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是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其原因以颅内先天性动脉瘤内最多见。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脑外科常见且危害极大的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青少年较少见。一旦破裂出血其病死率、致残率极高。首次出血后的幸存者,若未得到及时而正确的处理,3周内将有40%的病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的病死率高达80%。其主要症状多由出血引起,约90%的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部分因瘤体压迫、动脉痉挛及栓塞所致。其出血的诱因大致为:情绪激动、各种运动后、排便用力、分娩等。其预后与发病年龄、动脉瘤的大小、破裂、动脉瘤的部位、术中临时动脉阻断时间及并发症、Hont-Hess病情分级有关,主要以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与血管内弹簧栓塞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本院2000年8月-2005年5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51例,疗效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高发病,并非先天性疾病,其形成源于多种因素造成动脉壁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多数颅内动脉瘤在未破裂、未出血前无明显症状,一旦破裂出血,就会造成蛛网膜出血或脑内血肿,有非常高的病死率或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常致病人残疾或死亡,幸存者仍可再次出血而威胁生命。因此,对于有手术指征者在作出诊断之后应尽早手术。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很多,但是动脉瘤夹闭术仍是首选方法[1]。现将我院2008年~2012年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58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围术期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0例病人恢复良好,7例伴有部分偏瘫,5例植物人,8例在入院时已经脑疝形成,家属放弃手术治疗而自动出院.结论:加强颅内动脉瘤围术期的观察与护理可获得满意顸后.  相似文献   

6.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是神经外科手术极为困难的疾病之一,占颅内动脉瘤的0.5%~9.3%.该段动脉瘤大型和巨大型较多见,因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入颅后的第一个分支眼动脉处,血管内治疗相对路径较近和直接,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微创有效和安全的特点,因而适合血管内治疗.随着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及材料的不断发展成熟,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大型宽颈眼动脉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仍然十分困难,单纯的弹簧圈栓塞难以闭塞动脉瘤,还有导致载瘤动脉闭塞的风险.近年来,应用血管内支架植入结合微弹簧圈栓塞使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成为可能.我科采用Boston公司生产的新型Neuroform颅内专用支架结合Microvention公司最新研制的新型水解脱弹簧圈(MicroPlex coil system (MCS) &Hydrocoilembolic system (HES))栓塞2例大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宽颈动脉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居于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的第3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而动脉瘤破裂出血常会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幸存者仍可再出血[1].其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对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细致观察动脉瘤出血患者的表现与合理的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现将我院2005年9月-2008年12月收治的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变化。方法:选取9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对其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手术前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风、火热、痰、血瘀等证,术后1周证候主要表现为气虚、血瘀、阴虚阳亢等证,手术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有显著变化。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风、火热、痰、血瘀等实证,术后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气虚、阴虚阳亢等虚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20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其中首次破裂198例,2次破裂10例;动脉瘤的位置:大脑前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45例,前交通动脉瘤56例,后交通动脉瘤78例,眼动脉瘤2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瘤3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瘤14例,颅内多发动脉瘤5例。病人分级:Hunt-HessⅠ级12例,Ⅱ级114例,Ⅲ级76例,Ⅳ级5例,Ⅴ级1例。Fisher CT分级Ⅰ级2例,Ⅱ级17例,Ⅲ级164例,Ⅳ级25例。采用可脱卸弹簧圈(GDC、EDC、DCS、NXT、MicroPlex、HydroCoil)早期栓塞治疗,185例于3d内治疗,23例于6d内治疗。结果 208例中213个动脉瘤,100%栓塞113个,95%栓塞89个,90%栓塞11个。疗效按GOS分级:恢复良好者(Ⅴ级)196例(94.23%)。中残(Ⅳ级)4例(1.92%);重残(Ⅲ级)3例(0.96%);植物状态生存(Ⅱ级)2例(0.96%),死亡(Ⅰ级)3例(1.44%)。结论采用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发病的主要原因有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动脉硬化、脑底异常血管网症、颅内肿瘤、卒中等。临床表现为出血症状和定位体征。同时有起病急、进展快,变化多样,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做好急性期的护理对病人病情的转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脑动脉瘤是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疾病.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或分叉部.动脉瘤破裂出血可引起动脉痉挛、栓塞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为突然头疼、呕吐、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脑膜刺激征等.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63例颅内动脉瘤,其中47例采用弹簧圈囊内栓塞治疗、13例开颅动脉瘤夹闭术、3例放弃治疗.现将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其常见病因是先天性动脉瘤,其次为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临床上患者常因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而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甚至死亡。因此做好急性期护理对缓解脑血管痉挛,减少复发,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技术和方法对改善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分析及相关影响因素,选择正确技术对改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经颅脑CT确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分别在发病第1天和治疗后14天后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并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神经功能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发病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增高,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血清C反应蛋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方面及临床疗效上均优于对照组(P〈0.01及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对患者的病情变化、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反流、误吸是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即使吸入少量高酸性胃液(pH2.5)也可引起化学性肺炎(Mendelson综合征),来势凶猛,病人很快出现脉速、紫绀、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且呈哮喘样发作,甚至肺水肿和ARDS.2007~2009年我院有3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在局麻下行脑室钻孔引流时发生反流、误吸因化学性肺炎致窒息,经过及时有效的抢救,解除了呼吸道梗阻,自主呼吸恢复,术毕送Icu病房后期观察和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反流、误吸是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即使吸入少量高酸性胃液(pH2.5)也可引起化学性肺炎(Mendelson综合征),来势凶猛,病人很快出现脉速、紫绀、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且呈哮喘样发作,甚至肺水肿和ARDS.2007~2009年我院有3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在局麻下行脑室钻孔引流时发生反流、误吸因化学性肺炎致窒息,经过及时有效的抢救,解除了呼吸道梗阻,自主呼吸恢复,术毕送Icu病房后期观察和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病人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半年随访,ADL分级Ⅰ级18例(占28.57%),Ⅱ级26例(41.27%),Ⅲ级6例(9.52%),Ⅳ级7例(11.11%),植物生存(Ⅴ级)1例(1.59%),死亡(Ⅵ级)5例(7.94%).结论:骨窗开颅显微手术能有效清除血肿,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穿刺、粉碎、抽吸、引流、循环冲洗方法,直到流出液体颜色变淡为止,术后注意并发症预防及常规出血、脱水药物治疗。结果:患者拔针时间为3—6d,平均(4.1±1.2)d。患者存活率90%(27/30),改为开颅手术者6.67%(2/30),死亡3.33%(1/30),死于脑疝。结论: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安全性高、死亡率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