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因阴道不适症状而就诊的女性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以期对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全面诊断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不能明确病原菌种类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提供新的诊断、治疗思路。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因自觉阴道不适症状而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的女性患者358例为研究对象,取其分泌物并进行阴道微生态状况评价。结果 358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33例(占9.22%),微生态失调325例(占90.78%);微生态失调患者中,可明确致病菌患者112例(占34.46%),未能明确致病菌但已微生态失调患者213例(65.54%),其中明确致病菌患者中以BV最为常见。结论对门诊就诊的女性阴道不适患者应同时进行病原体检测和微生态评价,在治疗中应关注未能明确阴道病原体但存在微生态失调患者情况,这对于彻底治愈生殖道感染疾病、降低疾病复发率及有积极重要的作用。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能够全面评价阴道微生态现状,指导临床医生诊治及评估预后,具有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在阴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96例女性患者进行超高倍显微镜形态学检查细菌性阴道病(BV),联合测定试剂干化学检查.结果 阴道微生态正常1%,微生态失调99%,微生态失调检出率高. 结论 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是阴道疾病敏感、准确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韦玉萍  谭小平  李伟芳 《吉林医学》2013,34(24):4876-4877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环境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对120例妊娠晚期的孕妇行常规的产前检查,分析阴道微生态状况,联合唾液酸苷酶活性(SNA)、过氧化氢浓度(H2O2)及白细胞酯酶(LE)三项指标进行阴道微生态学评价。再跟踪随访其足月正常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宫内感染、胎膜早破四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结果:120例孕妇检测出正常微生态者35例(29.17%),SNA(-)微生态失调42例(35.0%),单纯性微生态失衡26例(21.67%),BV 17例(14.17%)。SNA(-)微生态失调组、单纯性微生态失衡组及BV组的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微生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恶化,其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茂名地区不同年龄段女性阴道微生态构成及微生态失调的病原菌分布,为阴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妇科门诊就诊和体检者共4995例,按年龄分为4组(组距15岁),分析各年龄段阴道微生态状况与病原的分布情况。结果 4995例患者中微生态正常者773例(15.47%),菌群抑制594例(11.89%),优势菌群异常1309例(26.21%),菌群正常功能下降者963例(19.27%);单纯性阴道感染者1554例(31.11%);混合性阴道炎(MCVI)302例(6.05%)。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年龄集中于19~34岁组(46.57%),35~49岁组(38.62%)两组。阴道p H、乳酸杆菌密集与年龄相关,与未绝经者相比,绝经者阴道平均p H值升高,阴道乳杆菌检出率下降,逐渐消失。结论女性道微生态变化受绝经和细菌感染的影响。阴道微牛态评价能够指导临床医师全面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状况与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综合征的关系,为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综合征诊疗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就诊,经临床确诊为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综合征的370例患者(研究组)及同期在妇科门诊体检中心健康查体的407例女性(对照组)的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研究组阴道微生态失调的百分率为64.3%,对照组为4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03,P0.05)。研究组阴道菌群多样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P0.05)。阴道清洁度检查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异常清洁度百分率33.5%,对照组的异常清洁度百分率2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5,P0.05)。结论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综合征患者阴道微生态发生改变,微生态失调比例升高;阴道微生态检测可以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证据,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高倍显微成像系统在阴道微生态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阴道分泌物直接测pH值、涂片显微镜检判定清洁度,再用革兰氏染色后超高倍显微镜检线索细胞和菌群分布.结果 15000例阴道分泌物标本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1752例,占11.68%,13248例(88.32%)微生态失调.其中,能明确诊断的有9428例(62.85%),包括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病及混合感染等.有464例(3.09%)不能明确诊断,但存在菌群分布异常;3356例(22.37%)菌群分布无明显异常但阴道pH值、清洁度异常.结论 超高倍显微成像系统在阴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准确和结果易于判断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赵旌  周晓沪  刘芳 《新疆医学》2013,(12):31-32
目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评价与分析.方法采用阴道pH、阴道涂片Gram染色镜检(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菌、真菌孢子、滴虫和炎性反应等)、阴道微生物功能测定,评估750例体检者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 微生态正常415例(55.3%),微生态失调者335例(44.7%).在335例微生态失调患者中,需氧菌阴道炎(AV)78例(23.3%),细菌性阴道病(BV) 132例(39.4%),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15例(4.48%),滴虫性阴道炎(TV)2例(0.6%),混合感染108例(32.2%).结论 阴道微生态评价有助于筛查无症状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对指导临床评价感染及预防阴道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探讨对其进行阴道菌群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阴道微生态评价,按照年龄分两组进行pH值,病原体,菌群多样性、密集度等的比较。结果 73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13例,占17.8%。>55岁组阴道微生态正常者3例,占4.1%;≤55岁组阴道微生态正常者10例,占13.7%;两组在pH值,菌群多样性、密集度,微生态评价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阴道微生态严重失调,表现为pH值升高、菌群抑制、优势菌改变。同时,年龄仍然是影响阴道微生态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该类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可指导临床调节其放、化疗后阴道微生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前女性阴道分泌物的微生态状况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自愿要求人工流产的858名女性,术前取阴道分泌物,通过革兰氏染色法、阴道p H值试纸法以及阴道微生物功能检测,进行阴道微生态评价,检查结果按年龄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858例女性中阴道微生态失衡有301例(35.08%),其中单一感染171例(56.81%),以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感染为主,混合感染130例(43.19%),以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合并需氧菌性阴道炎感染为主,高发人群年龄组别均为20~29岁。结论早孕期人流术前阴道微生态失衡发病率较高,尤其20~29岁人群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以及混合感染的发病率最高,应重视人工流产术前阴道微生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及宫颈局部细胞免疫的相关性。方法:HPV感染的251患者,根据是否感染HR-HPV分为HR-HPV组(n=114例)、非HR-HPV组(n=137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100)。比较各组阴道微生态菌群分布及宫颈局部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HR-HPV阳性患者以单一型感染为主,其中HPV 16占38.60%,HPV 18占28.07%,HPV 33占18.42%。HR-HPV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高于非HR-HPV组、对照组,非HR-HPV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R-HPV组、非HR-HPV组阴道乳酸杆菌异常率及各菌群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HR-HPV组乳酸杆菌异常率、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阳性率高于非HR-HPV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HR-HPV组、非HR-HPV组CD_3~+、CD_4~+、CD_8~+、CD_4~+/CD_8~+均明显降低,而HR-HPV组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明显低于非HR-HPV组(P<0.05)。结论:HR-HPV感染以HR-HPV16、18、33型为主,可加重患者阴道微生态紊乱程度,降低宫颈局部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进而为调节阴道微生态失衡、避免或
减少病人感染HPV 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7-01~ 2017-12 期间我院门诊HPV 检测阳性的病人70 例作
为观察组,同期HPV 检测阴性的病人70 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人均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
性。结果: 观察组的微生态失调发生率为70.00%( 49 /70) ,对照组为18.57%( 13 /7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阴道清洁度3~ 4 度者感染HPV 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清洁度1~ 2 度者。两组线索细胞检出率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乳酸杆菌、念珠菌、滴虫感染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尤其乳酸杆菌与微生态失调以及HPV 感染关系密切( P<0.05) 。结论: HPV 感染病人存在明显的阴道微生态失
调状况,主要表现为乳酸杆菌检出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背景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并不一定会导致癌前病变或宫颈癌,阴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可能是造成HPV持续感染继而发生宫颈病变的伴随因素。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改变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3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妇产科门诊,同时行阴道分泌物微生态检测及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的324例患者(年龄21~72岁)为研究对象,分析阴道微生态异常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324例患者中HR-HPV阳性71例,阳性率21.91%(71/324);阴道微生态正常的178例中HR-HPV阳性43例,阳性率24.16%(43/178);阴道微生态异常的146例中HR-HPV阳性28例,阳性率19.18%(28/146)。阴道微生态异常结果中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及BV中间型37例,HR-HPV阳性率40.54%(15/37);菌群抑制32例,HR-HPV阳性率18.75%(6/32);阴道菌群正常存在炎症反应77...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阴道微生态改变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至12月在我院宫颈疾病科就诊的HR-HPV阳性和阴性妇女各200例,均检测阴道微生态指标,统计分析其变化与HR-HPV的相关性。结果:HR-HPV阳性组中细菌性阴道病(BV)55例(27.5%),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23例(11.5%),PH>4.5的患者123例(61.5%),滴虫性阴道炎(TV)3例(1.5%),阴道清洁度≥III 98例(49.0%),与HR-HPV阴性组的各项阴道微生态指标比较,BV和PH值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V、VVC、阴道清洁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阴道微生态改变和HR-HPV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族链球菌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失调对胎膜早破和妊娠结局的影响观察。方法:选择50例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纳入研究,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间段收治的50例足月未胎膜早破孕妇纳入研究,设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B族链球菌感染情况与阴道微生态情况。结果:发生率、B族链球菌感染发生率以及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族链球菌感染阳性者的绒毛膜羊膜炎感染发生率、产褥感染发生率、胎儿窘迫发生率以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阴道微生态失调者的绒毛膜羊膜炎感染发生率、产褥感染发生率、胎儿窘迫发生率以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族链球菌感染对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容易增加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产褥感染发生率、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肺炎发生率,而阴道微生态失调对妊娠结局影响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近年来女性阴道感染状况.方法 收集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来海南省中医院接受检查的240例妇产科门诊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按照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其进行常规检查、清洁度检查以及病原体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析统计患者的感染状况.结果 240例妇产科门诊患者共检出真菌71例,阴道滴虫37例;中年女性的阴道感染率为53.7%(66/123),明显高于青年女性的39.7%(31/123),中青年女性的阴道感染率为48.3%(97/201),明显高于老年女性的28.2%(11/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中以7~9月份发生率最高,达61.7%(58/94),分别与1~3月的25.0%(8/32)和10~12月份的33.9%(19/5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泌物检查中Ⅲ~Ⅳ度清洁度者195例,占81.2%.结论 阴道病原体感染情况在女性中比较普遍,与年龄、季节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产后无阴道症状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6月于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女性体检的大连地区产后6-8周妇初产妇女217例,足月未临产剖宫产组99例,足月经阴道分娩118例。进行阴道微生态形态学及功能学全面评估。结果分泌物清洁度正常占89.9%,细菌密集度减少占62.7%,阴道菌群多样性减少占100%,阴道内乳酸杆菌缺失比例88%,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率2.2%。PH值大于4.6占84.8%,过氧化氢浓度异常率97.2%,白细胞酯酶阳性率81.6%,唾液酸苷酶阴性率98.6%。宫产组G+大杆菌比例显著小于经阴道分娩组[(5.00±18.11)%VS(9.28±26.00)%,P=0.006]。剖宫产组Nugent评分显著大于经阴道分娩组[(3.79±0.88)VS(3.68±1.29),P=0.014],经阴道分娩组H2O2功能正常比例(%)显著大于剖宫产组[2.8VS 0,P=0.02],两组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大连地区产后6-8周无症状妇女阴道微生态严重失衡,经阴道分娩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优于经剖宫产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育龄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阴道微生态的特征,以利于临床精细化治疗,并为助孕创建良好的生殖环境。方法选取绍兴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生殖科收治的317例育龄期PCOS患者(研究组)和200例育龄期非内分泌疾病患者(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阴道分泌物的pH值、菌群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症情况、假丝酵母菌及乳杆菌等情况并作比较,结合细菌培养结果,分析阴道微生态失调情况。将PCOS患者根据病情进一步分为普通PCOS组144例、高雄激素血症(HA)组70例和胰岛素抵抗(IR)组103例,结合细菌培养结果,对比菌群检出情况,分别进行阴道微生态分析;并通过对比各亚组Nugent评分的差异,分析其阴道微生态失调程度;同时测定并比较IR组95例与普通PCOS组94例患者的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分析IR组细菌性阴道病(BV)发病率高的原因。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多样性、pH值、优势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研究组白细胞>10个/HP占比、阴道微生态失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各PCOS亚组中,普通PCOS组与对照组菌群检出情况和阴道微生态失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HA组和IR组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明显高于普通PC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组非特异性炎症率、IR组BV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普通PCOS组,HA组和IR组的混合感染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普通PCO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R组Nugent评分低分段(0~3分)患者占比最少(61.17%),与普通PCOS组(74.3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ugent评分高分段(≥7分)者占比最多(27.18%),与普通PCOS组(16.6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2水平显著低于普通PCOS组(P<0.05),而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组患者阴道分泌物炎症明显,白细胞出现聚集,基底旁上皮细胞可见;IR组患者阴道分泌物乳杆菌缺如,厌氧菌增多,Nugent评分高者较多见。HA合并IR患者可同时具备上述两者特征。结论育龄期PCOS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高于非内分泌疾病患者,且严重程度随激素紊乱程度加重而不断加剧,易发展成难治性阴道炎。熟悉PCOS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特征,能为PCOS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帮助,同时也利于助孕。  相似文献   

18.
谭文举  吴文琪  韩雯雯 《安徽医学》2016,37(11):1340-1343
目的 分析女性不孕不育症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门诊首次就诊的不孕不育女性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正常生育的健康育龄期女性21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综合评定两组对象的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 不孕症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71.00%)高于对照组(34.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微生态失调是女性不孕不育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纠正微生态失调,对于女性不孕症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初诊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与健康妇女阴道微生态结果,探讨其PCOS患者发病病因及诊疗思路.方法 选择80例初诊PCOS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体检健康组80例对照组.取两组研究对象阴道分泌物检测滴虫、真菌、菌群密集度、白细胞、优势菌、Nugent评分及AV评分情况.比较两组上述阴道微生态指标,分析两组阴道微生态是否失调.结果 两组受试者滴虫检出率均为零,两组受试者优势菌、真菌检出率、AV评分、Nugent评分及阴道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白细胞、菌群密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OS患者阴道菌群构成与正常阴道微生态环境有明显差异,为治疗PCOS的一种新方案以及动态观察PCOS患者微生态状况可作为评估POCS患者治疗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初诊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与健康妇女阴道微生态结果,探讨其PCOS患者发病病因及诊疗思路.方法 选择80例初诊PCOS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体检健康组80例对照组.取两组研究对象阴道分泌物检测滴虫、真菌、菌群密集度、白细胞、优势菌、Nugent评分及AV评分情况.比较两组上述阴道微生态指标,分析两组阴道微生态是否失调.结果 两组受试者滴虫检出率均为零,两组受试者优势菌、真菌检出率、AV评分、Nugent评分及阴道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白细胞、菌群密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OS患者阴道菌群构成与正常阴道微生态环境有明显差异,为治疗PCOS的一种新方案以及动态观察PCOS患者微生态状况可作为评估POCS患者治疗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