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常见风湿病,好发于青年男性,骶髂关节最早受累,后期椎体周围韧带骨化、脊柱强直,常伴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导致脊柱畸形及骨折。定量CT(QCT)能分别测定松质骨和皮质骨骨密度(BMD),是真正意义上的体积骨密度,为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治提供指导。为此,笔者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QCT法腰椎BMD进行测定,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容易诱发脊柱胸、腰段骨折,相关研究人员花费了大量时间及精力研发能监测人体脊柱中骨矿物质含量的影像设备。二维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是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监测骨矿物质含量最常用的工具[1-2]。但因为标准DXA应用的是二维影像技术,其不能分析骨质的三维空间结构和区分在骨皮质与骨小梁之间矿物质密度变化,三维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提供了骨质结构的三维影像及骨矿物质的空间分布情况,因此,也被应用于分析骨皮质与骨小梁各自的矿物质密度[3]。一种源于在机械及土木工程领域的计算机技术--有限元分析法能采用从QCT中获得的骨质图像创建使用者所感兴趣的脊柱有限元模型,然后,进行有限元分析,评估在不同影响因素情况下骨骼的强度变化[4-6]。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是一种主要影响中年人群和老年人群的新陈代谢性骨骼疾病,它的特征是骨矿物质(主要是钙的含量)的过量丢失和除头颅外的任何部位的骨骼易发生骨折,已知骨组织的强度有75%~85%与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周身骨骼的BMD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BMD下降到一定程度,易发生骨折。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定量CT(QuantitativeCT,QCT)能对松质骨和皮质骨的BMD进行分别测定以达到对BMD进行准确的测定的特点,通过应用QCT对胸椎或腰椎进行横断面薄层三维检查,从而对骨矿物质进行定量测定来测定出B…  相似文献   

4.
骨病是糖尿病众所周知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在儿童中。有人报告糖尿病和骨质疏松共存,但目前仍有争议。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中,与对照组比较,骨量可能减少,尽管有一些骨量正常。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报告则更矛盾,有的说骨量增加,有的说骨量减少,有的说骨量正常。有关代谢的报告同样矛盾。本文作者用双倍X-线吸收测量法(DEXA)和定量断层扫描照像法(QCT)测定了骨量,并且在47名NIDDM妇女中测定了生化骨重建标记和骨盐激素。 对47例NIDDM和252名健康的非糖尿病妇女作为对照进行了研究。患NIDDM者大多为肥胖者,且都有NIDDM家族史,23例口服磺脲类药,10例口服磺脲类药和双胍类药治疗,11例用控制饮食治疗。在持续6个月的治疗期间,没有一例接受胰岛素治疗。受检者关于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用问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MiRI)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120例隐匿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CT组与MRI组各60例,CT组行多层螺旋CT检查,MRI组行MRI检查,分析结果.结果 CT组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为86.67%,MRI组检出率为93.33%,CT组对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低于MRI组(P<0.05);CT组隐匿性骨折者中50.00%可见骨皮质与骨小梁同时有中断,26.92%单纯骨皮质中断,19.23%单纯骨小梁中断,53.85%单纯横断面图像显示骨折,46.15%联合冠状面、矢状面或者斜面诊断为骨折;MRI组隐匿性骨折中82.14%表现为T1WI可见骨皮质下条线状低信号、不规则线状显像,23.21%患者T1WI未见低信号,所有隐匿性骨折患者均显示T2WI高信号.结论 MRI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显影率高.  相似文献   

6.
罗文军  郭伟  殷富春 《现代医药卫生》2013,(9):1329-1330,1332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射线平片、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骨巨细胞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股骨远端、胫骨近端11例;腓骨近端,尺、桡骨远端3例;肱骨近端2例;髂骨及椎体2例。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偏心性、膨胀性及皂性骨质破坏,骨皮质薄而完整。溶骨型者,骨皮质可中断,骨嵴减少或消失,可见生长迅速的软组织肿块。结论骨巨细胞瘤的X射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MRI能够显示骨巨细胞瘤的内部组织结构,MRI显示骨巨细胞瘤周围软组织块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增加对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四肢关节专用MRI诊断疲劳性骨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临床诊断或随访证实的疲劳性骨折的X线和MRI影像资料.结果 46例数字化X线摄影均未见明确骨折线,而MRI不仅能显示疲劳性骨折的骨折线,而且能显示骨折周围骨髓腔、软组织的水肿和出血,骨膜反应等变化.骨折线在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TSE-T2WI和GE-STIR为诊断骨挫伤的最有价值的序列.17例骨膜反应中,12例T2WI表现为包绕骨皮质的环形等或略高信号,5例为低信号.结论 四肢关节专用MRI对疲劳性骨折能作出早期诊断,对临床鉴别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袁武  熊萍香 《江西医药》2011,46(9):855-856
目的探讨皮质旁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皮质旁骨肉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X线主要表现为干骺端骨皮质表面的团状和菜花状不规则致密肿块影,4例骨皮质与肿瘤骨间有一透亮带;CT显示象牙质样肿瘤骨包绕或部分包绕骨皮质周围,3例局部骨皮质侵蚀及软组织肿块影;MRI证实4例骨髓受累及。结论皮质旁骨肉瘤的影像学综合检查分析对临床诊断和手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皮质旁骨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天朗  梅炯 《淮海医药》2006,24(3):256-258
皮质旁骨肉瘤分为经典型(conventional parosteal,c-POS)和去分化型(dedifferentiated parosteal dd-POS),最初由Gesckickter[1]于1951年报告,当时称之为"骨旁肉瘤",Jaffe和Selin[2]称之为"皮质旁成骨肉瘤",Dwinnell等[3]称之为"骨旁成骨肉瘤"此外,尚有人称之为"骨化性骨旁肉瘤"和"骨旁和骨膜骨化型纤维肉瘤"等不同名称[4].WHO在1972年骨肿瘤分型命名中正式将其命名为"皮质旁骨肉瘤",目前被广泛采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80例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患者,按照诊断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运用螺旋CT扫描检查,研究组采用MRI扫描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并分析MRI对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的诊断分型和影像学特点。结果研究组经MRI扫描后,阳性检出率为95.0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2<0.05)。MRI对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的诊断分型中,发现骨软骨隐性骨折5例(13.16%),骨皮质隐性骨折13例(34.21%),皮质下隐性骨折(骨挫伤)20例(52.63%)。骨软骨隐性骨折表现为:在骨折线上,T1WI呈低信号,T2WI及STIR均表现为高信号。骨皮质隐性骨折表现为:骨皮质表现为低信号,且呈现出非连续性;在骨折线上,STIR呈低较清晰高信号,T2WI及T1WI均表现为低信号和高信号。皮质下隐性骨折(骨挫伤)表现为:呈现出网格状、地图样及非线性异常信号,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在STIR上呈较清晰的高信号。结论MRI扫描检查与CT扫描检查比较,能够更加准确诊断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的类型及病变程度,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更有利于疾病的诊疗及预后,并且能够有效避免有害X线的辐射性损害,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可为疾病的诊疗及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X线骨密度仪与骨定量CT对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0~55岁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128例,根据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无将其分为两组,围绝经期综合征组62例,无围绝经期综合征组66例,分别对其进行QCT和DXA检查,观察患者Kupperman评分情况及两组患者DXA和QCT诊断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的检出率。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组中DXA和QCT中显示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分别占21.0%、30.6%和41.9%、53.2%;无围绝经期综合征组中DXA和QCT显示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分别占24.2%、34.8%与22.7%、33.3%,两组骨质疏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中有综合征较无综合征的妇女更易患骨质疏松,QCT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临床价值优于DX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场MRI中骨挫伤的影像表现及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具有典型外伤史,MRI诊断骨挫伤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的X线平片均未见异常,CT能有效显示6例隐匿性骨折的部位和形态,但其余62例骨挫伤病例CT均未能予以诊断。6例CT诊断为隐匿性骨折的病例MRI诊断为骨挫伤但未能显示骨折的存在。MRI能有效显示骨挫伤的病变部位、范围及形态,结论在X线平片、CT及MRI三种影像检查方法中,MRI是唯一能有效诊断骨挫伤的检查方法,但MRI不能明确诊断未分离、移位的隐匿性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纤维骨皮质缺损(FCD)和非骨化性纤维瘤(NOF)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60例FCD和NOF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FCD和NOF均好发于膝关节周围骨,病理学上均为纤维组织,无成骨成分。X线和CT表现为局限于骨皮质内、骨髓腔内或位于骨皮质内偏心性膨胀累及骨髓腔,均匀软组织密度影。MRI上主要为等T1等T2异常信号。结论 FCD和NOF具有相同的好发部位和病理学表现,可视为同一病变的不同表现或不同发展阶段,影像上局限于骨皮质者为FCD,累及骨髓腔者为NOF。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MRI对脑颜面血管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5例脑颜面血管瘤全部行CT、MRI检查,实行双盲法评价各显示的特点、信息,以达到充分认识CT、MRI对脑颜面血管瘤的优、缺点。结果①CT可显示全部钙化;②CT可较好地显示颅骨情况;③CT增强扫描可部分显示软脑膜畸形血管;④CT对局部脑皮质萎缩情况的显示尚可;⑤MRI能肯定钙化者仅2例,呈长T1短T2之信号,其它3例均不能肯定;⑥MRI亦可显示局部板障增厚,皮质硬化增厚,但不如CT显示的清晰;⑦MRI平扫即可显示软脑膜流空血管;⑧MRI对脑实质萎缩的显示优于CT,尤其以T2WI及PLAIR序列更明显。结论由于钙化、颅板增厚及皮质萎缩是诊断该病的重要影像学表现,因此CT在该病的诊断价值优于MRI,MRI是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正>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最常见的局灶性癫痫,目前手术已成为常用的治疗手段,术后疗效已得到证实[1]。颞叶癫痫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海马硬化,高分辨率MRI对其具有高度灵敏性(97%)及特异性(83%),是定位癫痫灶的最基本的影像学手段,而在MRI影像上发现海马硬化(HS)、皮质发育不良(MCD)、肿瘤及血管畸形等影像学改变已作为预测良好预后的独立因素[2]。但部分颞叶癫痫患者表现为MRI无异常改变,我们称之为MRI阴性颞叶癫痫(MRI-negative TLE)、正常MRI颞叶癫痫  相似文献   

16.
<正>磁共振成像(MRI)具有多方位、多参数、无辐射、软组织分辨力好等优点,目前磁共振的磁体向着高场强、短腔磁体、开放式及专用机发展,而磁共振的扫描序列则倾向于功能性研究[1]。MRI是目前唯一能直接显示脊髓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这是其他有创或无创的成像检查技术所不具备的优点。作为常用的脊柱影像检查技术,MRI检查能为脊柱病变的诊断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但目前MRI检查多采用仰卧位成像,不能真实地反映脊柱生物力学变化,以及腰椎伸展过  相似文献   

17.
肖巧玲  何桂凤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0):1569-1570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8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临床的医学影像技术,以其多参数成像、任意多方位断层、无创性观察组织器官的结构、无射线损害、兰维成像、无骨伪影、可提供人体生理和生化信息、组织对比度高[1]及不用造影剂时也能显示CT所不能显示的病变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应用.MRI扫描成功的关键常离不开检查前的准备及护理,因此检查前患者的配合非常的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由于大部分关节疾病首先侵犯关节软骨,进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软骨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唯一能直接显示关节软骨的无创性手段。关节软骨成像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但绝大多数是针对膝关节的,未见到正常腰椎间关节软骨的MRI研究的文献报道。Carrino等[1-5]对腰椎间关节病变MRI进行了研究,且限于运用快速自旋回波T1加权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动态观察新西兰白兔骨的X线、CT、磁共振成像(MRI)及形态学改变,探讨骨缺血坏死病变机制,研究MRI检测早期骨缺血坏死的可能性及其表现。方法选用雄性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数字法)分为A、B两组,A组15只,脂多糖100μg/kg,间隔24h,耳缘静脉2次注射;B组15只兔子,静脉注射2次生理盐水,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1周、1个月、2个月,在各组随机选择4只兔进行股骨、胫骨及肱骨X线、CT、MRI检查,取骨皮质及骨髓组织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A组组织学上,造模1周后可见多个部位的缺血改变,1个月后缺血改变明显,范围扩大;2个月后部分骨髓脂肪化。A组1周,1、2个月时,MRI上可见异常表现,而X线及CT检查均为阴性。B组病理学及影像检查未见异常表现。结论通过MRI检查,有可能发现早期的骨缺血坏死。X线、CT对于早期骨缺血改变的显示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医药科学》2017,(22):221-224
目的探讨封蜡密度对双能X线骨密度仪与定量CT分析骨矿成分中的矫正及应用。方法取2015年6月~2017年3月医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2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前进行常规检查,并且分别以DXA、QCT检查双侧髋关节骨密度(P1),测定20例离体股骨头骨密度参数,离体标本初步处理后与参考模量建模,再次进行DXA、QCT扫描(P2)、封蜡后初测质量及排开水体积,获得大体骨密度(P3),制备骨块,复测骨快密度(P4),将获得的标本经过氢氟酸溶解后测定溶液中骨矿成分密度P5。结果 20例骨密度患者DXA测定P1、P2时间点矿骨成分,均低于P3、P4及P5(P<0.05);2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QCT不同疾病严重程度不同时间点骨密度测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XA检测轻度不同时间点骨密度水平,均低于中级及重级(P<0.05);中级患者不同时间点骨密度,均高于重级(P<0.05);相关性研究显示:封蜡骨密度测定精度与DXA P1、P2成正相关性(P<0.05);与P3、P4及P5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封蜡骨密度对双能X线骨密度仪与定量CT分析骨矿成分中具有良好的矫正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