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探讨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的措施,为提高患者安全管理,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减少不良事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普外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发生的64例护理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分类、发生原因、时间特点及与不同工作年限护士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前三位分别是管路滑脱、给药错误、漏执行医嘱;主要原因分别是查对制度执行不严、安全管理不到位、临床带教工作不严谨。1周之内周三、周四为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峰,而在1d之内,A班和N班为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峰;护士资历与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鼓励护士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管理者要在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中,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加强护理工作安全管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制定防范措施,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的195例护理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分类、发生原因、时间特点及与不同工作年限和不同职称护士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前三位分别是给药错误52例,占26.7%;遗漏各种治疗、检查、护理30例,占15.4%;发生院内压疮23例,占11.8%;主要原因分别是查对制度执行不严、安全管理不到位、临床带教工作不严谨。白班为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峰;护士年限与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系;护士职称与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系。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加强重点人群监控,严格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加强年轻护士的专业培训,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管理者要在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中,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加强护理工作安全管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原因,探讨安全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性,避免安全隐患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2011年本院3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的分类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分别是药物不良反应、跌倒、管路滑脱。主要原因是沟通不良与评估不足。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安全护理是保证患者安全,减少不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和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基础,对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方法:针对2012年护理系统上报的86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前两位均是患者人身安全问题;主要原因是护士执行力差,评估不足、健康宣教不到位;低年资护士工作能力不够与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结论:针对各种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索如何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安全管理,制订相应防范措施.方法 对我科2011年发生的7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⑴护理不良事件中第一位是跌倒,⑵主要原因分别是患者的安全知识宣教不到位和环境因素,⑶护士资历与不良事件发生有关,⑷一天中发生不良事件的高峰时段在夜间.结论 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护理整体的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按照患者的需要实行弹性排班.  相似文献   

6.
徐玉霞 《重庆医学》2018,(1):111-113
目的 探讨手术科室发生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为手术患者提供安全住院、手术环境,保证手术患者顺利康复.方法 回顾该院2015年手术病区护理系统上报的70例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分类、分级、发生原因、时间特点及护理人员职称特点等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护理不良事件前3位分别是锐器伤、非计划拔管、跌倒.主要原因是岗位职责未落实、培训不够、沟通不良、评估不足.年资较低的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结论 医院加强护理人员相关培训、人力资源配置,护理人员排班模式进行弹性排班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匡莉萍 《中外医疗》2012,31(33):160-161,163
目的通过不良事件原因及特点分析,为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制订相应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某二甲医院发生的48例护理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分类、发生原因、时间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前3位的护理不良事件分别为管路滑脱、跌倒、压疮。②主要原因分别是宣教不足、评估不足及未认真查对。③护理工作年限在5年之内及15年以上的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概率较高。④白班出错率高。结论护士人力资源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是保障护理安全与质量的前提条件。加强患者及家属安全宣教,让患者参与安全管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估工具,强化护士宣教及评估方面的培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和整体风险意识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根本途径。管理者转变管理理念,从系统中完善工作制度及流程,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齐雯俊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1):1399-1400,1402
目的:通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探讨如何有效回避护理风险,提高传染病患者安全管理。方法:回顾某二级传染病专科医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呈报的79起护理不良事件,从分类、发生原因、与护士资历、发生时间、科室、病种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结果:①护理不良事件前5位分别是给药错误、压疮、标本错误、输液相关事件、管路滑脱。②主要原因分别是不遵守操作规程,评估不足和沟通不良。③护士资历与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④对新发传染病人、重病人在评估和沟通及自身知识方面存在显著不足。⑤不良事件发生在交接班时,尤其是在8:00和12:00左右。结论:护理管理者要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监控机制,对护理人员按层级管理,提高护士整体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按患者需求进行弹性排班;加强护理人员对新发传染病及重病人的防治知识培训,强化护理技术操作程序考核,增强沟通意识提升评估沟通能力,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神科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以提高医院的护理安全与质量。方法对医院2009—2011年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良事件发生与缺乏护理风险评估、低年资护士、安全管理不到位、患者自身问题等有关。结论根据引发不良事件不同原因,制定相应安全管理措施,及时遏制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住院病人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为患者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护理系统上报的54例管道护理不良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安全管理不到位、护患沟通不足、管道固定不牢;同时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时间段是中午和夜间。结论为确保患者安全,应不断完善护理安全相关工作流程,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盛素巧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986-1987
目的通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探讨如何完善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方法,有效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2009~2011年度护理系统上报的157例不良事件,对其类别、发生原因、特点进行梳理分析。结果①护理不良事件前3位分别是输液有关事件、沟通不良事件、跌倒/坠床;②主要原因是护理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沟通不良、评估不足及宣教不全面;③低年资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率高。结论重抓核心制度落实和流程管理,完善不良事件防控机制是有效控制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全体护士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途径;强化一级质控组织督导职能、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是降低不良事件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5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永霞 《海南医学》2010,21(22):155-156
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为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儿科所发生及上报的50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理人员沟通技巧欠缺、责任心不足、患者缺乏参与和配合意识、人力资源不足有关。结论为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安全,应加强护士沟通技巧的培训、强化查对制度落实、建立共同参与的护理查对模式、完善人力资源配备。  相似文献   

13.
肖保娟 《吉林医学》2015,(6):1257-1259
目的:分析两年来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制定防范措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患者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103例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资料(分类、发生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把产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归纳为8类,其中排在前三的是:跌倒36例(35.00%),用药错误17例(16.50%),坠床15例(14.56%)。结论:根据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指定针对性措施,如加强患者、家属、年轻护士的管理,改善医院环境,强化核心制度的落实,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并进行深入分析,以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保障患者的安全。方法:选取某院2010年6月-2015年6月240例护理不良事件对其分级、发生原因、责任护理人员的职称以及工作年限的分布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以一般差错为主;沟通不畅是造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约占50.4%;护士是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人员,约占84.2%;工作年限在3年以内的护士最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约占70.9%。结论: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不良事件防范措施,完善非惩罚性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制度等,能够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为护理实践工作和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在2012年-2013年期间发生的45例护理不良事件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共存在四种原因,最主要的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安全管理不到位和护理部门的核心制度没落实,分别占据了46.7%和33.0%。结论:为了切实提高我院护理服务的品质,存进患者早日康复,应该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并落实护理部门的核心制度,以此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如何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我院2012年护理系统上报的35例护理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分类、发生原因进行研究.结果①护理不良事件前二位是护士行为问题、患者人身安全问题.②主要原因是护士执行力差,评估不足和沟通不良.③低年资护士工作能力不够与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某医院内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制定防范措施,为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3年第1季度全院护理不良事件,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月份、次数和比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医嘱执行不规范发生率最高为31.82%,输液不规范为22.73%,患者安全护理不规范为20.46%。结论: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并针对原因制定防范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的护理质量,保证患者的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8.
周兴华 《浙江医学》2013,(22):2032-2034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本文通过对我院197例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特点,探讨如何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别及原因,以制订有效的控制措施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护理不良事件当事人调查沟通并将获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5例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依次为静脉用药错误、管路滑脱、跌倒、压疮、坠床;其发生的原因依次为查对及交接班核心制度落实不严格、责任心不强、与患者无效沟通、患者安全管理不到位、工作不严谨、机械执行医嘱或护士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的负面影响和临床带教工作不严谨等。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中要鼓励护士加强责任心,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管理者要增强主动报告意识,加强护理工作安全管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如何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我院2009年护理系统上报的192例护理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分类、发生原因进行研究.结果 ①护理不良事件前二位是护士行为问题、患者人身安全问题.②主要原因是护士执行力差,评估不足和沟通不良.③低年资护士工作能力不够与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