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直视术后呼吸系统的监护与管理,总结护理要点,加强心脏术后呼吸系统的管理。方法对68例心脏术后患儿呼吸系统监护与管理进行分析,从气管插管时的监护与管理、拔管指征及拔管后的呼吸系统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方法和经验。结果本组68例患儿67例康复出院,1例由于低心排而死亡。结论小儿心脏术后呼吸功能的监护与管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所以加强术后呼吸系统的监护与管理是患儿术后顺利康复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盐酸溴己新注射液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术后治疗中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婴儿先心病心脏直视手术患儿60例,分为对照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术后加用盐酸溴己新0.1 ~0.3mg·kg-1·d-1,共5d.观察2组患儿术后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发生率,比较2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监护时间.结果 治疗组肺部感染率及肺不张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监护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溴己新可有效改善先心病小婴儿术后肺功能,防治肺部并发症,缩短辅助通气及监护时间.  相似文献   

3.
先心病患儿通过手术治疗,在术后的ICU监护中,离开父母适应一个陌生的、孤独的新环境,加上手术创伤的因素,使本来就脆弱的心灵,又要面临沉重的负荷。这时对患儿实施心理支持护理显得非常重要。现将两年来68例先心病患儿术后ICU监护中心理支持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3年10月~2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进行探讨与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58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在手术之后通过机械通气加强监护,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5246 h是所有患儿呼吸机的辅助时间,顺利拔管的有55例,占94.83%,再次插管的有2例,进行3次插管的有1例。在58例患儿当中,56例患儿治愈出院,死亡的有2例。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机械通气上,从患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呼吸机合理使用并利用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加快患儿的康复速度。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部分患儿往往随年龄增长而失去治疗机会.随着麻醉、体外循环和监护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手术有向小年龄低体重发展的趋势.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特别是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全,与大龄儿童有明显不同的特点,术后的呼吸支持是围术期的关键一环,有效的呼吸支持是手术成功的保证.本研究收集我院1998-2003年所收治的10kg以下先心病患儿36例,现将其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机械通气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呼吸衰竭和危重患儿治疗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呼吸支持手段,因此气管插管和拔除是该治疗过程中的常规操作。及时尽早拔管可以避免长期插管导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解除患儿的不适,并节约医疗费用。而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又称为意外拔管,可造成多种严重后果,如加重患儿病情,影响康复进程,甚至导致患儿窒息并死亡;拔管后重复插管除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方法 对30例小儿先心病采用介入治疗(封堵术).结果 经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患儿痊愈出院,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结论 充分的术前护理,积极的术后监护,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防止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前,小儿手术通常在全麻下进行,然而麻醉药物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患儿的呼吸功能及腺体分泌作用造成影响;加之小儿代谢旺盛,氧耗量大,耐受性差,短时间低氧即可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加强对全麻术后小儿呼吸、循环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探讨小儿全身麻醉术后复苏的临床监护措施及监护效果,我院对部分患儿在全麻手术后进行复苏监护,并与术后直接送回病房的患儿作对照.具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微量用药的效果。方法对100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患儿给予经静脉微量用药治疗,均有中心静脉置管,且经微量泵泵入,在用药过程中,加强对患儿心血管功能的监护。结果小儿先心病术后给予微量用药,均能达到满意效果,无一例因用药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结论通过对微量用药的管理,认真细致地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处理,为先心病术后早期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伴中、重度肺动脉高压(PH)患儿因其呼吸系统功能尚不完善,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和该病特有的病理生理基础,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长,呼吸系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患儿术后呼吸道管理尤为重要,需特别加强呼吸道护理,给以适合其特点的呼吸机辅助呼吸模式与参数,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氧的供给,是保证其度过危险病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麻醉方法的安全性。方法择期手术患儿53例,ASA分级Ⅰ级,年齡1~5岁,采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麻醉诱导:丙泊酚1.5mg/kg,氯胺酮1mg/kg。麻醉维持:丙泊酚2~3mg(/kg.h),氯胺酮2~4mg/(kg.h)持续微量泵静注,术中面罩给氧。观察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术中血压脉搏平稳,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2例,苏醒期轻度躁动4例。结论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微量泵静注用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麻醉效果良好,呼吸循环稳定,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丁亚平  马喜刚  赵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24):2198-2201,2217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盐酸吗啡在小儿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中对小儿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术中呼吸抑制、术后苏醒时间以及苏醒期躁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在2~6岁、ASAⅠ-Ⅱ的小儿手术病例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七氟烷复合小剂量盐酸吗啡(诱导剂量0.1 mg·kg-1,间断剂量0.03 mg·kg-1静脉注射)麻醉;对照组32例: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麻醉;监测血流动力学、呼吸抑制评分、躁动评分、平均PACU监护时间等。结果:64例患儿中,麻醉时间30~145 min,麻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麻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各时间段的收缩压(mmHg)、心率(bpm)、平均麻醉诱导时间,平均呼吸抑制评分,进入辅助呼吸组例数,平均麻醉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平均评分,苏醒期平均镇静评分,PACU恶心、呕吐病例发生率,平均PACU监护时间,麻醉后72 h随访阳性率数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盐酸吗啡用于小儿保留自主呼吸的全身麻醉具有诱导、苏醒快,且过程平顺,对循环呼吸的影响小,并发症少,苏醒期躁动少,麻醉后护理方便,加快患儿康复,易于被患儿和患儿家属接受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血凝酶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常规血凝酶组(n=28)、加倍血凝酶组(n=28)和对照组(n=28),常规血凝酶组和加倍血凝酶组在撤离体外循环、开始缝心包时经中心静脉分别给予常规剂量血凝酶、加倍剂量血凝酶静脉推注,对照组不用止血药。观察用药24h内胸腔引流量、输血量、输血浆量及血压、心率、呼吸及全身情况。结果:加倍血凝酶组术后24h内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及输血浆量少于常规血凝酶组(P<0·05),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应用加倍剂量血凝酶,临床效果良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作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前用药,对患者血压、心率、SpO2以及腺体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25~50岁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100例,患者无心、肺、肝、肾、脑合并疾病,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I,II),每组50人,选择全身麻醉;入室后开放静脉,I组给予长托宁0.01mg/kg缓慢静脉注射,II组给予1mL生理盐水。记录入室后(T0)、药物注射后5 min(T1)、10 min(T2)患者血压、心率、SpO2;观察药物注射后5 min、10 min、手术结束及气管导管拔除前后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清况。结果Ⅰ组患者血压、心率、SpO2在各时点的变化差异无显着性(P>0.05),注射长托宁10 min后患者诉有轻度口干,术毕及拔管前后口腔、呼吸道无分泌物。Ⅱ组口腔分泌物多。结论长托宁作为麻醉前用药,对血压、心率、SpO2无应激性改变;长托宁0.01mg/kg静脉注射可有效抑制口腔腺体、呼吸道分泌,保障围麻醉期口咽干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吸机通气患者撤机的相关因素及常规撤机指标对撤机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应用机械通气技术的病例,收集各项与撤机相关的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撤机失败和需要应用撤机技术的比例显著高于外科和其他原因导致的急性呼衰患者,外科术后及其它原因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分析值与拔管时机及呼吸机应用时间长短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COPD患者撤机后PaCO2潴留与其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密切相关(P<0.05)。结论目前应用的客观撤机指标对撤机指导意义有限,临床实践中应同时考虑患者全身情况、心理状态及疾病变化等,这对COPD患者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骶管阻滞复合咪达唑仑静脉输注在小儿会阴部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会阴部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骶管阻滞组(Ⅰ组)和氯胺酮静脉全麻组(Ⅱ组),每组各30例。Ⅰ组应用骶管阻滞复合咪达唑仑静脉全麻,Ⅱ组应用氯胺酮静脉全麻。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麻醉后10min、切皮时、术中10min、手术结束时及手术结束30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两组发生不良反应病例数及苏醒时间。结果Ⅰ组麻醉诱导后各时点的MAP、HR、RR、SpO2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麻醉诱导后各时点的MAP、HR显著升高(P<0.05),RR、SpO2显著降低(P<0.05)。Ⅰ组苏醒时间比Ⅱ组短(P<0.05)。Ⅰ组发生不自主肢动、呼吸抑制、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比Ⅱ组少(P<0.05)。结论骶管阻滞复合咪达唑仑静脉全麻应用于小儿会阴部手术临床效果确切,呼吸、循环稳定,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48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心肺转流(CPB)的管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48例体重<15 kg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的CPB资料.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术中监测并记录循环、呼吸生命指征,体温、尿量、电介质及酸碱平衡,调节引流、灌注以及血液的稀释与浓缩,结果 48例患儿手术经过基本平顺,未发牛与体外循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死亡4例(8.33%).结论 婴幼儿体外循环应采用高流量灌注,使用膜肺,注意心肌、肺、肾和脑的保护,加强各项指标的监测与调整.  相似文献   

18.
蔡璐  武婷 《天津医药》2018,46(5):493-496
摘要: 在婴幼儿心血管手术中, 特别是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 血液供需的利弊问题逐渐引起临床的关注。另外异体输血可能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的感染, 因而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出血, 降低异体血制品的使用频率, 同时避免血液破坏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婴幼儿的凝血系统与成人相比较, 其发育尚未成熟, 而先心病手术日渐复杂化, 这使得维持婴幼儿凝血系统的稳态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就当前小儿心脏外科血液保护中的微小化体外循环 (CPB) 管路、 联合超滤技术、 负压辅助静脉引流、 血液稀释及预充、 抗纤溶药物的应用以及自体血液回收的应用进展作一系统性回顾, 为完善先心病患儿的血液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郭志刚 《天津医药》2018,46(5):449-453
摘要: 杂交技术 (hybrid technique) 是将微创心脏外科技术和心内介入技术结合的技术, 具有疗效确切、 视野良好、 创伤微小的优点, 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先进的治疗选择。随着技术水平、 诊疗意识、 医疗设备的逐步提高,特别是 “Hybrid手术间” 的逐渐普及, 杂交技术已经在心外科的多个亚专业领域开展应用, 个别领域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案。目前主要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 冠心病、 心脏瓣膜病、 主动脉疾病、 房颤等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低体质量儿、婴幼儿心脏术后重症监护护理有其特殊性。回顾30例低体质量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重症监护护理的临床资料,认为在护理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控制出入水量,严格无菌操作,正确选择呼吸机及调整呼吸机参数,注重呼吸道管理,同时根据年龄大小做好生活、心理护理,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