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脊柱病临床诊查的重点在于如何确定"筋骨失衡"的状态。"筋骨评估"不仅用于脊柱病的早期诊断,更是指导临床治疗中推拿手法和治疗部位选择的核心要素。触诊是中医推拿的重要环节,在脊柱病"筋骨评估"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在系统回顾、整理中医推拿各流派特色筋骨评估方法的基础上,用触诊作为桥梁,总结、归纳各流派筋骨评估方法的共性,建立起一套客观的、可复制的脊柱病"筋骨评估"模式,可更好地指导临床。本文从骨性标志的触诊评估、软组织的触诊评估和疼痛的触诊评估3个方面对触诊在脊柱病"筋骨评估"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筋骨并重"是骨伤科治疗各类损伤病患的重要原则之一,是由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骨伤学创始人尚天裕教授总结提出并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理念。而"筋骨"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有详细记载,对中医骨伤科从"筋筋""筋骨""以筋养骨""骨正筋柔"等方面丰富"筋骨"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中医正骨推拿手法在治疗骨伤科各类疾病方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中医正骨推拿手法在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起着巨大作用,通过对中医拔伸按压手法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临床疗效研究分析,探讨在拔伸按压手法作用下,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及周围软组织之间的"筋骨失衡"状态的力学平衡恢复发生机制。同时明确在应用拔伸按压手法中所体现的"筋骨并重""筋骨平衡"的理论与生物力学作用机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骨伤科各类疾病"筋骨并重"理论体系,对中医正骨推拿手法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医推拿"筋骨理论"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对现今推拿学临床及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筋骨评估是在此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应用,既是推拿医师病情判断、手法选择、疗效评定的基础,又是推拿治疗的特性及临床疾病复杂多变的应有之义.传统筋骨评估方法赖于医师四诊,古今应用经验积累丰富;现代诊疗设备的普及,拓宽了传统方法的广度及深度.总结...  相似文献   

4.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筋骨平衡”理论是中医骨伤科诊治筋骨疾病的重要理论,在脊柱筋伤病的防治方面应用广泛。本文基于“筋骨平衡”理论对林氏正骨手法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特点进行了探讨,为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颈椎力学平衡由动、静力两套体系决定,椎体、附件、椎间盘相互连接,维持静力平衡,构成内源性稳定系统;颈椎的颈部肌肉维持颈椎的动力平衡,构成外源性稳定系统,中医推拿是通过干预影响颈椎内、外源稳定因素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传统中医对于颈椎病的病机高度概括为“筋骨平衡,以筋为先”,从“筋骨理论”阐释了内外源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指导了中医推拿的临床操作。文章主要旨在探讨推拿治疗颈椎病的“筋骨理论”内涵,用于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6.
筋骨理论是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指导理论,其广泛应用于指导临床上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生与筋骨体系的失衡密切相关.针刀医学是一门在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医学新学科,其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同时又吸收了部分现代医学理论,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治疗.循证医学研究表明颈椎病是针刀疗法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施杞教授提出筋骨病"脏腑气血失和,筋骨失衡"的发病病机,临证中"法宗调衡",通过调衡筋骨达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目的,形成了"气血为纲,脏腑兼顾,筋骨并重"的临床指导原则,建立了"筋骨病理论与治法研究体系",创立了退变性筋骨病系列防治方法,形成了系列调衡筋骨的手法和功法,并在颈椎病、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等疾病的康复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医筋骨理论是脊柱推拿的理论基石,"骨错缝筋出槽"是脊柱病病理改变的核心要素,是脊柱临床推拿实施的重要靶点。基于手法治疗颈椎病具有疗效确切且容易推广等特色和优势,结合"石氏伤科"百年传承创新的临床实践经验,进一步阐述"石氏伤科"关于颈椎"骨错缝筋出槽"手法矫正技术要领及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9.
脊柱推拿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并受到现代科学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理论特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其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其中的整体观念及其临床应用阐述如下。1筋骨整体观骨关节及软组织(以肌肉、筋膜、韧带为主体)病变是骨伤科的常见病,运用中医推拿治疗骨伤科疾病时,应以筋骨整体观为指导思想,重视调整脊柱的动力性、  相似文献   

10.
房晓阳  王楠  谢林 《陕西中医》2022,(12):1771-1773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脊柱退行性疾病,属于筋骨疾病范畴,其治疗方式多样。中西医联合微创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体系是采用经皮内窥镜技术,秉承中医“筋骨并重”“筋出槽,骨错缝”“动静结合”等理念,以筋骨关系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为主导,将筋骨理论应用于经皮内窥镜微创术前诊断、术中操作及术后康复,为临床治疗提供方法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筋骨并重”是治疗骨伤疾病的四大原则之一,历代医家对筋骨关系的认识一直很重视,中医的“筋骨并重”理念在现代脊柱微创外科技术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两者均同时体现出整体观和微创观。脊柱微创技术发展迅速,治疗的疾病几乎扩展到所有脊柱疾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今后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应继承中医骨伤传统优势,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使脊柱微创技术更好地服务大众。  相似文献   

12.
非特异性下腰痛(NSLBP)是临床上常见且发病机制复杂的脊柱源性疾病,以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临床基于"筋骨失衡"为发病机制对该病进行相关性探讨.房敏教授基于"筋骨平衡"理念,贯彻"先治筋,后调骨"的原则,运用脊柱微调手法治疗NSLBP,改善腰椎筋骨平衡,解痉止痛,达到治疗目的 .脊柱微调手法为临床治疗NS...  相似文献   

13.
"筋骨并重"理论是中医骨伤的重要指导思想,又是微创治疗的具体体现,常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医和西医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无论是中药内服、中医外治还是西医的手术、康复疗法,都注重恢复筋骨平衡的关系。本文以"筋骨并重"理论为基础,介绍了中西医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治疗上对该理论的运用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中医推拿在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基于“筋出槽,骨错缝”的发病机理,阐述“筋骨平衡”对维持颈椎“筋柔骨正”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通过探讨颈椎筋骨系统的“骨张筋,筋束骨”作用受限和颈椎经筋软组织及骨骼生物力学异常改变的情况,综合分析推拿治疗颈椎病在“理筋”“微调骨”的调衡作用下恢复颈椎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重塑筋骨平衡,以期为颈椎病的临床治疗和方案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从颈腰痛的病因病机“、筋骨肉”并重与脊柱力学平衡的关系“、筋骨肉”并重的临床应用论述笔者对“筋骨肉”并重在推拿治疗颈腰痛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王国军 《江苏中医药》2019,51(11):41-44
中医骨伤"筋骨并重"理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成熟。筋骨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保持动态平衡。通过系统查阅近年来中医骨伤"筋骨并重"理念的相关文献,发现此理念在创伤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及骨代谢疾病临床中多有应用。临证时要辨明筋伤与骨病两者生理病理的联系,在诊断、治疗及康复各个阶段都要注重"筋骨并重",将此理念融会贯通到现代骨科技术中,更好地发挥"筋骨并重"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7.
针对就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学病因病机、推拿治疗的中医学原理及其对推拿临床的指导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采用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必须在中医治疗学原则下,运用中医思维方式,在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强调中医脏腑理论及经络腧穴理论在推拿临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整体观念指导脊柱推拿的临床实践,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现代科学,如解剖学、影像学、生物力学和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知识,研究脊柱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病理特点。结果:脊柱及其周围的肌肉和韧带、整个脊柱、脊椎与椎间孔的神经血管和椎管内的脊髓、脊柱与骨盆及下肢是有机的整体。结论:中医的整体观念如筋骨整体观、脊柱整体观、脊柱-神经-血管-脊髓整体观、脊柱-骨盆-下肢整体观仍然指导着脊柱推拿的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9.
“三步三位手法”是我国已故骨伤科专家宋贵杰教授所创治疗脊柱及相关疾病的具有西部陇原特色正骨理筋手法,是根据人体脊柱生理和病理变化特点结合脊柱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以“顺生理、逆病理”为理论基础,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综合临床疗效分析,不断传承创新发展基础上系统总结的一套完整的正骨理筋手法。对此手法在治疗脊柱慢性筋骨疾患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清楚,由此从“筋骨并重”探讨三步三位手法治疗脊柱慢性筋骨疾患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尤为重要,这将明确三步三位手法治疗脊柱慢性筋骨疾患所体现的“筋骨并重”“筋骨平衡”理论与生物力学作用机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骨伤科各类疾病“筋骨并重”理论体系,对中医理筋正骨手法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继红教授以筋骨同治思想指导临床筋伤痛治疗,创立筋骨一体治疗法;中医时间医学理论用于推拿临床,治疗时间节律紊乱所致的疾病:根据病理改变选择施术方法提高推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