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索耳蜗电刺激的听觉中枢电活动机理,为多道人工耳蜗电刺激的部位代码提供生理依据。方法利用记录单单位和多单位电位反应的方法,分别描记17只猫听觉下丘核团对耳蜗内单极电刺激,耳蜗内双极电刺激和纯音刺激反应的空间调谐曲线。结果耳蜗内双极电刺激能兴奋下丘中的特定区域,类似于对纯音刺激的反应;而耳蜗内单极电刺激使下丘细胞广泛地被兴奋,不能提供部位代码。结论使用双极电极时,刺激电流的局限范围是提高部位代码的关键;耳蜗内单极电刺激部位代码的电生理结果与心理物理学的结论以及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临床效果相矛盾,对此的解释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耳蜗毛细胞的机械—电换能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觉最广义的定义是声音的感觉,声音振动能量作用于鼓膜,通过听骨链传到内耳,引起听觉感受器兴奋,当兴奋传到大脑听觉中枢便产生听觉。动物界只有昆虫和脊椎动物具有听觉功能,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听觉达到了发育的最高点,听觉功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首先有赖于听觉感受器将声音能量传变为神经冲动,传送代表声音的信息,这些神经冲动以不同组合的形式的编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最后上升为感觉。  相似文献   

3.
当人们提到“听”.通常会直接联系到耳,但声音需行经许多神经纤维、通过很多神经核才到达听觉中枢。在这些通路上.信号的声学成分(比如频率、强度、时间信息等)均由高度组织的神经系统编码。事实上我们生来就具备声信息编码功能.大脑——尤其是中枢听觉系统会随着听觉剥夺或刺激而改变.在我们整个生命期限内.它会根据接收到的声输入不断进行自我重组。人的中枢听觉系统具有可塑性,就像其它感觉系统一样(如体觉、视觉等)。  相似文献   

4.
听觉脑干植入能够使听神经受损耳聋患重新获得听觉。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brainstem response,EABR)测试用于术中定位耳蜗核位置,具有重要作用。电刺激耳蜗核时出现的EABR波形有两种类型:3波反应型和2波反应型,同时可记录到潜伏期较长的肌反应。手术中最佳的EABR测试参数为双相方波脉冲电流、刺激强度3mA、刺激频率50Hz、植入电极板上间距最大的电极做配对刺激、带通滤波10∽3000Hz。EABR作为探讨电听觉整体效果的指标,将在听觉脑干植入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就近年来EABR在听觉脑干植入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人工听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诱发人工听觉(简称人工听觉)通过电刺激听觉神经来恢复、提高或重建人的听觉功能。电刺激听神经包括早期使用的单电极及目前使用的多电极人工耳蜗植入,以及结合低频残存声听觉的短电极耳蜗植入。人工耳蜗植入的工作原理是绕过已损伤的毛细胞、直接电刺激残存的听神经纤维来达到恢复、重建听觉的目的。也可以将电刺激直接作用于听觉脑干和听觉皮层,适用于听神经发生病变的患者,例如听神经瘤患者。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广泛开展,人们试图用电刺激产生的听觉现象来模拟听觉生理过程,这也是目前在毛细胞损伤后重建听觉的唯一有效途径。事实上,听神经对声刺激和电刺激的反应性质有很多差异,即电刺激产生的听觉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如频率选择性差、动态范围狭窄、电刺激的空间分布比较弥散、时间锁相特性差等,提示听觉系统对于声刺激,可能在耳蜗水平就存在一定的信号编码处理功能。目前,关注耳蜗外毛细胞的研究较多,外毛细胞对内毛细胞有驱动作用,对听觉传入通路的灵敏度有调节作用。而在耳蜗听觉信  相似文献   

7.
探索P物质在听觉脑干中枢中对声信号的频率分析作用。方法采用短音刺激,短纯音前掩蔽法和豚鼠耳蜗核、正丘、核团内电极,记录CN及IC核团内听觉诱发电位。观察核团内注射微量P物质抗体或对照注射等量兔血清后CN和IC核团内听觉诱发电位调谐曲线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及言语能力恢复与中枢听皮质功能密切相关,听觉中潜伏期诱发电位可反映中枢初级听觉皮层的功能状态。本文综述了听觉中潜伏期诱发电位的起源,声刺激和电刺激,测试方法,影响因素以及临床意义,并讨论其与人工耳蜗植入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适应现象是感觉系统的一个基本特性,其定义为对持续性刺激的感觉反应逐渐减低。在听觉系统中,单个听神经单位与脑干听神经元的活动、听阈与响度的心理物理测试均证实了适应的存在。由于对声刺激的镫骨肌反射可以用不麻醉的动物及人体做连续观察,故而提供了研究听觉适应的可能性。前人的大量工作证明,纯音或噪声持续作用期间,镫骨反射的反应减低,增加刺激频率可使减低过程加速,间断刺激比持续刺激产生减低过程的速度慢。作者研究了10名听力正常的健康青年对2000赫纯音镫骨反射的减低与恢复过程。采用Mφller  相似文献   

10.
人们判断某个声音是大是小时 ,实际上是一种响度的感觉。响度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听力水平 ,还取决于声音的强度和频率。现让受试者判断某个频率的纯音 ,观察其响度随强度改变而改变的情况 ,可得出该频率的强度响度曲线 (图 1)。听力动态范围是听阈级和响度不适级之间的范围 ,正常的听力动态范围比较宽。当有蜗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时 ,动态范围就会缩窄 ,且听力损失越重 ,该频率上的动态范围越窄。由于动态范围缩窄 ,其强度 -响度关系曲线变得比正常的陡峭。图 1中A线表示正常听力者的强度 -响度曲线 :当输入声强度很小时 (如 2 0dB) ,其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电刺激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electrical evoked middle latency response,EMLR)的检测方法,为进一步评估植入者听觉传导通路及高位听觉反应的特点奠定基础.方法 20例人工耳蜗植入者,其中语前聋14例,语后聋6例,全部使用Cochlear公司Nucleus CI24R (CA)人工耳蜗.术中将言语处理器与计算机接口及听觉诱发电位仪触发端口连接,电极植入后,选取第3号电极,先常规进行电刺激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nerve compound active potentials,ECAP)测试初步了解听神经功能状态,然后进行EMLR检测.选择电刺激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模式,采用单极刺激,双相交替脉冲电流方波,脉宽50 ~ 100μs,强度(电流级,current leve1,CL)由ECAP阈值上20 CL起,以5 CL为步长递减或递增,听觉诱发电位仪记录EMLR波形.对ECAP阈值与EMLR阈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另外选择6名听力正常健康受试者,行声刺激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middle latency response,AMLR)测试,作为EMLR波形和潜伏期的声刺激对照.结果 6例听力正常受试者均可记录到AMLR波形,平均反应阈为(12.5±8.6)dBnHL,接近纯音测听阈值(10.8 ±7.3)dBHL.20例人工耳蜗植入者均可记录到EMLR波形,与AMLR波形相似,但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缩短,波幅变化不大;语前聋较语后聋总体上波幅小,潜伏期长.EMLR平均阈值为(140.55 ±9.92)CL,低于ECAP的平均阈值 ( 160.75±13.34) C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467,P<0.01);二者阈值之间呈正相关(r=0.763,P<0.01).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术中可成功记录到EMLR波形,其阈值较ECAP低,可以作为判断植入者中枢高位听觉传导功能的客观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多巴胺对听觉传入神经的抑制作用及其频率选择性,为进一步探讨多巴胺在内毛细胞下突触复合体中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健康杂色豚鼠40只,随机分为4组,行全耳蜗灌流:①灌流人工外淋巴液组;②灌流10 mmol/L多巴胺组;③灌流30 mmol/L多巴胺组;④灌流50 mmol/L多巴胺组.灌流过程中分别在第0 h、1 h和2 h通过蜗窗记录不同频率刺激声(250、500、1000、2000、4000、8000及16 000 Hz)所引出的复合动作电位(CAP)阈值和4000 Hz刺激声所引出的耳蜗微音器电位(CM)的幅值.结果 灌流人工外淋巴液前后各频率CAP阈值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灌流多巴胺后大部分频率的CAP阈值提高,与灌流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且随着多巴胺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灌流后各组内不同刺激声频率间的CAP阈移存在差异,灌流30 mmol/L多巴胺时最明显,该组中4000 Hz和8000 Hz处阈移最大.灌流人工外淋巴液和多巴胺对CM的非线性没有明显影响,灌流前后CM的相对幅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多巴胺对豚鼠听觉传入神经具有抑制性作用,而对外毛细胞无影响;这种抑制作用具有频率选择性,对高频纤维的抑制作用较强,而对低频的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3.
探索耳蜗电刺激的听觉中枢电活动机理,为多道人工耳蜗电刺激的部位代码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记录单单位和多单位电位反应的方法,分别描记17只猫听觉下丘核团对耳蜗内单极电刺激,耳蜗内双极电刺激和纯音刺激反应的空间调谐曲线。结果 耳蜗内双极电刺激能兴奋下丘中的特定区域,类似于纯音刺激的反应;而耳蜗内单极电刺激使下丘细胞广泛地被兴奋,不能提供部位代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听力障碍和耳蜗电刺激模型,探讨听力障碍及耳蜗电刺激对幼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SD幼鼠随机分成4组:①听觉剥夺组(auditory deprivation,AD);②听觉剥夺+早期耳蜗电刺激组(early intracochle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ICES1);③听觉剥夺+晚期耳蜗电刺激组(late intracochlearelectrical stimulation,ICES2);④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AD组、ICES1组、ICES2组在出生后第7天开始用阿米卡星500 mg/kg.d皮下注射,直到出生后第16天.对听觉剥夺的幼鼠分别于生后3周龄(早期干预组,ICES1)和生后7周龄(晚期干预组,ICES2)进行电刺激,持续3小时/天,共1周.然后对各组进行行为学检测,并与同龄对照组比较.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①定位航行试验:早期耳蜗电刺激组(ICES1组)逃避潜伏期于训练后第3天及第4天逐渐达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0.05),明显短于听觉剥夺组(P值均<0.05);晚期耳蜗电刺激组(ICES2)每日逃避潜伏期虽较听觉剥夺组稍有缩短,但与正常组比较,仍明显延长(均为P<0.05).②空间探索实验:早期电刺激组幼鼠在平台象限的游泳时间明显长于听觉剥夺组,穿越平台的次数较听觉剥夺组明显增多(P<0.05),达同龄正常对照组水平.而晚期电刺激组幼鼠在平台象限的游泳时间、穿越平台的次数与听觉剥夺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听力丧失后学习和记忆能力受损,早期耳蜗电刺激可以改善听力障碍幼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的特性和其在判断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传导通路完整性中的作用,以及不同脉冲宽度的EABR阈值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调试行为测试数值之间的相关性,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首次开机不会配合行为测试的植入者科学设定刺激参数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植入诺尔康晨星人工耳蜗(CS-10A植入体)、能配合行为测试的植入者20例,采用行为测试测得阈值(T值)和最大舒适阈(C值),在标准屏蔽室内做ABR检查,采用3、10、20电极分别测脉冲宽度为25、50、75 μs/相的EABR平均阈值,分析引出率和波形分化特点,并对两种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ABR越容易引出波形越清晰,患儿的听觉反应越灵敏,也反映了术后植入体系听觉传导通路越完整(P<0.05);EABR脉冲宽度为75 μs/相的平均阈值与人工耳蜗的C值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 EABR检测可客观的判断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植入体系完整的听觉传导功能,客观评价人工耳蜗植入效果。人工耳蜗调试中,可以通过EABR脉冲宽度为75 μs/相的平均阈值来指导不能配合主观行为测试的植入者C值的判定,为患儿早期开始听觉刺激,建立听觉重塑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6.
汉语言分解式听觉技能训练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听觉技能是指人类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感知声音的能力,尤其是感知言语声(speech perception)的能力。良好的听觉技能是儿童进行准确发声和学习更多词汇的基础。健听儿童大约2周岁便能敏锐地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听力障碍者听觉技能的自然发展则受到阻碍。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飞速发展为听力障碍者听到和听清声音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然而,如何处理这些新异的声音信号还需要学习,且一旦错过最佳时期,人就会适应这种刺激,将其作为一种没有意义的声音信号对待。因此,应投入大量精力,帮助聋儿养成聆听习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大鼠行为训练模型观察掩蔽对于声音反应时间、响度的影响。方法 5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听声取食训练,准确度达到95%以后,测试中心频率为2kHz的50ms的窄带噪声在掩蔽(70dB SPL的白噪声)前后不同声强(40-110 dB SPL,10 dB步长)下的反应时间。结果大鼠的反应时间表现为低声强时反应时间较长而高声强时反应时间较短。掩蔽声可延长大鼠在低声强下(40、50 dB SPL)的反应时间,而对接近掩蔽声强的测试声(70、80 dB SPL)的反应时间则明显缩短,两者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掩蔽声对80 dB SPL以上声强的刺激声的反应时间无明显变化。结论我们的结果表明掩蔽声可对声音的反应时间造成影响,可能是通过改变刺激声的响度造成的,掩蔽声可降低弱声音的响度,但提高近似于掩蔽声强度的刺激声的响度。反应时间也可能受信噪比的影响而改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AR谱估计的方法,测定了用不同刺激声强度引出的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豚鼠脑干电位、耳蜗电位的正常频谱大致分布,将正常信号与病变信号的频谱进行比较,提示病变信号频谱主要由病变的性质、病变的程度所决定。  相似文献   

19.
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是一种当人们注意某客体并进行认知加工时在头皮上记录到的电位,有人称之为认知电位。听觉事件相关电位(auditory of event—related potential,AERP)是受试者在对具有特定意义的声刺激信号进行感觉、认知、记忆和判断等意识过程中由皮层产生的一种脑电反应,属于听觉认知电位,由Sutton等1965年首次报道,标志着神经电生理发展的一个飞跃。  相似文献   

20.
听觉认知电位与耳蜗植入后的听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听觉认知电位是受试者在对特定刺激信号进行感知,记忆和判断等过程中由皮层所产生的脑电反应,测试时需二种特定的刺激信号是其测试的特点,潜伏期和幅值为主要的分析指标,测试结果与测试条件和受试者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