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工厂化培育鱼苗的放养密度相对较大,鱼病的传播速度极快,所以要认真做好镜检工作,做好鱼病的预防,鱼病一经发现要立即进行治疗。青海湖裸鲤鱼苗培育阶段主要出现的是斜管虫、小瓜虫、车轮虫、钟形虫等原生动物疾病。被感染病鱼多出现体色发白,鱼头膨大,游动缓慢,上浮或体色发黑,鱼体消瘦,侧游、窜游或旋游,部分鱼体表面黏液增多、污浊。主要感染部位为鱼鳃.  相似文献   

2.
常见鱼病与防治1.车轮虫病一般因拉网、运输、操作不慎,擦伤鱼体,细菌侵入而引起。症状:发病初期,病鱼尾柄处或背鳍基部出现黑点,并迅速向前后蔓延扩大,以致整个体色变黑、鳃  相似文献   

3.
大地回春,草木复苏,水温回升,各种致病因子如细菌、寄生虫等开始活动,使鱼类染病。同时这些致病因子处于发育的初期阶段,对药物较为敏感,疗效好。另外,早春时鱼种、成鱼经过越冬期,体质瘦弱,容易引起鱼病发生。因此,积极做好早春的鱼病防治工作,可减少鱼病的发生,提高成活率和产量。早春主要的鱼病有:在捕捞、清塘等操作过程中,造成鱼种、成鱼鱼体受伤,为细菌的入侵打开了通道,这类鱼病有水霉病、竖鳞病、细菌性烂鳃、赤皮病、打印病等。早春鱼种经过几个月的越冬、体质较差,大量寄生虫容易主动或被动形式侵袭鱼体,侵入鱼鳃引起发炎、鳃丝腐烂的有隐鞭虫病、口丝虫病、单孢子虫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和斜管虫病等;侵入鱼体表和体内寄生引起鱼体消瘦直至造成死亡的有锚头蚤病、鱼虱病等。为了提高养鱼经济效益,早春切莫忽视鱼病  相似文献   

4.
抓住早春防鱼病每年3—4月份,气温升高,鱼塘内各种能使鱼体致病的细菌、微生物、寄生虫开始大量繁殖,刚刚越过寒冬的鱼体质弱,抵抗力差,很容易得病。因此,必须做好防病治病工作。春季防鱼病主要是细菌性烂鳃病、水霉病、肠炎病、赤皮病、锚头病、小瓜虫病、中华病...  相似文献   

5.
抓住早春防鱼病每年3—4月份,气温升高,鱼塘内各种能使鱼体致病的细菌、微生物、寄生虫开始大量繁殖,刚刚越过寒冬的鱼体质弱,抵抗力差,很容易得病。因此.必须做好防病治病工作。春季防鱼病主要是细菌性烂鳃病、水霉病、肠炎病、赤皮病、锚头蚤病、小瓜虫病、中华...  相似文献   

6.
鱼病生态防治方法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焰 《内陆水产》2000,25(12):36-37
鱼病防治过程中,单纯依靠药物防治其副作用显现明显,对环境、鱼体、人体的危害已被人们所认识,探索鱼病的生态防治方法逐渐受到广大水产工作者的重视。鱼病发生主要通过鱼体自身、环境、病原体的传播和数量三方面因素的改变引起的。掌握和改变鱼病发生的生态条件,来防治疾病称为生态防病。这方面的论述较多,但是对于具体的生态防治方法进行总结的则较少报道。本文就通过增强鱼体自身免疫力、控制鱼体的生态环境、控制病原体的传播和数量,从鱼苗、鱼种培育到成鱼培育,对鱼病的生态防治方法进行简介和分析。 1增强鱼体自身免疫力 一个…  相似文献   

7.
在祖国各地     
两种世界难治的鱼病我国已能治疗小瓜虫病和锚头蚤病是两种顽强难治的鱼病,在国外鱼病防治文献上,都是束手无策的。很多欧、美、日本学者说:“要杀死锚头蚤成虫而不防及鱼体是不可能的”。我国科学院也经过六年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宝石斑常见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指环虫病Dactylogyrosis1.病原:指环虫Dactylogy SP.。2.寄生危害部位:鳃、皮肤。从2001年夏引进宝石斑原种饲养至今,仅在鱼病预防检疫时,于集约化养殖的水泥池中发现一例,并于鳃上检视到虫体,迄今再没有出现。3.症状:鱼体消瘦,体色变黑,鳃瓣处浮肿,局部糜烂,呈苍白色,严重时鳃丝局部坏死,溃烂。虫体寄生在体表时,表现为鳍膜破裂,鳃丝损伤,皮肤溃疡。镜检时每个视野有10个虫体,或将鳃瓣置于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持放大镜在亮光处细看,鳃丝间有白色的蠕动虫体,若每个鳃瓣有50个以上的虫体即可确诊。4.流行情况:指环虫病在我国淡水鱼类养殖…  相似文献   

9.
鱼病防治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环节,抓好鱼病防治,对于提高产量,增加效益极为重要.要搞好鱼病防治,第一个环节就是要杀灭鱼体上和水体中的寄生虫.  相似文献   

10.
在鱼病诊断中,往往有不少症状相似,但引起鱼类生病的原因不同,或病原体不同,或几病交叉感染侵害鱼体。在没有显微镜、解剖镜的情况下,如何正确判断相似症状的疑难鱼病.笔者总结10多年诊断经验和查阅有关资料综述如下,供水产同仁参考。 一、鱼在池边聚集周游或头撞岸边的症状。这可能是跑马病、白头白嘴病、车轮虫病或泛池、中毒。泛池往往还有鱼类狂游乱窜或横卧水面,嚎死的鱼,嘴下唇突出;而中毒则是突然出现大批死亡(包括野杂鱼在内),有的死鱼眼球充血或突出。跑马病仅在池周狂游,驱之难散,是因食料不足而引起的;细菌性的白头白嘴病应在池边仔细观察,病鱼头顶和嘴周围发白,时常浮于水面;如果仅嘴周围发白,而头部呈红色,鳃盖张开、鳃丝鲜红的则应是车轮虫病。  相似文献   

11.
春夏季节,水温适宜,水中各种病原容易滋生繁殖,是鱼病多发季节。尤其是草鱼发病死亡率高,损失大,如果忽视预防很容易诱发鱼病。广大养鱼户应树立无病先防、防重于治的原则,及时做好预防工作。现将四种主要鱼病的防治方法分别介绍如下:1.水霉病易流行于早春季节。主要症状:鱼体表面局部鳞片脱落,体表发霉或长毛。游动失常,食欲下降,逐步消瘦后死亡。一般鲢鱼发生比较普遍。发病原因:主要是冬春拉网捕捞运输及放养过程中造成鱼体受伤,使鳞片局部脱落,导致病原侵入鱼体发病。防治方法:①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要特别小心,注意保护鱼体不受伤…  相似文献   

12.
魏国 《科学养鱼》2005,(11):21-21
为了减少越冬鱼类的死亡,提高经济效益,应加强三个环节的管理。首先,要加强越冬前的管理,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越冬前鱼病检查及营养性疾病防治。在鱼类停食前30天左右,对计划越冬的鱼类进行检查,重点对鳃、肝、胰脏和肠道等内脏器官进行检查。根据鱼病检查结果,除进行常规的鱼病防治外.要采取措施,抓住鱼类停食前的摄食时机,强化培育,以增强鱼体肥满度,提高鱼体的抗寒能力。二是越冬池的选择与消毒:①越冬池池底应平坦,淤泥不超过20厘米,土质为保水力强的粘土或壤土:②越冬用水为井水或湖库水,原池越冬要换掉1/2老水;③对越冬池水在放鱼前进行消毒,灭菌杀虫。  相似文献   

13.
牙鲆属冷水性底栖鱼类 ,特别适合我国北方工厂化养殖。现将有关影响其工厂化养殖生长及成活的因素介绍如下。一、苗种1.鱼苗质量 :(1)体色 :身体黑化、白化、翻鳃、短嘴、尾鳍不展、受伤的个体不能要。应选择体色一致 ,花纹清晰、体色近似天然鱼体色的苗种。(2)体况 :体表光滑、周鳍透明 ;健壮活力强 ,受刺激或惊动瞬时游速快为佳。(3)体形 :正常的牙鲆鱼体呈长椭圆形 ,长宽适中 ,肉紧、结实。鱼体呈现不规则形状 ,太宽、太短以及畸形的都不能要。(4)苗种生产情况 :育苗过程中孵化率和成活率低的苗种以及最后一批苗种最好不要…  相似文献   

14.
北方多数养鱼地区,每年都有大量商品鱼和鱼种需要压塘越冬,越冬死鱼现象十分严重,给养殖业者造成了较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越冬管理,切实做好防病工作,以安全越冬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一、越冬前的鱼病检查及营养性疾病防治在鱼类停食前30天左右,对计划越冬的鱼类进行全面的鱼病检查,重点对肝胰脏、肠道等内脏器官进行检查。根据鱼病检查结果,除进行常规的鱼病防治外,要采取措施,抓住鱼类停食前的摄食时机,强化营养平衡,以增强鱼体免疫力和提高鱼体抗应激反应的能力。1.鱼类越冬前的强化培育,要求饲料营养全面且丰富,饲料能量蛋白比高…  相似文献   

15.
防治鱼病时,除必须综合准确诊断病症及选用最佳的药方进行对症治疗外,抓住防治时节及研究给药方法,是防治效果好坏的关键。笔者在多年生产实践中有以下体会,供同行参考: 1.治鱼病宜早不能迟。即鱼在开始发病时就必须迅速诊断治疗,否则拖延了时间,即使对症用药,效果也不理想。因鱼病到了晚期,已严重退食或绝食,这时如果内服药饵,效果定不佳。加之水里及泥中也由于病死鱼尸体的污染,都寄生了病菌<虫>,这样给根治鱼病带来了很大困难。 2.要外、内夹攻用药。鱼塘发病死鱼时,不但鱼体有病菌<虫>寄生,而且水域、淤泥也被病源污染。因此,如果单纯使用内服鱼药,只能将鱼体内的病源杀死,要根治病菌必须同时外用消毒杀菌<虫>剂。  相似文献   

16.
夏初,正是鱼类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时期,也是鱼病开始流行的时期,如何尽早发现鱼病,减少病害损失,提高经济效益,是众多养鱼工作者所关心的。下面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介绍如下,仅供大家参考。1鱼病的鉴别鱼类的发病有其共同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体色、体形和摄食活动几方面,只要坚持定期巡塘,细心观察,勤记录,多整理,必要时借助多种检测手段综合分析,就可以及时发现水产动物的疾病。1.1体色或体形健康的鱼类体色鲜艳有光泽,体表完整无损。如出现背部和头部发黑,则可能患上细菌性肠炎病;如体色消退,无光泽,可能是烂鳃病、感冒病;如皮肤灰白色或白色,披有棉絮状白毛,肌肉腐烂,则可能是水霉病;如皮肤充血,体表粘液增多,部分鳞片竖起或脱落,鳍条残缺不全,可能是竖鳞病、鳍腐烂病;如在肛门附近出现红色印章,可能是患了打印病;如体表分布白点,可能是粘孢子虫病或小瓜虫病;如体表象裹了一层面粉,可能是打粉病;肌肉出血发红或红鳍红鳃盖,则可能是出血病;鱼体象披着蓑衣,则可能是锚头鳋病;如夏花阶段在水中看见鱼额头和口周围变成白色,可能是白头白嘴病;如鱼体上有气泡,则有可能是患了气泡病。1.2摄食健康的鱼一般食欲旺盛,投喂饵料后很快来食场吃食,而且每天食量正常...  相似文献   

17.
鳜鱼苗种阶段易发病,死亡率高。做好鳜鱼苗种阶段鱼病的防治在鳜鱼的人工养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鳜鱼苗种阶段常见的鱼病及其防治过程总结如下。一、斜管虫病 1.发病情况及症状尽管在养殖鳜鱼前按常规方法消毒了水体,可经过饥饿及长途运输,在水温15—18℃时此病仍极易发生。由于斜管虫在鱼体皮肤及鳃部的刺激与破坏,引起病鱼分泌大量粘液,使皮肤及鳃的表面呈苍白色或皮肤表面形成一层浅灰的薄膜。严重时病鱼漂浮水面,呼吸困难,鳃盖泛  相似文献   

18.
一、勤观实,早治疗 一般鱼被病原体感染或侵袭后,都有一段过程,有一些征兆,如病鱼活动迟钝,常缓慢游于水的表面,不聚群,若有惊动,略下沉后,即浮出水面。也有一些鱼刚发病时,狂游急窜,或体色灰暗,鳞片脱落等。再如,白鲫出血病发生后,早期鱼塘中的野小杂鱼死亡等。当发现鱼池中出现鱼病征兆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可避免病情扩展。 二、正确诊断,对症下药 首先根据气候特征,水源情况,鱼种来源,混养比例和密度饲养管理,历年鱼病流行规律,鱼群食欲、行动、体色等的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然后将濒于死亡的病鱼或…  相似文献   

19.
大黄鱼养殖中几种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本尼登虫病病因:本尼登虫寄生而发病。症状:本尼登虫常寄生在大黄鱼、黄鳍鲷、真鲷、黑鲷、石斑鱼等海水鱼的体表各处,尤其是背部的前半段较多。本尼登虫在鱼体上寄生时,鱼在水中焦躁不安,不断狂游,在网或池壁上摩擦,虫体后固着盘的大小钩将表皮撕破,体表受伤发炎,分泌大量粘液,严重时贫血、消瘦、体表局部或大面积溃疡或出现烂颌、烂尾等并发症。治疗:1.用淡水浸浴,在水温10~20℃时浸洗15~20分钟,水温20~25℃时浸洗10~15分钟,水温25℃以上浸洗5~10分钟。此方法劳动强度大,操作时鱼…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鱼病时有发生,尤其是由于饲料营养失衡、强化投喂、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及滥用药物等,造成鱼类肝、胆、肾等器官受到损伤,产生综合症并继发传染性疾病的情况频繁发生。笔者根据实践经验,现将网箱养殖大黄鱼肝胆症的成因与防治方法介绍给广大同行,以供参考。一、症状病情较轻的鱼体,其体色、体形等无明显改变,仅表现为游动无力或有时烦躁不安,甚至痉挛窜游。随着病情的发展,患病鱼体的体表颜色变淡,胸鳍、腹鳍、背鳍的鳍棘发红或充血;肝脏一般有不同程度的肿大,严重者比正常的大一倍以上(也有体积缩小的),肝脏颜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