道吻合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CAR组(41例)和金属钉吻合器组(42例),分别采用CAR或金属钉吻合器行肠道吻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愈合情况、术后有无与吻合相关的并发症发生,CAR组患者吻合环的排出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CAR组和金属钉吻合器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 122±25) min和(128±30) min;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5% (2/41)和7% (3/42),吻合口瘘患者经行手术或保守治疗痊愈;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9,0.756,1.636,0.974,x2=0.165,P>0.05).CAR组患者于术后9~14 d随粪便排出吻合环,术后未发生吻合口狭窄;金属钉吻合器组患者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2%( 1/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988,P>0.05).CAR组患者术后吻合口平滑、完整、愈合良好;金属钉吻合器组患者可见吻合钉残留存吻合口,并有1例形成炎性息肉.结论 使用CAR行结直肠癌手术肠道吻合是一种简便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结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56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5例(8.1%),其中40例(88.9%)与直肠手术有关。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时间3 h-51 d。4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36例(85.7%)治愈,平均瘘口愈合时间为(28.9±15.4)d;6例未愈合,其中5例改行结肠造瘘,1例合并吻合口狭窄放人金属支架扩张狭窄。8例(17.8%,包括5例非手术治疗失败者)予以手术治疗。死亡4例(8.9%)。结论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必要时予以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选择性预防末端回肠造瘘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对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为109例患者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术,69例未行末端回肠造瘘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情况。结果:造瘘组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1.3±0.4)d,术后进食时间平均(1.8±0.4)d,术后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平均(6.2±1.5)d,术后平均住院(8.0±1.5)d,治疗费用平均(3.2±0.3)万元。未造瘘组患者术后9例(13.0%)发生吻合口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5.1±0.6)d,术后进食时间平均(5.7±0.3)d,术后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平均(8.3±3.8)d,术后平均住院(14.2±3.6)d;治疗费用平均(4.3±0.8)万元。两组术后观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选择性预防末端回肠造瘘可有效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尤其高龄、全身情况较差等不利于低位吻合的患者。但术者应进行个体化选择,同时严格遵循无瘤原则、合理选择病例、精细操作可使更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获得保留肛门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非手术疗法治疗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直肠癌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非手术疗法。方法 总结直肠癌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瘘而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11.5%。13例(86.7%)经非手术综合治疗治愈;1例行横结肠造瘘,1例改行miles术。从瘘发生至瘘治愈6-42(平均18)d。结论 结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绝大部分可以用非手术疗法治愈。  相似文献   

5.
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预防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术中对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1999年1月~2005年11月行直肠癌超低位前切术64例,36例(A组)未施行预防性回肠造口,28例(B组)同时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比较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A组9例发生吻合口瘘,B组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A、B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33 d和25 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术中施行预防性回肠造口能有效地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食管癌、贲门癌病人3815例,术后确诊吻合口瘘320例,分析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按照吻合口瘘保守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内引流组(内镜直视下经瘘口放置引流管)38例,外引流组(胸腔闭式引流)282例。比较两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8. 39%,死亡率为1. 88%,吻合口瘘与年龄、吻合口部位、术后前3天平均胃液引流量具有相关性(P 0. 05)。内引流组、外引流组拔管时间分别为(23. 50±18. 64)d,(30. 60±14. 08)d;住院时间分别为(32. 45±20. 60)d,(54. 12±25. 08)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死亡率分别为0和2. 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病人年龄60岁,主动脉弓下吻合,前3天平均胃液引流量多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低。内镜直视下经瘘口放置内引流,能快速改善病人症状,缩短拔管及住院时间,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936T/C基因多态性了解该因子对结直肠癌生成及术后结肠吻合口瘘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结直肠癌及正常对照的VEGF936T/C基因型。结果结直肠癌患者VEGF936T/C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伴有术后结肠吻合口瘘的结直肠癌患者其VEGF936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比例低于无术后结肠吻合口瘘的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936C/C基因型或936C等位基因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无关,但提示术后结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吻合口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4 年 3 月至 2013 年 4 月 42 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吻合口瘘将患者分为吻合瘘组和未发生瘘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42 例中 5 例出现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1.9%.单因素分析显示吻合瘘组和未发生瘘组比较: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前肠梗阻、肿瘤距肛门缘距离、血浆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前肠梗阻、肿瘤距肛门缘距离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与年龄、糖尿病、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前肠梗阻、肿瘤距肛门缘距离等多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病率及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结直肠癌病人243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比较两组病人吻合口瘘发病率及临床疗效。结果结肠癌病人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病率为10.2%(14/137),其中腔镜组吻合口瘘发病率为8.7%(6/69),开腹组吻合口瘘发病率为11.8%(8/6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病人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病率为14.2%(15/106);腔镜组吻合口瘘发病率为13.8%(13/94),开腹组吻合口瘘发病率为16.7%(2/1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切口感染率为12.9%,开腹组为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与开腹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7.7和30.0,术中输血率分别为12.9%和43.8%,手术时间分别为3.80小时和3.74小时,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4.05天和15.41天,早期再次手术率分别为6.1%和8.8%,肠梗阻发生率分别为3.7%和6.3%,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分别为0.6%和2.5%,血栓栓塞发生率分别为2.5%和0.0%,其他并发症发病率分别为11.0%和17.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的应用不增加吻合瘘的发生,并且在疗效及安全性上与开腹手术相当,同时具有创伤小,切口感染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盲肠插管造瘘术在预防结直肠术后吻合口漏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组73例,其中因直肠癌行前切除术41例,乙状结肠癌并慢性不全性梗阻20例,均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性Ⅰ期切除吻合,因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梗阻行Ⅰ期切除吻合10例,成人巨结肠并梗阻2例,均行Ⅰ期切除吻合;对照组87例,其中因直肠癌行前切除56例,乙状结肠癌并慢性不全性梗阻31例,均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性Ⅰ期切除吻合。研究组均行经阑尾残端盲肠造瘘;对照组未予预防性插管。结果研究组术后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3±0.4)d和(20.2±4.0)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6±0.9)d和(29.1±5.5)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1.4%);对照组发生10例(11.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盲肠插管造瘘术在预防结直肠手术后吻合口漏方面具有简单、方便、有效、可行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