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宜治未病靈樞逆顺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聚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门而鑄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曰:‘经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作者按:所谓治未病者,有於治疗中防加杂症之发生,如难经所谓知肝传脾当先實脾之类,有防  相似文献   

2.
肝脾同病 孰先孰后——王旭高论治肝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高氏以擅长治肝病而著称于医林。他对肝脾同病的证治,集历代大家之长,无论理论和实践上均有发挥。一、肝脾观承前启后肝脾同病最常见于肝邪传脾。一般认为:传,乘之名也;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的制约程度,是脏腑间关系失去正常平衡和协调的一种表现。《玉机真脏论》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又曰:“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认为脏腑之间  相似文献   

3.
陈超 《环球中医药》2010,3(5):374-376
黄疸不但为中医病证名,亦为西医常见症状鉴别诊断学中重要内容之一,相同的名称及其临床特征虽为中西医结合的切人点,但亦导致了初学者之迷茫,多将在主要在于脾胃之病位误认为在肝脏,对肝脾同病者不知先后次序而谓“肝病传脾”者。重温《临证指南医案》,学习吴门医派创始人叶天士从脾从胃论治黄疸之理论及其经验,有助于对黄疸病因、病位、病机的再认识。其明确提出的黄疸“以湿(热)得之”,病位主要在于脾胃(而非在于肝藏),治疗阳黄在胃、阴黄在脾,有较高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现不揣简陋,浅析于下。  相似文献   

4.
徐成贺 《国医论坛》2006,21(6):50-50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在开卷论述治未病的思想举肝病为例说:"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唯治肝也."其中对"四季脾王"一语该当何理解有不同认识.一般认为"王"与"旺"通 ,而笔者认为此语的关键是对"四季"的认识,现就"王"与"四季"一并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肝虚传脾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虚传脾,乍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理论上客观存在,实践上经得起检验."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肝病实脾的这个著名论断虽被世代传承,并被不断发掘(或创新),但过去我们曾囿于尤在泾"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则不受,脏邪惟实则能传,而虚则不传"之论,强调肝虚一般不传脾.纵观<金匮要略>全书,肝虚亦可传脾.现特论述之:  相似文献   

6.
仲景在《金匮》首篇首条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说明了预防为主的原则。《金匮要略》第十六条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本条提示了要注意患者所厌恶的饮食、起居,配合五脏喜恶来进行护理。因五脏的生理特性不同,所以五脏病的性质也不同,肝体阴而用阳,肝病阴虚欲酸收,肝  相似文献   

7.
脾胃学说与儿科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脾胃学说的渊源 古代医家把脾胃归属五行中的土,认为土为万物之母,是生发万物的根本.<内经>比较广泛地论述了脾胃的生理、病理、证治、预防等,如:"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等,所论很多.  相似文献   

8.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至近代发展为一门理、法、方、药俱备的完整理论. 中医脾肾相关理论渊源甚古,早在《内经》、《难经》中根据五行生克承侮的相互关系,以五脏配五行对脾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在生理上,脾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病理上,肾病及脾、脾病及肾、脾肾同病.《素问·玉机真脏论》在论述疝瘕病名时曾提出:"弗治,脾传之肾."在《难经·五十三难》中也有五脏病之间相互传变的记载:"假令心痛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虽然这些论述还比较抽象,对具体的变化、用药没有论述,但奠定了脾肾相关学说的基本框架,可以说是脾肾相关学说的萌芽.  相似文献   

9.
对于<金匮>开篇首条论的"治未病",后世注家多认为是指第1段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治未病之脾,预先截断疾病传变途径,以防肝病蔓延及脾.而对第2段所论则认为是另论肝虚治法,与治未病无涉.然细研经文,笔者认为,<金匮>本条所论的"治未病"并不仅限于第1段,亦包括第2段所论内容.  相似文献   

10.
“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尤其重视治未病,他在《金匾要略》开始就明确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对于本条之"肝病传脾",多数医家以五行相克相乘学说解释,以致对"肝病实脾"的涵义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