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介素23(IL-23)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急性脑梗死组,根据梗死面积分为小梗死灶亚组、中梗死灶亚组及大梗死灶亚组;另选取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57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IL-23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其颈动脉中膜厚度(IMT)。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IL-23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亚组分析显示,大梗死灶亚组IL-23水平高于中梗死灶亚组和小梗死灶亚组(P0.05)。IL-23与IMT呈正相关(r=0.7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23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梗死面积和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6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发病后第 3天及第 14天 )和 30例正常人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水平 ,并根据影像学结果所显示的梗死灶的直径将所有患者分为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和小梗死组 ,分析梗死灶大小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脑梗死组发病后第 3天和第 14天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脑梗死组发病后第 3天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水平显著低于第 14天 (P <0 .0 0 5 ) ;不同大小梗死灶组之间 (发病后第 3天和 14天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水平差异显著 (P <0 .0 0 1)。以上提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可能对脑缺血区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而且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水平受梗死灶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脑梗死患者根据脑梗死灶面积分为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和小梗死灶,采用ELISA检测脑梗死血清HIF-1α与VEGF蛋白浓度,分析脑梗死急性期血清中HIF-1α和VEGF浓度在1、3、5、7、14 d动态变化水平,比较脑梗死不同体积组血清HIF-1α和VEGF的浓度。结果血清中HIF-1α浓度表达呈现动态变化规律,发病后1天达到高峰,之后呈现迅速下降趋势,1、3、5、7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14 d时虽没达到显著水平,但仍然高于对照组水平;不同体积脑梗死血清HIF-1α浓度比较,发现大梗死灶在各个时间点血清HIF-1α浓度均显著高于中梗死灶和小梗死灶,中梗死灶各个时间点平均血清HIF-1α浓度与小梗死灶只有1 d达到显著差异(P<0.05或P<0.01);脑梗死组血清VEGF浓度在5个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血清中VEGF浓度在发病后第5天达到高峰,在第14天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梗死灶和中梗死灶组在各个时间点血清VEGF浓度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灶(P<0.05),大梗死灶与中梗死灶各个时间点血清VEGF浓度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HIF-1α和VEGF浓度在1、3、5、7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14 d时仍高于对照组,大梗死灶和中梗死灶组在各个时间点血清VEGF浓度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SIP)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8例,其中SIP组52例、非SIP组156例,SIP组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分成轻、中、重型3个水平,根据头部CT扫描结果分为大、中、小梗死灶3个水平,同时选取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清HGF浓度,对血清HGF浓度与SIP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SIP组H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HGF浓度增高,脑梗死体积越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高(P<0.05).结论 SIP患者血清HGF水平升高,可能是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进展的一个敏感指标,可作为衡量脑梗死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动态检测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即刻、第3、7、14天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空腹血清VEGF浓度,观察VEGF与脑梗死病程、梗死灶大小、部位的关系。结果梗死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急性期VEGF浓度持续升高,至病程第7天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但至14天仍维持高水平。皮质脑梗死VEGF浓度较皮质下脑梗死显著增高(P<0.01)。脑梗死灶体积大的VEGF浓度越高;随病情加重VEGF浓度也随之升高,尤以第7天明显(P<0.01),梗死组外周血单核细胞数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浓度的变化与病程、脑梗死灶大小、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VEGF的浓度与脑梗死后新血管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探讨其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定量方法检测65例ICVD患者[其中急性脑损伤(ACI)组3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例]和2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HGF含量,记录ICVD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ACI组梗死病灶大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ICVD组患者血清H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ACI组显著高于TIA组(均P<0.05);大、中、小梗死灶组ACI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同梗死灶组ACI患者组间差异显著(均P<0.05);轻、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ACI患者血清HGF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重度组与中度组差异不显著(P>0.05).ICVD组患者IMT值、斑块检出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AS)ICVD患者血清H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级、2级颈AS组与1级组差异显著(P<0.05),但3级组与2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ICVD患者血清HGF水平明显升高,在ACI患者发病早期明显升高,与脑梗死体积、缺血严重程度有关;ICVD患者血清HGF水平与ICVD类型和AS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20例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体检健康成年人45例为对照组。根据脑梗死面积将病例组患者分为大面积亚组24例、中面积亚组42例及小面积亚组54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病例组患者分为轻型梗死亚组57例、中型梗死亚组44例及重型梗死亚组19例。检测各组患者RDW、CIMT及血清Lp(a)水平,并分析其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患者RDW、CIMT及血清L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亚组患者RDW、CIMT及血清Lp(a)水平高于中面积亚组及小面积亚组,中面积亚组患者RDW、CIMT及血清Lp(a)水平高于小面积亚组(P0.05);重型梗死亚组患者RDW、CIMT及血清Lp(a)水平高于中型梗死亚组,中型梗死亚组患者RDW、CIMT及血清Lp(a)水平高于轻型梗死亚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DW、CIMT及血清Lp(a)水平均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RDW、CIMT及血清Lp(a)水平可以作为反映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后血清脑钠肽(BNP)、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S-100β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心源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脑梗死;按照脑梗死体积分为小、中和大梗死灶组。比较不同程度脑梗死患者和不同梗死体积患者血清BNP、HGF和S-100β蛋白水平的差异。随机将患者分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60例)和非溶栓治疗对照组(60例),治疗前及治疗1、3、7 d时统计两组NIHSS评分、治疗效果,检测不同治疗时间点血清BNP、HGF和S-100β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随着脑梗死程度加重和脑梗死体积的增加,血清BNP、HGF和S-100β蛋白水平均逐渐升高(P<0.05)。治疗后1、3、7 d,治疗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血清BNP、HGF和S-100β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对照组只在第7天检测时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同一检测时间点,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血清BNP、HGF和S-100β蛋白水平与心源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和梗死体积呈正相关关系,对于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作为急性脑梗死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型梗死亚组54例、中型梗死亚组53例、重型梗死亚组19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浆ADMA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cy水平。分析血浆ADMA与血清Hcy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轻型、中型、重型梗死亚组血浆ADM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中型、重型梗死亚组血清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血浆ADMA及血清Hcy水平均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2、0.406,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ADMA水平与Hcy水平呈正相关(r=0.801,P=0.000)。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血浆ADMA水平随血清Hcy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呈线性趋势(β=9.446,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DMA、血清Hcy水平均升高,且血浆ADMA与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杨  孔岳南 《山东医药》2010,50(5):63-64
目的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脑梗死(C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5例CI患者(CI组),依据其梗死灶面积分为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小梗死灶三组;4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CI组入院24 h、第7、14天,以及对照组血清H-FABP。结果CI组入院24 h、第7天的血清H-FAB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此时间点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小梗死灶三组间的血清H-FABP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脑梗死病灶大小与血清H-FABP水平有密切关系,H-FABP可能是CI早期较敏感的生物学标志物,且与CI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电图缺血性ST-T变化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61例老年ACI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被分为轻度组(62例)、中度组(53例)和重度组(46例);根据随访30d内的生存情况,患者被分为生存组(130例)和死亡组(31例);根据梗死面积,患者被分为腔隙性梗死组(65例)、小面积梗死组(52例)和大面积梗死组(44例)。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测,分析不同病情程度、预后、梗死面积与缺血性ST-T变化的关系,以及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轻度组无ST-T改变比例(51.61%比28.30%,13.04%)显著高于中、重度组;重度组持续性缺血性ST-T改变比例(60.87%比20.97%,15.09%)显著高于轻、中度组,P<0.05或<0.01。死亡组持续性缺血性ST-T改变比例(67.74%比21.54%)显著高于生存组,P=0.001。腔隙性梗死组的无ST-T改变比例(50.77%比26.92%,13.64%)显著高于小、大面积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组持续性ST-T改变比例(61.36%比24.62%,11.54%)显著高于腔隙性梗死组和小面积梗死组,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病情严重程度、梗死面积和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是AC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65~7.862,P<0.05或<0.01)。结论:ACI患者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与患者预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治疗以及预后的重要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外周白细胞(WBC)计数的变化。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脑梗死组),分别测定其发病后24 h内、51、4天的血清MMP-9、外周WBC,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测空腹血清MMP-9和外周WBC,分析其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24 h内血清MMP-9、WBC明显升高(P<0.05),5天达高峰(P<0.01),14天已明显下降,脑梗死组中大面积梗死表现最为明显;血清MMP-9、WBC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78(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及外周WBC明显升高,并与病灶大小呈正比;MMP-9与WBC在动态变化中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CRP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含量变化,探讨炎症因子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抽取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3d内、7d和14d时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IL-1β的水平,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并与30名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3d内、7d和14d时血清IL-1β、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发病3d内水平最高,随时间推移及治疗的介入,炎症因子水平逐渐下降;3d内测定的不同梗死体积患者血清IL-1β、CRP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CRP水平明显升高,并与急性脑梗死的体积密切相关,对炎症反应的干预治疗可能有利于减轻缺血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在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分为急性脑梗死组(n=60例)及对照组(n=28例),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分析二者与脑梗死面积及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二者与梗死面积大小呈正相关;而不同转归组之间二者含量无显著差别。结论:sICAM-1、sVCAM-1参与脑梗死炎症过程,可预示脑梗死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灶体积、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学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析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灶体积、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学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29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脑梗死体积中位数将患者分为大梗死组(≥1.8 cm3;n=145)和小梗死组(<1.8 cm3;n=145).大梗死组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组[(16.896±7.761) μmol/L对(13.039±4.477) μmol/L;=5.185,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最高四分位数组(>17.893 μmol/L)为大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2.75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28~7.375;P =0.044].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卒中组(NIHSS评分<8分;n=210)和中重度卒中组(NIHSS评分≥8分;n=80),中重度卒中组的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轻度卒中组[(16.861±7.689) μmol/L对(14.246±6.019)μmol/L;=3.052,P=0.00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水平并非中重度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其他明确病因的卒中合并为非心源性脑栓塞组(n =244),心源性脑栓塞组(n=46)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非心源性脑栓塞组[(19.639±8.409) μmol/L对(14.087±5.831) μmol/L;t =5.479,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最高四分位数组(> 17.893 μmol/L)为心源性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 8.405,95% CI 1.719 ~41.106;P=0.009).结论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是大梗死卒中和心源性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期血清总胆红素作为一种氧化应激指标,可为早期判断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梗死灶体积和病因学亚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病因学亚型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k,BNP)和D-二聚体(D-dimer,DD)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 146例发病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分型方法进行病因学分型: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1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n=48)、小血管闭塞性脑梗死(small-artery occlusion,SAO;n=32)、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n=41)和原因不明性脑梗死(n=25).急诊行血浆BNP和DD含量测定,并分析二者与脑梗死不同亚型、梗死体积和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E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非CE组(P均<0.01),其血浆DD含量亦显著升高(与LAA组比较,P<0.05;与SAO组和原因不明性脑梗死组比较,P均<0.01),而各种非CE组之间血浆BNP和DD水平均无显著差异.大梗死组患者血浆BNP和DD含量显著高于中梗死组(t分别为2.748和4.218,P分别为0.040和0.008)和小梗死组(t分别为3.766和3.029,P分别为0.013和0.029),而中梗死组与小梗死组无显著差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7分组血浆BNP和DD含量显著高于<7分组(t分别为-3.454和-4.044,P分别为0.018和0.010).结论 急性脑梗死,尤其是CE患者血浆BNP和DD水平显著升高,而且梗死体积越大、病情越严重,二者水平越高.早期检测血浆BNP和DD水平有助于脑梗死病因学亚型,尤其是CE的诊断以及梗死体积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ACI患者100例,其中小面积梗死38例、中面积梗死42例、大面积梗死20例,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MMP-9的水平。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不同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的水平变化,并对所有ACI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ACI患者血清MMP-9的水平显著高与对照组(P〈0.01);大梗死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高于中、小梗死组,中梗死组高于小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血清MMP-9的水平呈上升趋势;ACI患者脑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血清MMP-9的水平呈正相关(r1=0.553,P〈0.01;r2=0.536,P〈0.01)。结论ACI患者血清MMP-9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亦可反映脑梗死面积与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瘦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14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24 h内入院,分别在入院后第1、3、7天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动态检测血清瘦素水平,采用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ESS)评价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同时检测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老年脑梗死组血清瘦素水平在发病后第1、3、7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ESS评分与血清瘦素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43,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存在高瘦素血症和瘦素抵抗,瘦素水平增高是老年脑梗死的危险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糖升高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玉溪矿业医院2012—2013年收治的首诊脑梗死急性期患者84例,以第1次血糖为准将患者分为高血糖组48例和正常血糖组36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对症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血糖正常组患者脑梗死面积及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优于高血糖组(P0.05);高血糖组总有效率为66.7%,低于正常血糖组的91.6%(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糖升高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且患者脑梗死面积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20.
常冬梅 《内科》2009,4(4):523-524
目的观察血栓通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血栓通联合纳洛酮治疗组(治疗组)各3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4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14d的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