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加强应急管理、系统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10年来,中国减灾能力、现代化综合救援能力和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增强,新时代应急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防灾减灾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灾害大数据平台在灾害防控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目前中国自然灾害频发、高发的现状与趋势,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存在本底数据、机理认识、风险预测的挑战。未来应重点加强自然灾害基础研究、监测预警体系构建、韧性社会建设、科普教育、自然灾害保险等方面的工作,更好地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营造宜居地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自然灾害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自然灾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中国而言,自然灾害多发,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防灾减灾一直受到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关注.目前,我国的防灾减灾大部分采用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不够完善.而且防灾工程存在着施工质量差、设计标准低、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导致防灾减灾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应对自然灾害的非工程措施.对于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2002年江西省发生的自然灾害为例,总结分析了自然灾害间的连锁效应及其特点。提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以气象灾害为源头形成了一系列自然灾害链的成灾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印度尼西亚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管理,建立了包括行政系统、法律制度及架构、管理机构在内的三位一体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以及完善的社区参与救灾制度和先进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普及灾害教育和演习,提高国民防灾减灾意识.有效的自然灾害管理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吸引了国际合作.本文立足印度尼西亚的自然灾害管理...  相似文献   

5.
<正>1989年12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倡导通过一致的国际行动,减轻由于自然灾害以及其它自然因素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今年是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行动开展30周年。回顾联合国减灾30年来,中国政府确立了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自然灾害管理体系,显著提升了应对重特大灾害的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6.
根据河北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异规律和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河北省自然灾害区划的原则、方法指标体系,进行了自然灾害区划,并同不同灾害区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石河子垦区自然灾害资料的整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区自然灾害的种类、等级、发生频次等特征。结果表明:冰雹、霜冻低温冷害、旱灾是该区的主要自然灾害。3种灾害均以轻度为主。旱灾多发生在春、夏季或春夏连旱,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6~8月,霜冻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9~12月和4~5月。20世纪80年代是3种自然灾害群发的阶段。该区自然灾害的特征与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等有密切的关系。兴修农田水利、营建防护林、通过人工影响局部天气作业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8.
城乡基层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区域协作是当前应急管理部成立背景下亟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整合提升多部门防灾减灾救灾职能的重要抓手.本文分析了我国城乡基层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区域协作的现状,指出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缺陷,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救灾的问题体现为基础设施区域差异明显,减灾资源协调问题突出,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救灾预案适用性和实用性弱且居民减灾意识和能力的薄弱,城乡社区减灾中领导力不足且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区域防灾减灾救灾协作的问题则突出体现在协作意识、内容、制度、机制等方面.本研究旨在为新时代背景下应急管理部切实开展提升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提供参考,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效回应与保障.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综合自然灾害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重庆市自然灾害较为严重 ,不仅灾害种类较多 ,而且影响范围很广 .根据重庆主要自然灾害的特点、受灾程度、类型组合及排序、以及各区县防灾抗灾能力等 ,将重庆市划分为 4个综合自然灾害区 .各区按其内部差异再划分出 7个灾害亚区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灾种的分布、组合、危害、防治的地区差异 ,以指导各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 .  相似文献   

10.
山西是我国自然灾害的重灾区之一.本文对山西省十二种主要灾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指出其形成原因和时空特征.分析了本省自然灾害的特点与演变趋向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针对山西实际憎况,提出了防灾减灾的战略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首先回顾了2008年5月发生在缅甸的“纳尔吉斯”特大风暴潮灾,从海洋与气象系统、地理环境和人口环境这三方面分析其造成巨大危害的原因;以一些例子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自然灾害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随后分析上海海洋灾害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因大气强烈扰动而产生的灾害,如台风和巨浪等;因海水的扰动或状态骤变而引发的灾害,如海啸和风暴潮等;因人类活动而出现的灾害,如赤潮和海洋污染等.以大量的数据说明,强风暴灾害是上海的主要灾害;海浪灾害对上海的航运事业构成严重威胁;海平面上升是上海主要的重大灾害隐患.介绍了上海市海洋灾害应急预警服务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并就新气候形势下上海海洋灾害的应对措施,提出了机制建设和能力建设等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洪水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洪水风险分析是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的重要途径。现有洪水分析方法缺少体系化流程,导致洪水应急时间紧迫、信息匮乏。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分层全息建模(hierarchical holographic modeling,HHM)与风险过滤、评级与管理(risk filtering,ranking and management framework , RFRM)和要素-对象-结果模型(element-object-consequence,EOC)的暴雨洪水灾害风险识别、筛选与表达方法。首先,构建暴雨洪水人力、设备、环境、应急管理、信息五个方面风险辨识框架,确定出暴雨洪水系统初始风险要素。其次,基于RFRM方法理论将初始要素情景按照约束条件过滤,形成主要风险情景。之后,结合贝叶斯定理对暴雨洪水灾害进行定性和定量化评级,筛选暴雨洪水灾害的高危风险情景。最后,将暴雨洪水高危风险情景基于EOC风险概念模型参数化,并采用Protégé软件结构化表达。研究结果可以为暴雨洪水灾害应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为优化暴雨洪水灾害抢险救灾和防灾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与频发的自然灾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取得了显著的抗灾减灾成效。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灾害成因认知变化的历程出发,梳理了百年来中国抗灾体制的变迁史,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抗灾救灾中所拥有的独特制度优势,即对口援建模式、军民协同模式、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以及广泛的国际协作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及引领下,中国正在经历从救灾到应急管理,再到风险管理的理念变迁,未来将更多地体现出科技应灾及多元治灾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成为未来应急管理及风险治理取得显著效能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14.
结合目前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从物资需求、分配原则、路网风险以及配送方式的角度,分析了应急物流的特性.提出了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协调框架,它是灾害综合评估、灾民转移和应急物资配送在应急物流系统下的有机结合,是不同组织机构、不同利益主体、不同物流网络单元间职能、目标、信息、物资、车辆等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广西主要海洋灾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1949~2010年发生在广西沿海地区的主要海洋灾害情况,并对其进行风险影响分析。在影响广西沿海地区的主要海洋灾害中,风暴潮灾害最严重,造成的损失最大,直接危及到国家财产、沿海人民生命生活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赤潮灾害和海水入侵灾害。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是引发这些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海平面上升使风暴潮的致灾程度加剧,海岸侵蚀、岸线变迁、海水入侵和土地盐渍化加重;人类大规模的围填海活动使潮滩湿地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赤潮危害加重、生态环境资源遭到破坏,加重灾害的危害程度。应采取工程与生态相结合的立体防护体系,提高海岸自然抗灾能力,将灾害损失及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素有"无灾不成年"之说。抗战爆发后,面对人祸天灾,中国共产党把救济灾民、扶助贫弱作为施政的重要内容。华中抗日根据地各民主政府根据中共中央精神制定出适合各地实情的新民主主义政策的具体行动纲领。在灾害发生时和灾后,充分调动政府、社会、个人诸方面的力量,采取有力的救济措施以解灾民燃眉之急。本文试对华中抗日根据地救灾工作作一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城市综合公园因其用地性质及要素分布,是城市灾害发生时的重要“防灾区”。但是传统防灾避险已难以面对城市建设中错综复杂的条件与要求,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提升防灾避险功能,解放人力,实现高效管理。【方法】剖析目前综合公园防灾避险管理功能中数据采集方式的缺陷,针对性地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更快、更准确地采集公园防灾设施以及避难者活动情况的数据。根据公园平灾结合的原则,以常州市红梅公园为例,对平时和灾时两种情况进行分类探讨,构建合理的综合公园防灾避险管理机制。【结果】通过在公园防灾设施上贴入RFID标签,将RFID手环下发避难者两种方式,再结合读写器读取信息,从而准确、快速地采集公园防灾设施以及避难者活动情况数据; 建立了物联网技术下有序的公园门票管理系统、灾时避难者疏散数据收集系统、救灾物资智能发放系统,并制定防灾设施以及避难者疏散、安置的工作流程,完善城市综合公园防灾避险管理体系。【结论】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综合公园的防灾避险机制能够合理、有序地掌握防灾设施的使用情况,实时、精准地把控避难者的流动信息,快速、便捷地分发救灾物资,进而提升其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8.
胡银玲 《科技信息》2011,(35):70-71
针对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的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分析高校防灾工作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我国高校在预防自然灾害、社会危害及校园内外存在的安全隐患等方面有明显不足,需要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防灾工作的经验,研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防灾管理体系,并将该套防灾管理系统运用到社会其他领域,促成整个社会投入到防灾工作的研究中去。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受极端天气、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防灾减灾形势严峻。为进一步查清甘肃省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特征,在甘肃省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最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特征、总结了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致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2)在空间分布上,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甘肃省中部和东南部的9 个市州,属于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区、白龙江流域及陇南山地;(3)在时间分布上,5-9 月主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以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最为严重;(4)地质灾害具群发致灾、隐蔽致灾和链式致灾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和应急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