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背静脉穿刺输液后两种拔针及按压方法对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回血出血及皮下淤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手背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在输液结束后拔针和按压时,对照组采取手持针柄拔针及按压棉签杆法,观察组采取反折头皮针软管拔针及指压棉签头法.比较两组患者拔针时疼痛、静脉回血及拔针后出血、皮下淤血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输液结束后拔针时疼痛、静脉回血及拔针后出血、皮下淤血发生例数均多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反折头皮针软管拔针法及指压棉签头按压法是静脉输液后理想的拔针及按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对皮下淤血发生率和疼痛不适发生率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血管.方法 将20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1例,观察组采用扩充按压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按压法.结果 观察组在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淤血发生率和疼痛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静脉输液拔针后采用扩充按压法能有效减少皮下淤血和疼痛不适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周浅静脉输液后拔针及按压方法的改进对患者疼痛反应的影响以及拔针后对皮下出血、淤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内科首次住院静脉输液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100例,实验组采用顺进针角度中速拔针后再纵向大面积按压(大拇指按压法),按压力度中等,按压时间在5-10min;常规组采用在横向小面积按压的同时用传统的快速拔针后再按压,时间﹤5min.结果 两种拔针方法及按压方法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通过改进静脉输液后拔针及按压方法,实验组明显减轻了患者拔针时的疼痛,减少了皮肤出血及皮下淤血,保护了静脉血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减少拔针后皮下淤血,提高血管利用率的方法.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A组:单日采用拔针后用拇指纵向按压无菌棉签方法.B组:双日采用拔针后用手掌大鱼肌纵向按压无菌棉签,结合输液贴并略抬高手臂方法. 结果 A组的皮下淤血率高于B组皮下淤血率.结论 拔针后用手掌大鱼肌纵向按压无菌棉签,结合输液贴并略抬高手臂方法能明显减少拔针后皮下淤血,提高血管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局部按压的最佳方法,降低拔针后皮下淤血的发生率,以提高护理质量,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损伤。方法:随机抽取480例病人分为两组用不同拔针方法进行对照。分别采用改良式按压与传统式按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改良式拔针按压法与传统式按压法在疼痛,皮肤出血,皮肤淤血等方面有极其显著性(p<0.01)。结论:改良式拔针法对减轻病人疼痛和皮下淤血效果较好,深受患者好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麦竹丹  任春菊 《吉林医学》2013,(35):7516-7517
目的:比较静脉输液拔针后不同按压方法的效果,以探求最佳的拔针方法。方法:将门诊静脉输液的5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5例,观察组采用小鱼际肌按压法,对照组采用拇指按压法。观察两组患者输液完毕拔针后局部发生疼痛、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局部疼痛、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鱼际肌按压法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保护患者血管,提高再次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谐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毕拔针后不同按压方法对皮下淤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静脉输液的13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规范组(无菌干棉签单独按压皮肤针孔)和改进组(双棉签并排同时按压皮肤针孔和静脉针孔)。观察按压局部有无淤血,测量淤血面积,进行统计。结果改进组淤血率明显低于规范组(P〈0.05)。结论双棉签并排同时按压皮肤针孔和静脉针孔可有效减少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毕拔针后皮下淤血的形成,效果优于无菌干棉签单独按压皮肤针孔。  相似文献   

8.
王小利  刘侠  胡媛媛 《安徽医学》2010,31(7):835-836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长短,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107例静脉输液住院患者,按压不同时间计入相应组别,分析比较针眼按压最佳时间。结果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针眼最佳时间4 min,可避免皮下淤血的发生。结论静脉输液拔针后适当的按压时间有助于避免皮下淤血和保护静脉血管。  相似文献   

9.
随着患者对护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护士"一针见血",而且还要求达到无痛拔针及拔针后无针头滴血,皮下淤血的发生.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静脉输液后拔针及按压方法不当,容易造成回血及皮肤针眼出血或皮下淤血,增加患者疼痛及不适,影响再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最佳的静脉输液拔针方法.方法:对258例病人1408次静脉输液分别采用传统按压拔针方法和不按压拔针方法.时间2分钟,观察皮下出血或皮下淤血的发生情况.结果:不按压法明显优干传统按压法,时间大于2分钟为宜.结论:静脉输液拨针采用不按压法能有效减少皮下出血或淤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为护士在临床操作中选择适宜的按压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680例急诊输液病人采取自身对比法进行传统的拔针方法和新式拔针法,比较两种不同拔针方法病人剧痛、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在减少患者剧痛、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拔针方法(P<0.01)。结论新式拔针法可以减轻疼痛,减少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韦丽喜 《吉林医学》2014,(1):202-202
目的:观察门诊输液患者输液后的皮下淤血。方法:采取询问式方法对115例皮下淤血患者进行询问。结果:穿刺失败后,按压时间不足,急于穿刺32例,占27.8%;拔针后,按压部位、力度方法不对56例,占46.8%。结论:由于门诊输液患者过多,护理工作人员的忽略,不重视,而造成皮下淤血。建议在工作中加强易被忽略的拔针后按压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静脉,避免皮下淤血的发生,给患者增加痛苦,增加临床工作的穿刺难度,影响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和给药途径,在临床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临床静脉输液拔针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按压方法不正确,按压时间不足,按压面积太小和按压力度不均匀,而这些问题与患者的配合及静脉输液拔针后的皮肤出血,皮下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钟小奎  刘小娟 《当代医学》2006,12(11):25-26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部位及按压方法对皮下淤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静脉输液的20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多指按压法,部位为同时按压皮肤针眼和血管壁针眼;对照组采用传统按压法。结论多指按压法能有效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侯蓉 《吉林医学》2015,(5):1027
目的:对静脉输液拔针后的两种按压材料进行比较。方法:选择静脉输液患者106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试验组采用明胶海绵加输液护贴制成的按压贴纵向按压,对照组采用输液护贴按压,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点出血及皮下淤血的发生率。结果:改良明胶海绵加输液护贴纵向按压与单纯输液护贴按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在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可以选择此类材料,减少拔针后出血及皮下淤血的发生,以期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芳 《吉林医学》2010,(1):116-117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局步按压的最佳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血管。方法:将7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0例,分别采用交换式按压(传统按压法)和非交换式按压(小鱼际肌直接按压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在静脉拔针后疼痛、针眼出血、皮下淤血等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静脉输液拔针后采用小鱼际肌直接按压优于传统按压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患者对两种拔针的疼痛反应、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血液及药液外溢情况。方法:对100例住院输液患者进行健侧手背静脉输液后拔针对比观察,专人操作。常规组采用传统拔针法(用无菌干棉球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改良组采用改良拔针法(先反折并挤压近针头端软管,迅速拔出针头,再按压刺点上方,输液侧上肢抬高90°,放松挤压的软管)。结果:常规组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改良组(P〈0.01)。两组均能达到止血效果,改良组能有效防止针头处血液及药液外溢。结论:改良组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预防皮下淤血和血液及药液外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拔针后两种按压方法止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荣  王红  张笑婷  肖玲  刘丽秀 《吉林医学》2010,31(29):5173-5173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合适有效的按压方法。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153例患者,486次静脉输液拔针后,同一患者分别采用拇指按压法和上举按压方法,按压力度中等,按压时间为4min,观察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种按压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举按压法优于拇指按压法,并能显著减少穿刺点的出血或皮下淤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5月份入院病人按单、双日入院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普通健康教育(一般常规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知识进行系统的教育.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静脉输液针后按压知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疼痛、淤血、出血)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实施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知识水平,减少静脉输液拔针后由于按压不当而产生的并发症,有利于保护病人血管,增加病人舒适度,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获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促进了护患沟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拔针后按压减轻静脉拔针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输液室连续两天输液的患者318人次,第一天输液完毕的拔针方法是:先按压后拔针(对照组).第二天输液完毕的拔针方法是:先拔针后按压(实验组).分别观察两种拔针方法的疼痛程度.结果先拔针后按压与先按压后拔针的疼痛的比较,疼痛的程度有明显的差别.(P<0.01)先拔针后按压的疼痛程度有明显的减轻.结论拔针后按压是减轻静脉拔针疼痛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