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晚更新世高纬度北极陆架古地理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末次间冰期(在不同地区该间冰期被称为伊姆、桑加门、米库林、喀山时期)该区形成的环境;另一为末次冰期最盛时期的环境,其中包括陆架的范围和特征(略)。对大部分欧亚北极区的陆架和沿岸地带来说,米库林沉积层是基准层。它们在巴、伦支海盆、喀拉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的剖面已经进行过研究。巴伦支海米库林沉积层为若干相组,其中有开放陆架的沉积层(深海的),后者见于海洋中部由钻探船“硬沸石”号(AMMffi)施工的钻孔中。在我们研究的26号钻孔中,米库林沉积…  相似文献   

2.
V.  E.  Khain  I.  D.  Polyakova  李学杰 《海洋地质》2008,24(3)
北极东部宽广的陆架展布着几个不同时期、不同走向的裂谷成因构造。利用构造纲要图,展示了上Brooksian地层单元(白垩纪-新生代)的主要构造元素,并勾画出Ellesmerian地层单元(晚泥盆世-侏罗纪)的构造轮廓,通常认为本区该期烃源岩最丰富。上地层单元发现了3个主要沉积盆地:Vil’kitskii-北楚科奇盆地,南楚科奇盆地和东楚科奇盆地,它们被楚科奇中央隆起所分隔。该隆起在EUesmerian期最活跃。通过与研究详细的陆架和陆坡区对比,概括了这3个盆地烃类的形成和聚集模式,了解可能的油气储集远景区带。  相似文献   

3.
中国陆架沙漠的形成与大陆荒漠的形成一个统一的根本内因,古老沉积层的油气矿床中的碳氢化合物由于地壳运动而不断渗透、扩散、挥发。这些混合物的分子长期运动,透过层、砂层殃及植被,使植物污染萎。植被的破坏,消失是形成荒漠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陆架沙脊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在对水深较大的滨外沙脊区钻孔、柱状样岩心详细观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并对该区浅地震地层剖面和水下沙脊的卫片进行了解译,提出南黄海陆架沙脊最早的形成年代为距今4000年,而现代的潮流沙脊形成于距今2000年以来的最近时期,潮流沙脊是在海面稳定、强潮流发育和大量物质供给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潮流沙脊的沉积物主要来自黄河和淮河;现代滨外沙脊具有向西北方向迁移、纵向延伸长度不断萎缩的动态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热成因黑碳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这类碳的排放、从陆向海的转移及其环境归宿对于理解北极快速变化下陆源有机碳的源汇过程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是全球最为宽浅的陆架,接收了大量来自径流和海岸侵蚀输入的陆源物质,尤其近年来环北极野火的频繁发生,因而成为研究北极沉积黑碳源−汇过程的理想区域。本研究对东西伯利亚陆架表层沉积物中黑碳的含量和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碳的含量为0.1~2.3 mg/g,平均为0.99 mg/g,其中来自生物质燃烧贡献为主的焦炭平均占70%以上。黑碳总体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拉普捷夫海和东西伯利亚海西部地区黑碳含量较高,与海岸侵蚀和河流输入关系密切;陆架东部(包括楚科奇海)陆源输入相对较少,黑碳含量相对较低。不同类型黑碳的空间分布格局显著不同;对于近岸区,来自径流和海岸侵蚀的输入可能是焦炭从陆向海的主要输入方式。  相似文献   

6.
晚更新世末期东海陆架沙海之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今18000a前的海面比现在低约130m。那时东海的大部分、台湾海峡都出露成陆,构成亚洲东部最大的南北向低平原。该低平原在寒冷而又干燥的冬季风作用之下,出现了大面积的沙海环境,或者称为陆架沙海,并构成北半球沙漠带的最东缘。  相似文献   

7.
现代亚北极太平洋中陡垂直盐度梯度(盐跃层)将表层水与下部富营养质水体相隔离 ,明显影响极地环境中的大洋上部层次。盐跃层物理作用过程 ,物理、生物和地球化学反应长期以来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题目。极地表层水层次影响着大洋与大气之间的CO2交换 ,因此 ,亚北极太平洋温跃层影响大气CO2 含量的变化。此区域沉积物所反映的蛋白石堆积速率和氮同位素数据揭示 ,2.73Ma前 ,亚北极太平洋盐跃层急剧演化 ,与北半球开始出现冰川扩张相一致。盐跃层阻碍富营养质深层水向透光带运移 ,导致生物生产量减少 ,而可用营养质比例增高。这种“…  相似文献   

8.
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冻土退化、海冰消融、河流径流增加及海洋动力发生变化,这些因素连同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都影响北冰洋中汞的输入和运移。对取自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的87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汞含量测试与分析,发现沉积物中汞含量的分布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可分为近岸低汞区(33 ng/g)、陆架中部汞含量中等区(58 ng/g)和北部深水高汞区(84 ng/g)。总体来看,从近岸向外海,汞含量随水深的增大而升高。结合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和比表面积等指标,发现东西伯利亚陆架沉积物中黏土含量与汞含量呈现正相关,显示了沉积物粒度对汞分布的控制作用。近岸由于受河流输入、海岸侵蚀和环流分选等因素的影响,沉积物粒径较粗,导致汞含量较低,而北部陆架深水区的细粒沉积物则吸附了更多的汞。在楚科奇海和拉普捷夫海,沉积汞含量和总有机碳含量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而在东西伯利亚海相关性较弱,这可能是因为东西伯利亚海的沉积有机碳来源相对更为复杂。基于沉积汞的富集因子指标,我们认为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沉积汞的污染水平整体较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
东海陆架盆地形成演化的四阶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东海以新生代为主的大型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作用四分,分别论述了裂谷盆地阶段、断陷盆地阶段、坳陷盆地阶段、披覆-弧后盆地阶段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0.
寻找新的油气资源是俄罗斯油气工业目前面临的紧要任务。在过去20年里,俄罗斯石油工业主要注重于重新开采上世纪60、70年代发现并已开采的储层和圈闭。但是俄罗斯陆架区,尤其是北极海区蕴藏巨大油气潜力。当然,远离陆架的北极区矿产资源即使相当丰富,要开发却相当困难。这样一来,独特的巴伦支海陆架不仅因其富含油气资源而值得注意,还可以作为将来开发的实践区,为将来勘探那些难以涉及的北极远海新勘探区积累经验。从大陆转向近海的勘探和开发工作,需要新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掌握新设备和新技术,需要在世界油气工业综合开发的过程中培训他们,使他们能在勘探矿产资源的实践中将基础知识、经典理论与创新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现代开发俄罗斯北极海陆架矿产的计划,要求了解这个广阔空间的自然条件。在北极区内,永冻区(冰岩带)实质性地加重了任何工作的难度。永久冻结的经常含大量冰块的岩石构成了北极海的大部分海底及其海岸。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在大约18~20ka前深度海退(后退)时期的寒冷时代,在陆上形  相似文献   

12.
21世界俄罗斯北极海陆架区的含油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预测,80%以上的俄罗斯大陆架油气资源都集中在北极海区,而海洋地质部门向俄罗斯联邦提供经济安全保证最现实的任务就是为工业开发陆架区准备油气资源。俄罗斯北极海陆架区的地质研究史还不到半个世纪,只是在上世纪50~60年代,北极地质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始采集并研究底质样品,并走向海区,进行了第1批航空和冰上地球物理测量工作。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再加上北极地质科学研究所石油工作者集体积累的对北极海沿岸和海岛区的地质知识,  相似文献   

13.
Ananiev  R. A.  Dmitrevsky  N. N.  Roslyakov  A. G.  Chernykh  D. V.  Moroz  E. A.  Zarayskaya  Y. A.  Semiletov  I. P. 《Oceanology》2022,62(1):127-132
Oceanology - The emission of natural gas from the seafloor to the surface in shelf areas of the Arctic seas is of increasing interest among researchers. Recently, various types of acoustic...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东西陆架秋季悬浮体分布特征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8月到10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在海南岛周围进行了近海底质和悬浮体的调查。利用悬浮体调查数据对比了海南岛东西两侧陆架悬浮体浓度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东西两侧陆架的悬浮体在垂向上的分布形式基本有3种:增加型、C型和稳定型。海南岛东西侧陆架在悬浮体浓度分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自然条件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物质来源对悬浮体体积浓度分布也有较大影响。悬浮体体积浓度在局部的高值、高梯度区与流系(如暖涡和上升流)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在东侧陆架,盐度分布与悬浮体的浓度分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陆架边缘和大陆坡的水深变化较快,在中国东海陆架边缘水深从100m左右快速地变化到陆坡的几千米。从系统的测程和精度考虑,在陆架边缘和陆坡区同时使用浅水型和深水型多波束系统进行测量是一种合理的作业模式。深、浅水多波束系统在i作频率、发射更新率、信号取样率以及波束宽度上都有较大的不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海底地形测量成果。对用Simrad EM950浅水型多波束系统和SeaBeam2112深水型多波束系统在同一陆架边缘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of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Continental Shelf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 Galil  Ch.  Lewinsohn 《Marine Ecology》1981,2(4):343-352
Abstract. The results of a year long study in which soft-bottom epibenthic invertebrates were collected by grab, dredge and beam-trawl, along the southern Mediterranean coast of Israel,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classificatory analysis used for both normal and inverse analyses used two measures of dissimilarity - Canberra metric and Bray-Curtis, and both group-average and nearest-neighbour clustering. The results were displayed as dendrograms. Four site groups and five species groups characterised a total of 58 site samples and 245 species. The prominent species in each of the five species groups are mentioned. The applicability of "community concepts" and the effects of sediment properties on community structur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陆架沙丘(波)形成发育的环境条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陆架大、中、小、巨沙丘(沙波)发育的动力机制与河流沙波有相似之处,也有许多差异,前者含定时多向的潮流、持续定向的洋流和偶发性的暴风浪流,后者为单向持续水流。20~100cm/s的底流速是发育沙丘的动力因素,水流的多向性和浪流的偶发性又常常制约沙丘发育的强度和迁移的速度;陆架浅水区(小于18m)受破浪的影响,沙丘尺度与水深呈微弱负相关,深水区水深的影响甚微。陆架输沙量是沙丘发育的物质条件,特别是细、中砂底质,在此粒度范围内沙波尺度与粒径呈微弱正相关,平缓广阔的地形在沙丘发育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New seismic-reflection data show that large sand waves near the head of Wilmington Canyon on the Atlantic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have a spacing of 100–650 m and a relief of 2–9 m. The bedforms trend northwest and are asymmetrical, the steeper slopes being toward the south or west. Vibracore sediments indicate that the waves apparently have formed on a substrate of relict nearshore sediments. Although the age of the original bedforms is unknown, the asymmetr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ominant westerly to southerly drift in this area which has been determined by other methods; the asymmetry, therefore, is probably modern. Observations in the sand-wave area from a submersible during August 1975, revealed weak bottom currents, sediment bioturbation, unrippled microtopography, and lack of scour. Thus, the asymmetry may be maintained by periodic water motion,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storms or perhaps with flow in the canyon head.  相似文献   

19.
中国陆架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质量保持良好,部分近海海域沉积物质量较差。探讨了我国陆架海域沉积物的有机物、重金属元素和生源要素等环境地球化学。  相似文献   

20.
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形成条件和机理、水合物矿藏的聚集方式。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除了必要的气体和水,还需要一定的温压和地质条件;其形成机理可用高渗漏系统和弱渗漏系统来解释;天然气水合物在沉积物中主要以构造聚集和地层聚集的方式存在。综述了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