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目的: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来阐述白芷"祛风行气"功效的药性理论.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根据对1994~2006年白芷功效与药理相关文献的分析,对白芷"祛风行气"功效展开药理作用进展汇总.结果:与白芷"祛风"功效相关的药效主要有解热、抑菌、抗炎等,而与"行气"功效相关的药效主要有活血、止血、生肌止痛等.结论:白芷"祛风行气"功效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为完善白芷的中药药性理论提供现代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阴火"理论是李东垣对《黄帝内经》中"内伤发热"理论的认识与拓展,在其代表作《脾胃论》中有详尽阐述,并创载相关方剂10余首。从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方剂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3方着手,探讨"阴火"理论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认为津与血在生理功能方面互为相关,素有"津血同源"之谓,痰饮和瘀血作为津血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当有"痰瘀同源"之说,进而引发探讨痰瘀相关之理论。笔者现从痰瘀相关之历史形成与发展、病因病机、致病特点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尝试性论述,试图以完整其理论体系,方便医家对其认识,进一步发展中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研读相关文献,对李东垣的"阴火"理论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理论的相关概念进行总结,发现"阴火"理论和"以痈论治"理论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方面联系紧密,提出"阴火"理论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理论的基础,为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整理当代名医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原创学术理论的缘起,时<内经>"五脏相通"以及历代医家提出的"五行互含"、"五脏旁通"、"五脏穿凿"等与五脏相关的理论进行学术源流探讨与梳理,并从理论探讨、临床调研、实验研究3个领域总结了开展中医"五脏相关"应用基础研究的初步成果.认为现代中医应继承五行学说合理内核,创新五脏相关理论;中医五脏之关系,不是依靠书斋五行相生相克的推理,而是长期临床实践之总结;从五行到五脏相关,中医学术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而五脏相关理论的提出及其解释与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走到了学术前沿.  相似文献   

6.
<正>按照经典中医药学(CCM)理论,中药之所以能产生养生疗疾的功效,是因为其具有特定的药性(pharmic character),且这种药性与人体的生性(physiological character)和病性(pathological character)相关的缘故,这里,我们可以将此称为"药性-生性相关"和"药性-病性相关"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中药的药性被概括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而有关"药性-病性相关"理论则散见于许多著名医家的论述或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与肝脾失调密切相关,治疗重在疏肝健脾。"肝脾相关"是"五脏相关"的局部体现,以此为切入点,探讨"肝脾相关"的理论渊源并从"肝脾相关"探索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临床基础、实验研究,为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机制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伤寒日期"理论是古代医家依据患病日数规律,关于伤寒病理法方药的系统论述。该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并得到后代医家的广泛应用。唐《外台秘要方》收录前代医家有关该理论的论述,对该理论进行全面总结。之后,宋初重要医籍《太平圣惠方》也有相关记载。北宋定本《伤寒论》的刊行使得"伤寒六经"理论得到推广,"日期"理论遭遇埋没。但六经条文中仍存在"日期"理论的痕迹,推测两种理论存在一定渊源关系,认为研究"伤寒日期"理论对理解"六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皮部"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个重要的人体结构概念,在该书多处条文中均有提及。《素问·皮部论篇》是按照六经体系对人体皮肤分部进行专篇阐述的篇章,但是对皮部的理论研究鲜有开展。1987年澳大利亚学者Taylor基于解剖学发现提出了"血管区"理论,其论文中出现了类似的皮肤血运分区概念。通过比较两个理论的相似之处,发现"血管区"相关理论对于《素问·皮部论篇》相关理论的系统整理和深化认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不仅强化了对皮部以经脉为纪的认识;而且深化了对络脉流注特征的认识;亦为面部色诊提供研究基础。血管区理论的相关启示有益于利用现代医学科技深入理解并进一步探索皮部理论,从而更好地运用皮部理论指导中医的相关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做腧穴低电阻特性的探测时,发现有的女同学们在行经期间穴位低电阻特性有改变,这里是否月经周期对腧穴的电阻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呢?根据古人的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理论,考虑到月经期间人体的生理变化,一定在相应体表有所反映,并且现代的"经穴一脏腑"相关的理论越来越被证实.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做腧穴低电阻特性的探测时,发现有的女同学们在行经期间穴位低电阻特性有改变,这里是否月经周期对腧穴的电阻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呢?根据古人的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理论,考虑到月经期间人体的生理变化,一定在相应体表有所反映,并且现代的"经穴一脏腑"相关的理论越来越被证实.  相似文献   

12.
"肝体阴用阳"理论的提出并非偶然,其发生学原理包括:体用范畴的移植应用、阴阳学说的介入以及相关肝脏理论的发展(相关理论包括:五行配属、相火理论的影响、肝脏生理功能的把握)及肝病的治疗实践.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追溯"瘀毒"理论的源流、研究现状以及雷公藤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RA-ILD)中的药理作用,认为"瘀毒"理论与RA-ILD有较强的相关性,瘀、毒均为RA-ILD发病的重要因素,且两者互为因果、相互搏结,雷公藤可在该理论指导基础上,根据瘀毒互结的疾病特点,发挥化瘀解毒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琦教授根据中医体质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多年来诊治皮肤疾病的经验,提出了"肤-体相关论","肤"即皮肤,"体"即体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体质因素是皮肤类型和表征的重要物质基础,每种体质类型都有特定的皮肤(包括毛发和甲)特征。另一方面,皮肤疾病也与体质类型有关,不同的体质类型罹患不同的皮肤疾病。"肤-体相关论"是以"辨体论治"为主体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运用于皮肤疾病的理论总结与升华,是用于指导皮肤病诊断、治疗及皮肤保健、护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痹证相关理论思想以及用药规律,以期更全面的认识痹证,从而拓宽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研读《备急千金要方》全书,以"痹"、"脚弱"、"腰痛"、"历节"等关键字进行检索,对其中所涉痹证理论思想进行研讨,相关的方剂、药物进行统计归纳整理,并研读痹症相关论文进行归纳。[结果]孙思邈认为痹证的病因包括风寒湿三气、肾虚、热毒等。治疗手段多种多样,有内服汤剂、散剂酒剂,外用膏剂、酒剂,针灸等多种。用药特色有:治疗痹证善用风药;重用辛热之品,注重扶助阳气;重视虚损。对于痹证不同症状、不同病位的药物运用,也有自己独特的经验。[结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对痹证的治疗颇有学术价值,时至今天,其论治思想对于临床痹证的治疗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七窍相通"理论的内涵及"七窍相通"理论对于五官七窍生理病理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查阅历代医著,搜集部分医家的学术观点,整理"七窍相通"理论的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发掘"七窍相通"理论内涵,论证"七窍相通"理论的价值意义。[结果]"七窍相通"理论是中医五官科学的重要理论,历代医家对此早有论述。"七窍相通"理论包括"脏窍相通""气窍相通""窍窍相通""脑窍相通""以通为用"等内涵。[结论]作为中医整体观的具体理论,"七窍相通"理论对于中医五官科学具有重要意义,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脾肾相关"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在临床中对脾系、肾系、骨科等多种疾病的防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脾主肌肉,脾为后天之本;肾主骨,肾为先天之本,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资助,病理上相互影响。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在肌肉骨骼中的作用突出,对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从"脾肾相关"理论来探讨TGF-β信号转导通路与肌肉骨骼的关系,突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为肌肉骨骼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在现代西医学研究上亦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中西医学角度阐述了"骨错缝、筋出槽"的理论基础,并从半脱位复合体理论的内涵和脊柱筋伤疾病的病理机制角度分析了脊柱筋伤疾病、骨错缝筋出槽、脊柱半脱位、半脱位复合体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医脊柱推拿手法治疗脊柱筋伤病的理论基础在于"骨错缝、筋出槽",这与现代医学整脊手法治疗脊柱和脊柱相关疾病的"半脱位"理论基础有相似之处。提出现代医学整脊的半脱位复合体理论和中医推拿的"骨错缝、筋出槽"的提出均源于脊柱稳定性,脊柱推拿治疗脊柱筋伤病的机制在于恢复脊柱筋骨平衡,这将为中医脊柱推拿理论的发展和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是动病"、"所生病"是<灵枢*经脉>篇"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者"的简称.历代医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气血之说、阴阳之说、本经他经之说、经络病脏腑病之说、证候病名之说、病症主治之说、表里虚实之说.众说纷纭,给学习经络理论带来了一定的疑惑.笔者认为"是动病" 除了本经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时出现的病证外,还应包括本经所属脏腑相关功能失调而影响其他脏腑经脉产生的病证.而"所生病"则是指经脉所主"×"的功能异常变动时产生的相关病证及本经经脉循行线路上相关部位产生的病症.  相似文献   

20.
心律失常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可分为快速型和慢速型,在中医属于"惊悸"、"怔忡"等范畴,大多数医家从气血阴阳或痰饮火瘀方面考虑此病的病机[1],从宗气理论考虑较少。本文参考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以宗气理论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与探索,旨在探讨中医宗气理论与心律失常的联系,在宗气理论下论述心律失常的中医病机、辩证分型及治疗方法,实践于临床,提高疗效,从而为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