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重点从都市文化的角度分析其现代思想启蒙意义,作为一种都市意象它是如何影响着都市人的消费、休闲和娱乐方式的;它与都市文学、都市电影一道,成为中国早期都市文化的典型意象之一;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来看,它是现代都市市民追求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的体现.作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上海早期的流行歌曲弥合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鸿沟,从而成为一种走向市民生活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2.
都市文化既是都市内涵之凝聚,又是其特色的表征,也是都市个性的体现。上海出版业在都市化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必然体现着这种文化。同时,出版业对于上海这种独特的都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本文从都市商业发展的需要呼唤出版业、近代上海出版业中具有的普遍性的商业化市场运作方式以及商业化的出版物竞相迭出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近代上海出版业这一特定侧面,对都市的商业性文化进行探讨,从而揭示出版业与都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上海摩登》是李欧梵的作品,作者通过“物质生活上的都市文化和文学艺术想象中的都市模式”从不同层面想象、重构了上海的现代性,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关于上海的新的想象方式。  相似文献   

4.
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巨大变迁是上海近现代都市社会建构与生产的直接表象与现实动力,具有城市文明性质的现代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建与都市生活方式的生成是这一进程的真正完成与最终成果.就城市社会建构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对迅速集聚、互不相干、甚至相互冲突的陌生人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合理的配置,使他们超越混乱的生存竞争与野蛮的无序状态,在城市空间中形成新型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和相对平衡的文化生态.上海近现代社会的现实建构是以租界为空间中心、以外侨群体为主体基础而逐层展开的,它们与上海传统城市空间、上海本地居民及中国本土移民的冲突、互动与融合,既真实地记录着上海现代大都市社会建构的奋斗历程,也包含了上海现代都市文化与精神气质发生和发展的秘密.上海都市社会建构的起点与基础可以称之为"贫者谄"与"富者骄",而其最高境界则是"贫而无谄"与"富而好礼".正是在对"贫者谄"与"富者骄"的克服与超越中,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社会的精神性格与文化气质才逐渐培育出来.  相似文献   

5.
作为都市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都市文化的生产体现了社会精神生产在都市化阶段的新特点。由此可以把都市文化的生产放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更为宽广的视野中去审视。资本的介入使精神生产的特点发生重大转变,精神生产从非生产性开始向生产性转变,精神生产也与劳动剩余价值的产生紧密联系。在大量的都市文化产品消费中,人们却找不到更为有力的精神资源,支撑起人的健康生存与发展,都市中的异化感成为都市人普遍的生存状态。都市文化是都市人之为都市人的生活方式,要充分发挥都市空间的文化功能,也就是要使都市空间真正成为都市人生存并得到充分发展的最佳场所。  相似文献   

6.
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和视角,以现代都市法律文化为分析焦点,考察法律文化与现代都市的复杂关系。基本观点是:都市法律文化并非一个外在不变的客观社会事实,而是一个内在互动的意义生成过程。作者试图在方兴未艾的法律文化研究领域,以经验社会学的方法进一步拓展法律文化的研究空间,同时也希望引发人们对中国当代都市法律文化生成方式和样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这篇论文考察了1905年至1949年间中国都市电影的文化想象方式及其对现代性的诉求与反省,同时论文也探讨了建国后中国电影的都市想象的中断及其原因。从中国都市电影的文化想象及其中断中可以看出中国都市电影与现代性的复杂脉络及关联,并为新时期的都市电影的创作提供一种历史性的维度与提示.  相似文献   

8.
文章围绕都市法治文化的主题,侧重从基本理论的层面,对“法治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法治化与法治文化”的基本关系展开思考和分析,具体阐明和回答四个紧密相关的问题:1.都市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何以必须提出法治化的既定目标?2.都市法治化的深层蕴涵和底蕴是什么,都市的法治化应当在怎样的理念和视域下推进?3.到底应当如何来定义和理解都市法治文化?4.当前,上海在培育都市法治文化方面应当注意些什么?文章的基本看法是:法治化是都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诉求,法治文化是都市法治化的深层蕴涵和深厚底蕴,都市的法治化应当在法治文化的深刻理念和广阔视域下推进,精心培育与国际大都市定位相适应的都市法治文化是上海人民面临的时代使命和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9.
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上海、首尔都市文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历史文化、影视文化、流行文化、都市空间、上海文化、文学中的上海与首尔等方面展开研讨,对于梳理上海与首尔文化交流的历史,关注两个都市文化交往的现实,总结都市文化发展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与汲取优秀文化传统与经验,发展中韩两国、上海与首尔学者之间的友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浦江镇文化资源与发展战略理应纳入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整体框架中。浦江镇文化战略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定位,一是必须在都市化进程的总体语境下,重新建构作为大都市郊区乡镇的浦江镇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当代性关系;二是在浦江镇文化发展和软实力战略的层面上.则要与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直接联系起来。正在紧张筹办中的2010年世博会,是浦江镇发展在当下所面临的黄金机遇。浦江镇的文化资源从构成上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板块:一是以传统建筑、历史文化与口头文化为主体的传统上海与江南文化板块:二是由于华侨城、航天城、高新技术加工区等当代力量的强力介入.在其原本属于农业地区的自然环境中创造的大都市与国际文化板块,目标是通过文化建设,形成一个以江南文化中心与国际文化中心为两翼的都市文化副中心。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学界对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文化视角是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视角照亮了一些文学现象,也留下了一些盲点。鉴于此,根据现代时期上海的租界语境,提出“租界文化”概念。租界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区别。“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新的维度、新的尺度、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就“都市”热点有感而发,指出中国已有的城市史知识系统不够完备,难于获取从全景出发将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各方联系起来综合考察中国都市的眼光,且不重视自下而上观看都市的角度。对于都市文化的个性,注意挖掘传统的地域意识和乡土文化根系,对“现代调整”和都市如何面向现代政治、商业文化的“中国经验”缺乏研究。至于都市文学,需厘清概念,借鉴现代文学与城的五种模式,理解城与人的关联,将都市的市民性、精英性、民众和知识分子及其都市管理者一并思索在内。触摸文学的都市之魂。  相似文献   

13.
在学科框架的层面上,都市文化学的基本结构要素主要有五项:一是“都市”,这是都市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必须依托的“物质奈件”或“社会基础”;二是“都市文化”,在其最高环节上,都市文化即当代国际化大都市特有的文化模式;三是“都市文化生产与消费模式”,这是都市文化在当代世界中的典范形态与集中表现;四是“都市文学艺术”,这是都市文化生产与消费过程最直接、最重要的感性表现形态;五是“都市社会”,这属于“外部研究”,是理论解释、批判现实的自然延展。在方法论上讲,马克思“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为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一种总体性的方法论。在价值理念上,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个人”理论是研究都市文化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纸艺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传统艺术门类。现代文明的强大催化作用促使这古老的艺术门类发生了“现代化”的演绎——角色位移与“后现代”图形语言体系的形成。纸艺抓住当代都市文化发展的新契机,以其丰厚独特的内涵品质跻身于当代都市文化。成为中国当代都市大众文化栽体的新成员与世界当代都市文化传播的使者。纸艺对于当代都市文化发展具有独到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都市艺术存在着相互关联的三种景观,但它满足的多是人的虚假需要,其目的不在培养“有欣赏能力的大众”,而在大众“能够接受”.都市文化和艺术的价值特征使都市审美文化在不断冲突中丰富多彩,同对也越来越远离超越性和“终极关怀”,因此,必须建构正常的都市文化艺术活动价值体系,使之形成一种历史理性、人文关怀与审美关怀三者之间的张力结构,以有利于中国的现代性和个体建构。  相似文献   

16.
都市法治化与法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表明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选择了法治化道路。国家的法治化离不开省、市、县、乡等区域的法治化,都市法治化是推进国家法治化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力量,它始终离不开都市法治文化的支撑和推动。从对上海市民的调查中可以看到,都市法治文化开始萌生但尚未形成。因此,面对都市法治化的目标,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去主动培育和建设都市法治文化,使其成为引领都市发展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以来中国都市的崛起为刺激着个人的生命力的跃动和内在的欲望吁求,同时带来了更深一层的生存困境、思想困惑精神焦虑。都市文化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可能,提供了新的审美空间,文学尤其是小说对都市生活做出了回应。都市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90年代文学(小说)对都市文化的回应是一种多音齐鸣的文化变奏,其内在的价值取向与人格内涵呈现多元化、互补、共生的基本格局。每个敏锐的作家都不可能对都市文化无动于衷,都市文化对他们的生存方式、写作姿态、价值选择、审美趣味都形成巨大的冲击。本文试从都市文化的层面探讨我国当代消费文学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陈杰 《上海教育》2010,(15):23-23
不需要购买门票,不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排队等待,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饱览世博盛况……这就是网上世博会带来的惊喜。2010上海世博会带给世人的最大惊喜之一是被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誉为“革命性创举”的网上世博会,网上世博会也让虚拟制造技术“一夜成名”。通过这一技术“搭建”起来的网上世博会,不仅把世博会528平方公里园区、园区内150多个展馆及实体世博会的精彩内容全都搬到互联网上,而且能让“网上世博游客”实时互动,在虚拟世博会里感受到真实的世博。  相似文献   

19.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隆重举行,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高兴而自豪的事情,因为世博会不仅代表着上海的形象,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在全世界的地位。如何抓住世博契机,提高德育实效?如何营造世博氛围,传播世博文化?如何激发学生参与世博的热情,更好地让他们去了解世博?本期刊出两所学校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跨入2005年,2010年上海世博会又向前迈进一步。与此同步,人们对世博会的关注也开始超越“世博经济”扩张效应层面,把目光转向了城市形象树立和城市经营管理上。近日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与城市文明形象”大都市形象论坛上,东华大学城市形象研究所所长褚云茂以“世博会与上海城市形象”为题,认为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主要包括四个重点内容,即阳光下最安全城市的形象、多元文化的城市形象、以生态环境为本的城市形象和创新科技的城市形象,为“城市形象工程”重新正名。形象也是生产力。专家们用“安全、文化、生态、科技”八个宇,勾勒了现代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