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侧卧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合并心肺疾病及体质肥胖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32例合并心肺疾病及肥胖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术中生命体征、术后心肺并发症等,评估患椎的前缘、中部高度、Cobb角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32例患者,1例1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未有临床症状,患者椎体前缘、中部平均高度分别由术前的(16.7±3.8) mm、(15.9±2.8) mm增至术后(19.5±3.2)mm、(19.7±1.8) mm(P <0.05),Cobb角由术前的(20.3±8.4°)矫正至术后的(10.7°±1.6°)(P<0.05),腰部疼痛模拟评分由术前的(7.7±1.2)分降至术后的(2.9±0.6)分(P<0.05).随访12个月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疼痛无明显加重及复发.结论:侧卧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心肺功能差及肥胖不耐受俯卧位的患者,能有效的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30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先在过伸体位下使病椎的高度恢复,然后在C臂透视下,经椎弓根穿刺,置入球囊,球囊扩张后使用骨水泥充填椎体,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骨折复位情况。结果:21例手术顺利,疼痛于术后48h内均明显缓解并可下床活动,4~12d内出院。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平均VAS评分由术前(8.5±0.3)分到术后(2.1±0.2)分和最终随访(2.3±0.3)分(P<0.01);Oswestry功能评分由术前(43±1.32)分到术后(21±1.29)分和最终随访(22±1.25)分(P<0.01);手术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由术前(14.8±2.8)mm到术后(24.3±2.1)mm和最终随访(24.4±1.9)mm(P<0.05);Cobb角平均由术前23.2°±4.6°到术后10.3°±3.1°和最终随访10.2°±4.3°(P<0.05);未发生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并发症。结论: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以有效缓解疼痛,部分恢复椎体高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翔  马勇  吕锦瑜  李志伟  许建安 《中医正骨》2010,22(7):10-11,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0例45个椎体,观察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椎体高度及Cobb角的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55±1.32)分降至术后(2.15±1.27)分;骨折椎体前缘、中部高度由术前(17.11±2.07)mm和(14.6±1.32)mm增加至术后(21.34±1.53)mm和(18.7±2.04)mm;Cobb角由术前23.2°±4.6°降至术后14.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骨水泥从椎体上终板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3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8.3月,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恢复脊柱的形态,是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麻醉危险性明显增加。2004年11月-2005年11月,我院共施行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心脏瓣膜置换术56例,现将麻醉处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评价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治疗慢性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以具有二尖瓣置换手术指征并合并慢性心房纤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据不同疗法分为两组,瓣膜置换并行消融治疗68例为消融组,瓣膜置换后药物治疗8 2例为对照组。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种方法对房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术后随访2年,治疗组窦性心律恢复率(63.2%)明显高于对照组(13.1%)。消融组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左房内径41.6 mm±7.5 mm,左室射血分数(57.3±9.6)%,肺动脉收缩压(35.7±5.1)mmHg,心功能≤Ⅱ级94.1%。对照组分别为46.7 mm±11.4 mm;(53.2±7.1)%;(39.1±6.8)mmHg;86.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病死率、二次开胸率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治疗慢性持续性心房纤颤转复率较高,严重并发症发生少,心功能恢复佳。  相似文献   

6.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是罕见的先天性畸形,新生儿的发病率为1/30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4%~0.46%,若不经治疗可导致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二尖瓣关闭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婴幼儿时期即会死亡。在少数未经治疗幸存者中,可出现猝死.所以一经确诊即需手术治疗。我院2008年9月收治1例,并进行了手术,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O臂机辅助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采用O臂机辅助下PVP治疗中上胸椎(胸1~8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观察骨折椎体骨水泥分布及渗漏情况,记录椎体平均骨水泥注入量,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胸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手术椎体前缘高度(AH)的变化情况。结果:45例患者获得(12.1±5.4)个月随访。其中胸4椎体1例,胸5椎体5例,胸6椎体8例,胸7椎体19例,胸8椎体20例。42个椎体单侧穿刺,11个椎体双侧穿刺。无手术死亡、无神经根及脊髓受损等严重并发症。椎体平均手术时间31.5 min,平均注射骨水泥3.2 mL。胸背痛VAS评分由术前(7.9±1.4)分下降为术后第3天(2.2±0.9)分,术后3个月(1.8±0.7)分,末次随访(2.0±1.1)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72.20±8.4)分,术后第3天(28.62±11.25)分,术后3个月(18.74±9.24)分,末次随访(19.88±11.56)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H为(14.51±1.12)mm,术后第3天为(15.02±1.05)mm,术后3个月为(14.83±1.34)mm,末次随访为(14.54±1.57)mm,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臂机辅助下PVP治疗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可以有效缓解胸背痛,快速建立精准的工作通道,避免穿刺并发症,有着更安全、更准确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小儿患者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心内自视手术的麻醉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3月至2010年10月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96例,麻醉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对麻醉前药物及给药方法要合理的选择,让小儿患者建立体外循环,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防止肺动脉高压危象,麻醉后密切观察和处理并发症。结果71例自动复跳,25例电击除颤后复跳,除5例外肺动脉压均较术前下降。3例嗣术期死亡,严重并发症6例,余痊愈出院。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小儿患者心脏直视手术的麻醉管理、处理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2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11例,女10例。年龄41~69岁,中位数57岁。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脊髓受压节段均≥3个,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颈椎不稳(邻近椎体移位> 3. 5 mm或成角> 11°),3例合并黄韧带骨化、6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8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8例合并不同程度的颈椎反弓,所有患者椎弓根螺钉植入条件良好。病程6~24个月,中位数14个月。均经后路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以Centerpiece钛板固定开门侧。分别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评定患者的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及C_2~C_7 Cobb角,同时观察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C_3~C_6节段手术9例、C_3~C_7节段手术12例。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数18个月。均未出现门轴侧断裂及再关门现象,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1例出现C_5神经根麻痹症状,1例出现颈部轴性症状,给予康复锻炼等对症治疗,至术后6个月时症状基本消失。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的颈肩部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5. 6±1. 6)分,(3. 1±1. 1)分,t=3. 150,P=0. 000],JOA评分明显增加[(7. 6±2. 4)分,(14. 1±1. 6)分,t=4. 320,P=0. 000],C_2~C_7Cobb角明显增大(7. 2°±6. 5°,12. 6°±7. 4°,t=5. 020,P=0. 000)。结论:采用颈椎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因脊髓受压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维持颈椎稳定、恢复颈椎正常曲度,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路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68例单节段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男48例,女20例;年龄18~48岁,中位数31岁;交通事故伤28例,高处坠落伤11例,重物砸伤12例,摔伤17例。C3~4脱位8例,C_(4~5)脱位9例,C5~6脱位21例,C6~7脱位30例;单侧关节突交锁29例,双侧关节突交锁39例。术前ASIA分级,A级14例、B级8例、C级20例、D级20例、E级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 h至10 d,其中受伤8 h内接受手术者39例、8 h后接受手术者29例。均采用前路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随访观察患者颈椎曲度恢复情况、植骨愈合情况、神经功能及并发症,并采用Odom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1±7)min,术中出血量(35±8)m L。术后4例出现声音嘶哑,13例发生低钠血症,6例发生肺部感染,其中1例因术前合并肺挫伤术后出现重度肺部感染于术后10 d死亡。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1个月时,除8例术前ASIA分级为A级的患者ASIA分级无改善外,其余59例患者ASIA分级均提高1~2级;按照Odom评分标准评定,优18例、良29例、可12例、差8例。术后3个月随访时,获得随访的61例患者(6例失访、1例死亡)植骨块均未发生移位、松动,与上下椎体融合良好。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恢复良好,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s角分别为0.81°±3.08°、4.14°±1.18°、4.22°±1.12°。结论:采用前路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邓秀珍 《中医正骨》2012,24(9):78-79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2011年1-7月,对23例接受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系统护理.男5例,女18例;年龄61 ~ 82岁,中位数70岁.病程1 ~90 d,中位数50 d.骨折部位:T8 ~ T1210例,L1~ L513例.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个月,中位数3个月.所有患者腰背部疼痛等症状均明显减轻,均无骨水泥渗漏、肺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 术前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6.8±0.6)分,术后2周降至(1.0±0.8)分.术前活动能力评分(2.8±0.6)分,术后2周降至(1.1±0.3)分.结论: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助于减轻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腰背部疼痛等症状,并能促进其胸、腰椎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患者18例,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56~72岁,中位数66岁;病变节段位于T_(11)4例、T_(12)7例,L_15例,L_22例。病程3~48个月,中位数32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腰背部疼痛程度和脊柱功能,在X线片上测量病椎Cobb角观察脊柱后凸畸形情况。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0.5~1.5 h,中位数1 h。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中位数28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术前(8.72±0.41)分,术后1周(2.32±0.72)分,末次随访时(2.92±0.51)分;ODI,术前(69.12±2.71)%,术后1周(21.72±3.14)%,末次随访时(24.15±2.74)%;病椎Cobb角,术前18.87°±8.83°,术后1周8.92°±2.91°,末次随访时10.92°±3.24°。均无骨水泥渗漏、切口感染、邻椎骨折及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可缓解患者腰背部疼痛、改善脊柱功能、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PKP治疗32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所有手术在C臂机引导下行椎弓根穿刺入路置入球囊,撑开复位后用骨水泥填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腰背部疼痛改善情况,观察术后椎体高度及Cobb角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8个月。Cobb角由术前30.19°±2.12°恢复至术后7d的14.98°±1.36°(P0.05),3个月后随访为15.27°±1.89°(P0.05)。椎体高度由术前为(15.02±1.13)mm恢复至术后7d(22.21±1.03)mm(P0.05),随访3个月为(22.14±1.09)mm(P0.05)。VAS评分由术前(8.25±0.38)分降为术后7d(2.71±0.23)分(P0.05),3个月随访为(2.55±0.14)分(P0.05)。出现3例骨水泥渗漏,渗漏率为6.8%,经后续治疗后康复出院。未出现疼痛加重、神经脊髓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PKP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方法创伤小,见效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术前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术中体位护理和一般护理、术后护理等措施,规范护理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9例。年龄65~91岁,中位数73岁。胸椎骨折7例,腰椎骨折22例。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个月,中位数4个月。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及穿刺部位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术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为(5.8±1.2)分,术后为(1.2±0.6)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术前为(44.4±12.3)分,术后为(97.3±19.0)分。结论: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可以降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124例冠心病合并不同程度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61例)。治疗组行PCI治疗,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峰值速度比值(E/A),对比PCI术前、术后左心功能的改变。对照组采用常规冠心病心衰内科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PCI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峰值速度比值(E/A)明显升高(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均降低(P<0.05)。随访6个月后,PCI组心功能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无效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行PCI治疗,可显著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59例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12~24个月,术前常规行颈椎动力位片(站立位)摄片、颈椎CT、颈椎MRI及末次随访时行颈椎正侧位(站立位)摄片,并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其中包括C_2~C_7 Cobb角、T1倾斜角(T1-Slope T_1S)、C_2~C_7矢状位轴向距离(C_2~C_7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C_7SVA),颈椎曲度丢失。根据术前T_1S值中位数的大小分为较大的T_1S值组(T_1S≥23.0°,n=29)与较小的T_1S值组(T_1S23.0°,n=30)。结果:共有59例入选:其中男30例,女29例;年龄32~74岁,平均(57.12±10.09)岁。随访12~24个月,平均(14.4±3.9)个月。手术节段为C_(3~7)50例,C_(3~6)9例,手术时间(136.69±42.65)min,出血量(178.81±105.12)mL,男女性别无差异。T_1S由术前的24.15°±8.22°降为21.00°±6.44°,Cobb角由术前的21.51°±8.08°降为14.25°±5.01°,C_2~C_7 SVA由术前的(14.63±6.79)mm增至(19.31±7.37)mm,且三个参数术前及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术前的T_1S的中位数的大小分为A组(T_1S23.0°与B组(T_1S≥23.0°)。两组组间对比发现术前的Cobb角(t=2.803,P=0.007)和C_2~C_7SVA(t=1.889,P=0.064)。同时两组组间对比发现术后的Cobb角(t=2.295,P=0.025)、C_2~C_7SVA(t=0.998,P=0.323)和LcL(t=2.465,P=0.017)。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相关性:T_1S与C_2~C_7SVA(r=0.313,P=0.160)、Cobb角(r=0.592,P0.001)两者存在相关性,而C_2~C_7SVA与Cobb角(r=-0.029,P=0.829)两者不存在相关性。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会造成颈椎曲度的丢失,术前较大的T_1S值(T_1S≥23.0°)有更多的颈椎前凸角,但术后发生颈椎曲度丢失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铁力市朗乡镇卫生院收治的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28例,分析其临床治疗方法资料。结果: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返流程度:中度10例,重度18例。左心房内径(56.5±15.8)mm,合并三尖瓣中度以上返流2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在明确二尖瓣返流解剖机制、病情发展的随访监测、手术干预治疗最佳时机的选择、内外科治疗效果评价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管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采用小管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患者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62~89岁,中位数74岁。胸椎骨折16例,腰椎骨折10例。术后随访观察患者腰背部疼痛、椎体高度恢复、脊柱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9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为(7.81±0.75)分,术后3 d为(2.54±0.90)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为(50.69±4.73)分,术后3 d为(25.77±5.72)分。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为(8.15±0.83)mm,术后3 d为(11.87±1.19)mm;椎体中部高度术前为(7.65±1.04)mm,术后3 d为(12.35±1.18)mm。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及感染。术后3 d进行X线检查,7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3例为"拖尾征"、3例为椎间盘渗漏、1例为椎体前缘渗漏。1例术后下地活动时腰背部疼痛明显,经镇痛及抗骨质疏松治疗1个月后症状缓解;2例术后半个月腰背部疼痛复发,其中1例经镇痛及抗骨质疏松治疗半个月后症状缓解、1例住院治疗1个月后症状缓解。3例术后6个月出现相邻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中2例再次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1例采用镇痛及抗骨质疏松等治疗。结论:小管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可以有效缓解腰背部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脊柱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切开复位减压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切开复位减压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前缘、中间的压缩率变化情况,VAS评分改善,后凸Cobb's角改善情况。结果:椎体前缘压缩率术前为62.79%±11.97%,术后1周降为37.00%±19.41%,术后1年为37.79%±20.32%,椎体中间压缩率术前为55.74%±12.99%,术后1周降为37.00%±19.41%,术后1年为37.79%±20.32%.VAS评分术前(7.71±0.91)分同术后1周(2.71±0.73)分及术后1年(1.43±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为24.29°±2.30°,术后1周为11.21°±2.75°,术后1年为10.71°±2.73°;术后检查发现椎间隙骨水泥渗漏4例,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没有其它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后路切开复位减压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既能改善病人疼痛情况,解除神经压迫,又能维持脊柱稳定性,安全性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对67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自膨胀支架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67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支架成形术后颈动脉平均狭窄程度从(76±10)%降低到(13±8)%.结论: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