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的地质特点和聚驱开采特点,围绕进一步提高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效果,逐步形成了以提高聚驱控制程度为核心的"缩小注采井距,严格注聚对象,细化开发层系,逐次上返"的二类油层聚驱开发模式,同时形成了符合二类油层特点的聚合物驱方案优化技术及改善聚合物驱效果的方法,确保了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以上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二类油层与一类油层地质特征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聚合物驱动态特征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了研究二类油层聚合物驱的动态特征,基于二类油层地质特征和聚合物驱开采的特点,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对大庆喇嘛甸油田3个二类油层注聚合物区块的动态开发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注入压力与累计注聚孔隙体积倍数呈对数关系;注采压差与注入压力呈线性关系;含水率与累计注聚孔隙体积倍数呈多项式关系;在开采一定时间后,累计产液量的对数与累计产油量呈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指标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经过现场实际数据验证,各数学模型的计算精度能满足生产需要,均可实现对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指标的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3.
大庆油田老区已全面进入高含水期,二类油层注聚技术逐步开始工业化推广,为了监测和评价二类油层聚驱效果,摸索二类油层聚驱规律,在二类油层试验区内不同阶段录取了大量的测试资料.在对二类油层试验区测试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评价聚驱效果,总结聚驱规律,可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的全面开展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机械分层注聚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秀芬  刘伟 《特种油气藏》2007,14(4):13-16,25
大庆长垣油田主力油层聚合物驱三次采油自1991年开始进入工业性矿场试验以来,应用规模不断扩大,聚驱对象由主力油层转变为二类油层,并开展三类油层聚合物驱的先导性试验。聚合物驱可以扩大波及体积,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层间矛盾,必须进行分层注入,以改善聚驱效果,为此,大庆油田最早发展了双泵双管分注工艺管柱。随着聚驱对象的转变,渗透率降低,分注层段数增加,为适应不同时期聚驱开发的需要,聚驱分注技术以提高注聚效果和降低成本为目的,发展应用了双泵双管分注工艺、单泵双管分注工艺、单管同心环形降压槽分注技术、单管桥式偏心分注技术、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对聚驱注入剖面调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喇嘛甸油田北东块一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该油田二类油层注聚矿场经验,给出了在二类油层改善聚合物驱效果的方法:通过优化井网、井距提高对砂体的控制程度;考虑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质量浓度与油层的配伍性;注聚前整体调剖以提高聚合物的有效利用率;注聚期间进行配注方案跟踪调整.实践证明,该方法提高了喇嘛甸油田北东区块的开发效益,对类似储层实施注聚开发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二类油层不同注采类型井组聚驱最佳调整时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与主力油层相比,油层非均质性更加严重,决定了其聚驱动态特征与主力油层有较大差别,二类油层笼统注聚过程中,层间开采矛盾依然较突出,薄差层动用程度低,厚层突进现象严重,聚驱整体技术经济效果不理想。为明确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不同注采类型井组的聚驱调整时机,达到最佳的聚驱效果,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4种典型的矿场注采类型,建立厚注厚采、厚注薄采、薄注薄采、薄注厚采4种注采类型井组,通过开展4种注采类型模型等压聚合物驱油实验,得到厚注厚采、厚注薄采、薄注厚采、薄注薄采最佳调整时机聚合物用量分别为740 PV·mg/L、780 PV·mg/L、810 PV·mg/L和860 PV·mg/L。各井组在最佳调整时机时吨聚增油量最大,提高采收率值最高,应在最佳调整时机停止注聚合物,同时应在注聚过程中及时采取跟踪调整措施,最大限度地达到不同注采类型井组技术经济界限注入量,提高聚合物驱效率和效果。通过对比厚注薄采与薄注厚采聚合物驱效果,得到了平面非均质地层开采时,高渗带注入、低渗带采出的注采模式驱替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开采。  相似文献   

7.
大庆油田北部水驱井补孔完善聚驱注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大庆油田北部区块已进入特高含水开采阶段.聚合物驱油具有波及面积大、驱油效率高的特点,在聚驱井网注采系统不完善的部位适当补开水驱井可完善聚驱注采关系,驱油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利用水驱井补孔完善葡一组聚驱注采关系的做法,也可以推广到二类油层聚驱开发调整井中.  相似文献   

8.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技术要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庆油田长垣二类油层与葡I组主力油层地质特点差别较大,平面非均质和纵向非均质相当严重。在考虑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和聚合物分子与油层的配伍性的基础上,引入聚驱控制程度这一重要概念,确定了二类油层注聚对象、渗透率下限、渗透率级差等技术标准,提出了二类油层注聚必须缩小井距、细分层系的观点;介绍了应用聚驱控制程度确定聚合物驱分子量和注入速度的方法;研究了油层渗透率级差和差油层厚度比例对最佳分层配注量的影响规律;对主力油层应用的聚合物驱分层配注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9.
萨中地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试验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在萨中地区中新201站萨Ⅲ组油层开展了注采井距由250m缩小到175m的上返注聚试验,由于注聚对象为萨Ⅲ组所有油层,试验区平面、纵向非均质严重,注聚后注入、采出效果差异较大,因此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解剖到单井单层,并结合矿场动态、井间示踪监测等手段得出二类油层河道砂规模控制着单井注入能力及聚合物驱油效果、二类油层注聚对象应以河道砂为主、以非河道砂完善注采关系的新认识,将对今后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工业化推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聚驱开发中,采用单一高质量浓度段塞注入方式对低渗透层动用相对较差、同时聚合物用量相对较大的实际问题,从理论上论证了交替注入改善注聚剖面的作用,结合室内研究成果,通过开展聚合物驱多段塞交替注入现场试验,进一步论证了交替注入的可行性.在现场试验中,优化了交替注入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并对交替注入的注入质量浓度进行了单井个性化设计,优化了交替注入周期,同时,根据生产动态变化进行了交替注入与分层测调等调整措施相结合的跟踪调整.交替注入后,在保证开发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了聚合物干粉用量.试验表明:交替注入能够改善二类油层聚驱开发效果,降低注聚成本,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庆油田主力油层聚驱结束后,二、三类油层分注面临着中、高分子量聚合物对部分油层适应性较差,注入溶液主要流向油层性质好、连通好的油层,薄差层动用程度低的矛盾。为了解决层间矛盾,提高最终采收率,提出了聚合物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介绍了研发的分子量调节器和压力调节器;对应低渗透层使用分子量调节器,高渗透层使用压力调节器,实现对分子量和注入量的双重控制;在不影响高渗透层聚驱效果的同时,通过对分子量的剪切降解作用,有效增加了聚合物分子可进入低渗透油层的孔隙体积。通过对现场试验资料分析,分质分压注入井与正常分层注聚井对比,剖面动用明显提高。聚合物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可满足大庆油田二、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分层注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萨中开发区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试验效果及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庆油田随着主力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潜力的减小,需要在二类油层开展注聚和三元复合驱以实现产量接替。在矿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萨中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井网井距、注入参数,对其见效特征有了明确认识,并形成了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配套的增产、增注措施技术。实践表明,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是可行的,可提高采收率20个百分点以上,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接替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大庆油田在聚合物驱后区块仍然有40%以上的剩余储量,准确预测聚驱后剩余油分布是挖潜这部分储量的关键。根据大量代表水驱后期和聚驱后期开发状况的测井资料,计算对比了单井垂向采出程度;通过绘制不同微相剩余油饱和度概率分布曲线和将井点所属饱和度区间标注在沉积微相图上,研究了聚合物驱后平面剩余油分布。结果表明:聚驱后,垂向上驱替趋于均匀,但油层上部剩余油比例较高,在垂向上,厚度小、渗透率低的油层部位,聚驱后剩余油基本没有变化,厚度大的油层部位,聚驱后剩余油剖面趋于均匀,但上部剩余油仍较多;在平面上,河道砂微相聚驱效果明显好于非河道砂微相,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相带尖灭、两相分界处以及渗透率变差部位和注采关系不完善的区域。该研究为进一步挖潜这部分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低渗透层动用程度低、部分聚合物驱区块注入困难、聚合物用量过大等实际问题,探索通过多段塞交替注入方式进一步改善聚合物驱效果,提高聚合物驱效益。应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非均质油层依次交替注入不同粘度的聚合物段塞,使高、低渗透层驱替剂流度差异减小,实现高、低渗透层聚合物段塞尽可能同步运移。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多个段塞交替注入驱油方案较单一段塞注入多提高采收率2%以上,节省聚合物用量约25%。将该注入方式应用于大庆油区4个试验区,结果表明,有效控制了含水率上升速度,综合含水率较预测值低0.8%,增加产油量1.4×10~4 t,节省聚合物干粉用量18.6%。多段塞交替注入方式是提高聚合物驱效率、降低聚合物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大量室内研究和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效的表活剂条件下,三元复合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三次采 油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中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并结合室内研究,给出了三元复合体系不同界面张 力和粘度比条件下,在非均质油层中的驱油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与聚合物驱相比,对油层非 均质性有更大的适用范围;对于非均质油层的三元复合驱,采用增加体系的粘度和降低体系的界面张力的 方式都能获得较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但高粘度是获得好的提高采收率的关键;采取分层注入的方式,或 者在三元复合驱后对高渗透层进行封堵,能更有效地采出中、低渗透层的剩余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 项研究对认识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机理和编制调整矿场试验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港西二区在二次开发过程中,含水率上升速度快、油藏采收率较低的问题,对港西二区进行了整装区块的聚合物驱实验研究。通过对该区块进行适应性评价及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注聚井及注聚层位,制订了相应的注聚方案。经过注聚后的跟踪研究发现,聚合物驱改善了港西二区的开发效果,并根据开发效果,对注聚方案进行了重新优化,重新认识了黏度、段塞与驱油效率的关系,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对聚合物驱开发效果进行了预测。港西二区注聚合物驱技术的成功实施为高含水油藏整装区块的聚合物驱开发提供了良好范例。  相似文献   

17.
聚合物驱后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油田经过聚合物驱后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存在水驱控制程度低、层间矛盾大等问题。为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改善大庆油田注采开发现状,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N5试验区开展了聚合物驱后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参数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聚驱后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驱油采用小段塞多轮次的段塞提高采收率效果优于大段塞少轮次的段塞;最佳组合的段塞为凝胶(0.02PV)+聚合物(0.03PV),共计注入11轮次,注入总量为0.55PV;经过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驱油后,其阶段采收率可在聚驱基础上提高10%左右,说明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驱油方法具备进一步开发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砾岩油藏非均质性较强,注水开发极易形成水流优势通道,注入水波及效率较低,含水率上升快,开发效果较差.为此,针对相变快、储集层连续性较差的浅层砾岩油藏,提出了采用弓形井多级水平缝压裂改造的方式,以提高聚合物驱的采收率.基于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西北区块的地质模型,对高含水砾岩油藏进行生产动态历史拟合,在此数值模型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9.
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聚驱井网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喇嘛甸油田将直接面临上返的问题,但二类油层注聚开发合理的注采井距、井网如何优化等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地质特点的精细研究,选取了能够代表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实际状况的喇南试验二区东南部作为解剖区块,开展了数值模拟和井网优化研究,从不同井网与原井网的匹配关系、对砂体的控制程度、注入速度与井距的关系、数值模拟预测以及今后上、下返井网的综合利用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对比论证,优选出既适应二、三类油层,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最终采收率的合理井网、井距,对二、三类油层的井网部署和优化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