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红柱石矿床位于西坝岩体西南缘外接触带、铜岭沟-夹山沟花岗岩脉带与西坝岩体焊接部位,区内主要出露上泥盆统-下石炭统铁山组泥质岩,岩体和泥质岩为本区红柱石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热源和物源,成矿地质条件极其有利。目前已发现4条红柱石矿体,矿体延伸部位以及深部仍具有较好的找矿空间,通过进一步勘查,有望发现一处大型红柱石矿床。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姚家岭矿床普查、详查和勘探形成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对姚家岭矿床的成岩成矿演化模式重新进行了厘定,对矿床成因重新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姚家岭矿床矿体赋存地段属于倒转的倾伏向斜,矿床是与姚家岭岩体密切相关的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复合型矿床,矿床的浅部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铅锌银矿,深部主要为矽卡岩铜和铜锌矿。  相似文献   

3.
大宝山钼钨矿床西矿带位于大宝山矿田西部,区内已发现3条钼矿体(Ⅰ、Ⅱ、Ⅲ号矿体),局部圈出钨矿体以及钨钼共生矿体,这些矿体均赋存于燕山二期花岗闪长斑岩体与燕山一期次英安斑岩体接触带中,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斑岩型,次为矽卡岩型,其中斑岩型钼矿体分布范围广,矽卡岩型钼钨矿体多呈透镜状分布范围有限。该区矿产勘查应注重在大宝山斑岩体东侧向地下延伸部位、大宝山斑岩体东北部、船肚岩体边部延深地段和白面石地区,斑岩型钼矿是勘查重点,其次也要重视矽卡岩型钼钨矿。  相似文献   

4.
五龙沟铜矿位于五龙沟金矿田西延的五龙沟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上的外滩杂岩体东部,外滩杂岩体在本区为地下隐伏提供热源,属中高温区。矿体属矽卡岩型铜、锌、银矿体,矽卡岩与切层断裂、花岗岩细脉交叉部位为主要成矿地段,一条矽卡岩带在延长方向及延伸方向有多个小矿体存在。本区矽卡岩带很发育,又有现采矿体可对比,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5.
苏家湾铜金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Cu-Au-S-Fe成矿带滁县-庐江Cu-Au成矿亚带,其成因类型为矽卡岩-斑岩型铜金矿床。矿体总体呈囊状、透镜状,厚度、品位变化较大,受山里陈岩体两个不同岩性单元控制。其中,矽卡岩型铜金矿体主要赋存于闪长玢岩与震旦系碳酸盐地层内接触带,斑岩型金矿体主要产于花岗闪长斑岩体内部。本文全面系统总结了苏家湾铜金矿床矿区地质特征、矿化分布规律及围岩蚀变特征。并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分析,提出了矿床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6.
伏雄  张旭  王红莲  刘强  刘申芬 《黄金》2013,(8):26-31
老庄铜钼矿床为以钼为主的斑岩型矿床。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钼矿体皆为盲矿体,以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燕山期花岗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中。燕山期花岗斑岩为Cu、Mo矿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为成矿母岩。矿石类型有斑岩型和矽卡岩型2种。后者分布于岩体的外接触带近爆破角砾岩(碎裂大理岩)一侧的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之中。老庄矿区及其外围铜钼矿体众多,成群产出,厚度较大,品位较高。矿区深部及周边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通过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可望使该铜钼矿床的规模达到中一大型。  相似文献   

7.
阿日特克山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多金属矿床,已圈定铜矿体7条,多金属矿体(铜铅锌银)6条,钼矿体20条,金矿体2条。研究表明,该矿床为与隐伏花岗闪长岩关系密切的岩浆热液型矿床,受构造和围岩控制,在岩体内部、接触带等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体。铜和多金属矿体主要赋存于透辉矽卡岩中,为矽卡岩型矿体;钼矿体赋矿岩石为黑云变粒岩和花岗闪长岩,为岩浆期后构造热液型矿体;金矿体赋存于大理岩内部的层间构造破碎带中,为构造蚀变岩型矿体。  相似文献   

8.
窑火沟铜金矿床含矿层位主要分布在侵入岩体的外接触带,矿体大多数叠加在外矽卡岩带或矽卡岩化岩层之内。矽卡岩化与矿化关系密切。通过对窑火沟铜金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探讨了该矿床的控制因素,并提出探矿建议。  相似文献   

9.
阳山县白莲龙虎铁矿位于广东清远,属典型的矽卡岩矿床,产于连阳岩体与碳酸盐岩的内接触带,白莲断裂带从中穿过,其次一级构造发育并控制矿化富集和矿体走向;矽卡岩是矿体主要围岩,其控制了矿体的分布和规模;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团包状产出,受构造控制明显,局部出现分支复合[1];连阳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蚀变带沿香车-官坡-沿坑一带向东倾斜,区内矿点矿化点主要分布在内接触带,根据矿化情况及磁异常特征分析,官坡坑一带有一定找矿前景,但矿区深部找矿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10.
宝山铜多金属矿床是长江中下游九瑞矿集区界首—大桥背核部新发现的,首个达中型以上规模的铜多金属矿床。矿床产于宝山晚期花岗闪长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矿体产状、形态、规模明显受宝山晚期花岗闪长斑岩及断裂构造控制。奥陶系碳酸盐岩与志留系泥质粉砂岩为区内控矿、赋矿地层;北东向F1断裂与北西向F2断裂为导岩、导矿、容矿构造;宝山晚期花岗闪长斑岩体沿F1、F2断裂交汇处侵位于奥陶系碳酸盐岩与志留系泥质粉砂岩,在斑岩、矽卡岩和角岩化泥质粉砂岩中分别形成了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充填型矿体。三类矿体在成因上存在密切联系,成矿作用均主要受控于宝山晚期花岗闪长斑岩,只是成矿物质沉淀的空间位置存在区别,属构造—岩浆岩"三位一体"的成矿机制,即矿体赋存于斑岩、矽卡岩、角岩化泥质粉砂岩中所形成的"斑岩—矽卡岩—热液充填"复合型铜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