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疾病阶段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水平的差异。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 方法,于 2017 年 8 月至 2019 年 12 月入组处于不同阶段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90 例,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组、 急性期组和缓解期组各 30 例。使用 Rosenberg 自尊量表评估患者自尊水平,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和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比较不同疾病阶段的精神 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的差异,以及影响自尊水平的因素。结果 前驱期组、急性期组和缓解期组患者 的自尊量表总分分别为(22.7±1.8)、(23.8±2.0)、(23.3±1.3)分,3 组间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1, P=0.049),急性期组与缓解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高于前驱期组。3 组间自尊量表正性因子得分 (F=10.38,P< 0.001)和负性因子得分(F=6.95,P=0.00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精 神分裂症前驱期组患者与急性期组患者的自尊量表总分的组间差异平均为 1.1 分(95%CI:-2.0~0.1), 正性因子分的组间差异平均为 1.9 分(95%CI:-3.0~0.7)。不同阶段精神分裂症患者 CDSS 和 PANSS 量 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6~95.43,均P< 0.05)。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3 组的正性因子得分(B=1.07,P=0.001)及负性因子得分(B=0.76,P=0.002)有显著差异,在分别控制年龄、 性别、病程、婚姻,职业、与父母关系及童年生活评价等协变量后,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正性因子得分和 负性因子得分与患者处于不同疾病阶段有统计学关联(均P< 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前驱期患者的 总体自尊水平低于急性期和缓解期患者,负性自尊水平高于急性期和缓解期患者,正性自尊水平低于 急性期和缓解期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精神病患者日间康复照料机构中的89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接受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同时,给予干预组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健康教育、家庭治疗及技能程式训练)1年。分别在入组时、干预3、6、9及12个月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结果:PANSS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病理分具有组间效应(F=2175.79;P0.001;F=4.74,P0.05);两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病理分具有时间效应(F=29.32、23.07、15.21,P均0.001)及交互作用(F=3.27,P0.05;F=6.06,P0.001;F=3.55,P0.01)。两组MRSS总分、活动能力缺乏、社交能力、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评分具有时间效应(F=14.53、12.74、8.58、6.26;P均0.001)及交互作用(F=6.34,P0.001;F=2.47,P0.05;F=8.58,P0.001;F=2.88,P0.05)。两组SDSS评分具有时间效应和具有交互作用(F=10.69,F=5.19;P均0.001)。两组康复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状况及提高社交技能方面优于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化门诊干预(IOP)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药物及IOP干预;对照组只给予药物治疗。在干预前、干预后3、6个月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表现量表(PSP)对两组进行评估。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PANSS、PSP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症状评分的时间主效应(F=9.06,F=7.62,F=12.11;P均0.01),PANSS总分的组间主效应(F=4.22,P0.05)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PSP评分时间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显著(F=10.90,F=5.90;P均0.01)。干预前PANSS分值越低,康复效果越好(t=12.86,P0.01)。结论:IOP干预能够改善稳定期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日间康复站康复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20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康复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参加日间康复站的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 PSP)在康复前和康复后3、6个月,对两组疗效和社会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比较。结果:康复6个月,康复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低于对照组(P均<0.01);PSP总分高于对照组(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和PSP总分在时间效应上有统计学意义(F=18.965,F=4.265,F=30.189,F=21.988,F=18.620;P<0.05或P<0.01);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和PSP总分在交互效应上有统计学意义( F=16.398,F=17.237,F=3.734, F=19.937;P<0.05或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日间康复站的系统综合康复训练可明显减轻精神症状;改善社会功能,增强回归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我管理综合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及幸福感与自尊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2—2013‐04我科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行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自我管理综合技能训练。采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及自尊量表(SES)于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社会能力、个人卫生、社会兴趣等积极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抑郁、退缩、激惹等消极方面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精神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PRS干预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WB、SES干预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管理综合技能训练可明显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幸福感和自尊,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社区精神康复会所模式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应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 年2—12 月于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出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 者160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字母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 式进行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会所模式进行康复训练。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 表(PANSS)、MATRICS 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中文版、精神分裂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对患者疾 病严重程度、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PANSS 总分、阳性因子分、阴性因 子分及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1 年后各项得分显著低于治疗前 (P< 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CCB 各项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 0.05),治疗1 年后患者处理速度、注意警觉、工作记忆、言语学习和记忆、视觉学习和记忆、推理 与问题解决能力、社会认知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 组患者治疗前心理社会、动机精力及症状不良反应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 年后 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社区精神康复会所模式对首 发精神分裂患者有较好的康复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92例,根据完全随机化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社区康复训练。6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PANSS、ITAQ与SD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PANSS阳性量表、阴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及总分、ITAQ与SDSS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与同组干预前比较,以上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以上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增强患者自知力和社会功能,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居家康复、社区综合康复和日间机构康复3种不同社区康复模式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社区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200例,随机分成综合组、居家组各100例,在社区日间康复中心随机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构成机构组。居家组接受常规随访服务和康复指导,综合组接受团队综合干预服务,机构组在社区日间康复中心接受课程培训和康复活动。在干预前及干预的第3、6、9及12个月,分别运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社会功能筛选量表(SDSS)对康复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综合组与居家组、机构组与居家组的PANSS评分和SD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组与机构组的PANSS评分和SDSS评分均仅在第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相比于居家康复,社区综合康复和日间机构康复对进一步改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提升社会功能有更好的效果,对推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76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社区综合干预组(研究组)和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各38例,分别采用社区综合干预法和常规康复法治疗6个月。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分别评定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生存质量。结果社区综合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2.1%和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WHOQOL-BREF 4个领域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利用家庭、社区、社会等支持资源的社区综合干预模式可能有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症状,增强康复效果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蒋丹  邓红  王雪 《四川精神卫生》2017,30(3):263-266
目的比较长期住院与社区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6月在成都某医院进行社区康复及长期住院治疗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研究标准的共220例。其中社区组120例,住院组100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以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首发年龄、病程及干预前PANSS、PSP、SQLS及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住院组PANSS总评分及阴性症状量表评分高于社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社区组PSP评分高于住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QLS及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社区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及社会功能恢复效果优于住院治疗,但两种疗法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的效果可能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