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6例(8眼)固定性内斜视,在内直肌断腱后,采用眶外侧带蒂骨膜瓣缝合固定在外直肌止点前的巩膜面,观察眼位,随访1~2年.结果 8只眼术后眼位均调到正位,但不能水平转动;残余视力得以利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利用眶外侧带蒂骨膜瓣建立眶-球连接,能矫正固定性内斜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改进的额肌瓣悬吊治疗重度上睑下垂24例38只眼,以探讨该术式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按重睑术设计切口线,切开皮肤后于眼轮匝肌浅面向上分离至眉上2cm,在眼轮匝肌与额肌交界处模形切开,穿过切口于眶缘上骨膜面分离额肌深面,顺肌纤维方向纵行剪开肌瓣内侧,长1.5-2.0cm,向外上方斜形剪开肌瓣外侧,长不超过0.5cm,形成蒂蒂在上方,下宽下窄,边长不等的形肌瓣,向下牵拉和睑板缝合固定,上提上睑。结果:24例手术全部1次成功,无1例继发感染及上睑内,外翻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至2年随访16例,除1例因额外外伤左上睑上垂,手术后远期效果较差外,其它15例疗效满意。结论:改进的额肌瓣悬吊手术是增加肌瓣蒂部的宽度来减少自外侧支配肌瓣的神经和血管的损伤,保证额肌瓣有较强收缩力,因此在额肌功能良好的情况下,此术式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的新思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的眼袋整形方法,进行东方人种眶肌筋膜韧带的解剖研究;方法 进行眶肌筋膜韧带的解剖观察20例。在临床上进行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204例,手术中应用下睑睫毛下1mm皮肤切口,摘除下眶隔脂肪2~3块,切除皮肤及眼轮匝肌3~10~15mm。结果 解剖显示人眶肌筋膜韧带是眶隔筋膜外侧部分增厚的膜状纤维韧带结缔组织结构,位于眶外侧脂肪囊的外侧,该韧带在冠状面上,位于眼外眦角内侧,浅面紧贴眼轮匝肌深面,深面附着在下眼睑睑板下方,韧带长15mm,宽12mm。剪断眶肌筋膜韧带,将筋膜韧带与外眦韧带或眶外缘骨膜固定,达到眼轮匝肌提紧,眶筋膜提紧及下眼睑皮肤松驰矫正,从1998年10月,至2000年8月,在临床上进行的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204例中,其中5例,手术后几天里发生轻微睑外翻,拆线后恢复良好。大部分手术者经过2周到2年的随访,手术后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 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特别对于40岁以上的患者较为适用,它既可避免单纯眶隔筋膜提紧少数人手术后造所的下睑缘僵直,又可避免单纯眼轮匝肌提紧手术后少数人留在外眦角硬结,或凹陷或睁眼易疲劳感。但眶肌膜韧带提紧与外眦韧带或眶外缘骨膜固定手术并不一定常规地用于每一个患者,如果用于下睑多层结构明显松驰的病例,其效果良好,而且有较好的无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发性面中部骨折临床治疗的最佳手术方案和疗效。方法:58例多发性面中部骨折病例,年龄20~68岁,术前螺旋CT明确诊断、定位。手术采用头皮内冠状切口,切至骨膜下,沿骨面剥离,翻转前额头皮瓣至眶上并剥离眶上神经血管束,继而剥离显露鼻骨、眶外缘额骨眶突、颧骨、颧弓、上颌骨等部位。使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复位术。结果:58例多发性面中部骨折患者术后经过12~36个月的随访观察骨折全部愈合,面部形态良好,咬合关系恢复良好。结论:头皮内冠状切口+钛板坚固内固定复位术疗效可靠,面部不留瘢痕,是治疗多发性面中部骨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联合手术方式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的疗效。方法 退行性下睑内翻52例(65眼)行皮肤轮匝肌切除联合眼轮匝肌缩短下睑缩肌复位术,手术经下睑皮肤入路,打开眶隔,切除部分眶脂肪,将下睑缩肌缝合固定于睑板下缘,分离出5 mm 的睑板前轮匝肌条,剪除部分睑板前眼轮匝肌,褥式缝合于外侧眶骨膜上。术后随访12~16个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65眼,61眼下睑内翻矫正良好,治愈率93.85%。2例复发患者行皮肤轮匝肌切除联合外侧睑板条悬吊术,术后效果良好;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睑外翻伴下睑退缩,行双眼下睑缩肌后徙联合外侧睑板缩短术治愈。结论 联合手术方式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手术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对于保持下眼睑稳定性有更持久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乳晕周围双切口巨乳缩小和乳房悬吊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4年9月以来对11例乳房肥大及松垂患者进行了乳晕周围双切口乳房缩小及乳房悬吊术,其中7例正常体积的乳房下垂(中度)4例乳房下垂伴肥大,术中选择乳腺肿瘤的好发部位,乳腺的外上象限切除多余的乳腺组织,并形成以乳腺下极为蒂的内外侧乳腺组织瓣,内侧瓣向内翻转折叠叠缝合,固定在第三肋及肋间的胸大肌肌膜上,外侧瓣向上向内翻转,固定在第二肋骨骨膜上,皮肤切口做荷包缝合,缝合后形成的局部皱褶多在3~4个月  相似文献   

7.
下睑袋及眼鼻沟区双袋畸形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惠俐 《广东医学》2001,22(10):959-960
目的 修复和缩紧下睑前壁松弛的各层支持结构达到矫正下睑皮肤松弛、脂肪膨出和脱垂、颊部肌肉重心下移、眼鼻沟区、眶下缘凹陷所致的双袋畸形。方法 分离下睑皮肤眶下缘,分离肌层至颧骨,将肌瓣中外侧做楔形切除后外侧端向外上牵拉折叠缝合于眶骨外缘骨膜上,并保留部分眶隔脂肪于凹陷处,矫正眼鼻沟部双袋畸形。结果 收集病例12例,均采用该方法,除1例局部出现小血肿及皮下瘀血外,余均获满意效果。结论 本手术方法分离肌层较远达颧骨,并作楔形肌瓣切除,既加强了前壁支持结构,又矫正了又袋畸形,避免了常规下睑成形术的下睑外翻、凹陷畸形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多平面面部除皱及骨膜下除皱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杏梅  顾海峰  王炜 《上海医学》2000,23(7):396-398
目的 探讨多平面面部除皱术及骨膜下综合除皱术不同手术方法的使用范围。方法 对101例患者采取皮下组织及表浅肌内腱膜层两平面除皱,以及面上中部骨膜下除皱,骨膜下除皱术是分离额骨,眶周,上颌骨及颧弓骨膜。结果 2例手术后小血肿,治疗后没有后遗症。结论 对于35~45岁的患者采用面上中部浅层两平面除皱,对50~55岁以上的患者,需要全面除皱。骨膜下除皱在消除鼻唇沟皱折及消除眶颧颊皮肤皱纹方面特别有效。  相似文献   

9.
额肌筋膜瓣悬吊治疗上睑下垂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了避免术中损伤眶上神经、血管和面神经颞支的危险,以及在调整额肌筋膜瓣张力时反复拆除并重新缝合与睑板的固定线之弊端。方法 对126例上睑下垂患者采用了技术改进后的额肌筋膜瓣悬吊法,在术中仅将额肌筋膜与皮下组织充分游离,在眶上缘下方切断额肌筋膜后,由骨膜面上直接向下推进与睑板上缘缝合固定,然后在其切口两端向上剪开3~5mm,调整其张力适度为止。结果 126例患者,经6个月~10年的随访,无1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眼轮匝肌提紧的眼袋整形方法。方法 本文进行眼轮匝肌提紧眼袋整形 4 6例 ,手术中应用下睑睫毛下 1mm做皮肤切口 ,摘除眶隔脂肪 2~ 3块 ,剥离出下睑切口处的眼轮匝肌肌瓣 ,调整切除多余眼轮匝肌 ,皮肤约 5~ 15mm。结果 解剖剥离出下睑缘的眼轮匝肌 ,眼轮匝肌深面是眶肌筋膜韧带 ,位于眶脂肪囊的外侧 ,剪断眶肌筋膜韧带 ,修整眼轮匝肌与外眦韧带或眶外缘骨膜固定 ,达到眼轮匝肌提紧 ,眶筋膜提紧 ,使下眼袋松弛得以矫正。本文 4 6例病人 ,经术后 6个月~ 2年的随访 ,满意率为 10 0 % ,近远期疗效较好。结论 眼轮匝肌提紧及眶肌筋膜提紧眼袋整形 ,既可避免少数人单纯眶隔筋膜提紧后造成的下睑缘僵直 ,又可避免留有暂时性下睑凹陷或睁眼易疲劳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供一种理想的面中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一期手术时,在额部额肌下埋置扩张器。扩张完毕后,依据面中部皮肤缺损的形状与大小,以眶上、滑车上动静脉或颞浅动静脉额支为血管蒂,形成额部扩张岛状皮瓣,转移修复面中部皮肤缺损。结果:临床应用12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结论:额部扩张岛状皮瓣血运可靠、转移方便,提供的组织量丰富,额部皮肤在皮肤色泽、质地和厚度等方面与面中部皮肤极为相似,额部扩张岛状皮瓣是面中部缺损修复的一种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2.
带血管蒂肱骨骨膜瓣移位治疗肱骨骨不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肱骨远端骨膜瓣移位治疗肱骨中、下段骨不连。方法:采用桡侧副动脉为蒂肱骨远端外侧骨膜瓣和尺寸侧下副动脉为蒂肱骨下端内侧骨膜瓣的移位术治疗肱骨骨不连。结果:从1996年3月开始,经临床应用12例(肱骨中段骨不连6例,肱骨下段骨不连4例,肱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并肌组织嵌入2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以桡侧副动脉或尺侧下副动脉为蒂的肱骨远端骨膜瓣移位术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不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后外侧肘关节松解术治疗肘关节挛缩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7例肘关节后外侧松解术,取得了良好效果。作者强调手术前燃烧,手术中骨膜完整剥离,术中缝合剥离之骨膜到尺骨上,术后充分骨膜下引流及早期练功是成功的关键。同时对俣并有骨化性肌炎患者进行了手术切除的深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保留眶隔脂肪的下眼袋整形术。方法:为避免下眼袋整形术传统的眶脂肪切除所带来的下空虚或潜在的眼球下沉表现,从1999年9月至2000年8月,应用这一方法矫治眼袋36例,将疝出的脂肪回纳到眶内和将囊筋膜间断缝合到裂开的眶隔或下睑缘骨膜上,并紧缩外眦韧带,重塑眼轮匝肌,切除因老化松驰而形成的过多的下睑皮肤,上提面中部软组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眼袋消失,下睑形态良好,效果满意。随访6个月以上,无下睑外翻、下睑凹陷等并发症,无一例复发。结论:睑囊筋膜眶隔脂肪疝修补术矫治眼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侧方蒂颅骨膜瓣治疗眼球内陷畸形的解剖及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侧方蒂颅骨骨膜瓣的血运和经眶外壁骨性通道填充眼眶的解剖可行性,并将其初步应用于陈旧性眼眶骨折继发眼球内陷畸形的治疗。方法:解剖2例经4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颅,观察颅骨骨膜瓣经眶外壁骨性通道充填眼眶的途径和解剖可行性;用乳胶和墨汁各灌注1例新鲜尸头,观察颅骨骨膜瓣的血运分布和来源。使用侧方蒂颅骨骨膜瓣矫治2例单侧陈旧性眼眶骨折患者,术前和术后用软件测量眼球内陷度,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颅骨骨膜瓣可经眶外壁骨性通道转位进入眼眶,范围可达眶内壁和眶底;血管灌注未发现有轴行血管支配颞上线上方颅骨骨膜瓣;在墨汁灌注的一侧尸颅解剖中发现,颞中动脉走行于颞深筋膜深方,但也未越过颞上线;颅骨骨膜瓣浅层可以明显观察到腱膜下血管网分布;临床治疗的2名患者术前眼球内陷度分别为5.35 mm和6.86 mm,术后眼球内陷度均小于2 mm,获得满意疗效。结论:眶外壁骨性通道作为侧方颅骨骨膜瓣转位充填眼眶的手术通道安全可行,侧方颅骨骨膜瓣由腱膜下血管网供血,类似于随意皮瓣。使用侧方颅骨骨膜瓣充填眼眶治疗眼眶骨折后重度眼球内陷患者初步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畸形多系下肢骨折或骨髓炎后固定时间过长所致。以往多用股四头肌成形术,但术后可致股四头肌肌力下降、膝关节伸直不良。作者自1988年以来对5例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畸形患者行股前大片带蒂阔筋膜衬垫股直肌深面手术,术中采用“S”状切口。将长约25cm暴露的阔筋膜制成蒂在外侧20cm×15cm的矩形阔筋膜瓣,将游离缘从股直肌深面衬垫至股内侧肌外侧间断缝合数针固定。松解膝关节内外侧粘连,被动屈曲膝关节至120度。术后次日功能锻练,辅以理疗。术后随访8个月至2年,患肢活动范围100度以上,效果满意,无肌力减退、无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睑眶缘凹陷型睑袋的整复方法。方法:27例下睑眶缘凹陷型睑袋要求整复的患者,其中13例选择结膜径路,切除眶内膨出的脂肪并将之即时回植充填于凹陷的下眶缘;14例选择皮肤径路,打开近眶缘端的眶隔膜后,将膨出的脂肪去除,剩余脂肪以“脂肪瓣”的形式间断缝合于眶缘骨膜上或不打开眶隔膜,将眶隔大部分游离并翻转后间断缝合于眶缘骨膜上。结果:患者术后脸颊平整自然,外形改善明显,随访3~15个月,效果满意。结论:应用眶脂肪回植充填或眶脂肪瓣转移充填,既能消除下睑局部的“囊袋”状膨出,又能平复下睑眶缘的凹陷,不失为整复眶缘凹陷型下睑袋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用带蒂颞肌瓣治疗巨大慢性硬膜下积液的方法。方法18例均行小骨瓣开颅,将带蒂颞肌瓣填塞入慢性硬膜下积液腔内,蒂部缝合于硬脑膜和骨窗周边的骨膜上,置引流管后按层次关颅。结果脑受压消失14例,并发硬膜下少量血肿2例,癫痫发作1例,1例未随访。结论用带蒂颞肌瓣填塞治疗巨大慢性硬膜下积液,疗效肯定,疗程短,手术方法简单,复发率低,是治疗高龄及积液量大者的首选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带蒂鼻底粘骨膜瓣加自体颞肌筋膜修补鼻中隔较大穿孔的疗效。方法分离鼻中隔一侧穿孔周围的粘软骨膜及骨膜,切取自体颞肌筋膜,用颞肌筋膜覆盖鼻中隔穿孔一侧,再分离对侧鼻中隔穿孔周围的粘软骨膜及骨膜,制备带基蒂的鼻底粘骨膜瓣,将鼻底粘骨膜瓣向后上旋转与穿孔前、上缘缝合,覆盖鼻中隔穿孔对侧。结果15例鼻中隔穿孔患者均Ⅰ期愈合,双侧鼻腔通气良好,鼻部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3年,鼻中隔未见穿孔。结论采用自体带蒂鼻腔底粘骨膜瓣加自体颞肌筋膜修补鼻中隔穿孔,取材方便,无排斥反应,成活率高,可为修补鼻中隔较大穿孔提供足够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带蒂鼻底粘骨膜瓣加自体颞肌筋膜修补鼻中隔较大穿孔的疗效。方法分离鼻中隔一侧穿孔周围的粘软骨膜及骨膜,切取自体颞肌筋膜,用颞肌筋膜覆盖鼻中隔穿孔一侧,再分离对侧鼻中隔穿孔周围的粘软骨膜及骨膜,制备带基蒂的鼻底粘骨膜瓣,将鼻底粘骨膜瓣向后上旋转与穿孔前、上缘缝合,覆盖鼻中隔穿孔对侧。结果15例鼻中隔穿孔患者均Ⅰ期愈合,双侧鼻腔通气良好,鼻部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3年,鼻中隔未见穿孔。结论采用自体带蒂鼻腔底粘骨膜瓣加自体颞肌筋膜修补鼻中隔穿孔,取材方便,无排斥反应,成活率高,可为修补鼻中隔较大穿孔提供足够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