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左心衰竭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72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根据Allen试验结果分为观察组(n=36)及对照组(n=36),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评估两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介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卧床休息时间、复发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在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冠心病患者中,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均能实现不错的治疗效果,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少、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可明显减少术后左心衰竭率,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缩短术后卧床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接受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穿刺至置管时间、X线曝光时间等指标;观察穿刺相关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左心衰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至置管时间、X线曝光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相关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体循环栓塞、急性左心衰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患者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促进患者尽早下床,加快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观察组患者采取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指标。结果2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经过对比,观察组穿刺至置管时间和卧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X线曝光时间和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出现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时,选择并发症出现率更低,术中出血更少,卧床时间更短的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1例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65岁)冠心病患者,其中男69例,女22例,平均年龄(76±6.7)岁。分为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组(对照组41例)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组(桡动脉组50例)。观察并对比如下指标:X线曝光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出血、血肿、无脉征、动-静脉瘘等)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卧床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体循环及肺循环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平均(46.8±21.3)min,对照组平均(40.2±24.8)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平均(3.4±1.9)h,对照组平均(22.5±8.1)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桡动脉组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对照组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床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桡动脉组为2.0%,对照组为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于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于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进行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急性左心衰发生率都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对于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相关手术中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讨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接受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于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的30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作为本组课题的观察对象,并利用计算机进行随机数表分配,Ⅰ组(n=150)采取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Ⅱ组(n=150)接受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手术处理,对两组的介入治疗情况进行比较与评估。结果两组介入手术的操作时间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比Ⅰ组,Ⅱ组患者在穿刺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卧床时间等指标上均明显缩短,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介入治疗期间均有出现皮下淤血、动脉痉挛等并发症,但Ⅱ组总并发症率较Ⅰ组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实施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可取得较理想的手术效果以及安全性,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7.
李红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530-3531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尉氏县中医院收治的106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按照手术入路分为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各53例。股动脉组患者接受经股动脉入路PCI治疗,桡动脉组患者接受经桡动脉入路PCI治疗。比较两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两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桡动脉组卧床时间短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桡动脉组LVEF、LVEDD、LVESD分别与股动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LVEF均大于术前,LVEDD和LVESD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7.55%(4/53)]低于股动脉组[35.85%(1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相当,但经桡动脉入路能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对比经股动脉、桡动脉两种途径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总结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7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患者均经桡动脉途径插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经股动脉途径插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通过两种途径介入治疗的观察对比,经桡动脉途径插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明显低于经股动脉途径插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且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左心衰竭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进行介入治疗的慢性左心衰竭并发冠心病的患者120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根据Allen实验结果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采用桡动脉介入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股动脉介入法治疗。统计2组患者住院时间、复发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平均卧床休息时间为(12±4)h,对照组为(21±7)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例复发,复发率3.33%,对照组10例复发,复发率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5.00%,对照组15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左心衰竭均有一定疗效,经比较后可得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复发率低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获取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老年患者中随机选取62例作为本次调查对象,依据手术方法分为,接受桡动脉入路行PCI治疗的观察组(32例)与股动脉入路行PCI治疗参照组(3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卧床时间更短,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CTO的老年患者应用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安全性高,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危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高危冠心病患者190例,按照介入途径的不同分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组(观察组130例)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组(对照组6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行介入术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心功能、术后卧床时间、穿刺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体循环栓塞发生率及肺动脉栓塞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PCI术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卧床时间、穿刺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体循环栓塞发生率及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桡动脉组优于经股动脉组.结论:高危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术的治疗效果相当,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且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卧床时间短,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进行动脉介入治疗的11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经桡动脉介入和经股动脉介入,每组56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出院时间﹑手术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7%,显著优于对照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均效果较好,但经桡动脉介入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更为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陆兆华 《吉林医学》2012,33(6):1126-112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心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效果,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进行诊断和治疗的7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采用经股动脉途径进行介入治疗的72例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费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诊断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可有效降低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长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经股动脉入路PCI治疗,观察组接受经桡动脉入路PCI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心功能指标[短轴收缩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手术时间、穿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95.00%(38/40),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7.50%(39/4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FS、LVEF均较术前提高(均P<0.05),两组FS、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经股、桡动脉入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改善心功能,但经桡动脉入路可缩短术后卧床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老年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间动脉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成功率、造影时间、X线曝光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成功率、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迷走反射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时间以及X线曝光时间,与对照组股动脉穿刺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在造影时间、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迷走反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桡动脉组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治疗老年冠心病安全可行,且易止血,术后无须卧床,并发症少,创伤小,可作为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6.
徐慧敏 《中外医疗》2013,(33):56-57
目的 研究探讨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确诊收治的1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治疗穿刺的途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治疗,观察组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动脉穿刺时间、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成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成功83例,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成功81例.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以及手术成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动脉穿刺时间明显多于观察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总的手术成功率为96.7%(174/180).结论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较为安全有效,动脉穿刺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符合介入手术指征的8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84例患者分作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选择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选择桡动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95.24%,对照组手术成功率90.48%,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19.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选择股动脉与桡动脉不同手术入路可以取得相等的治疗效果,手术成功率均比较理想,其中桡动脉入路术后并发症更低,治疗安全性更高,可见,冠心病选择桡动脉入路的介入治疗为首选手术方案,可以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冠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该院收治的7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介入手术路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行经股动脉冠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组行经桡动脉冠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心肌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水平。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11%(3/37),低于对照组的27.03%(1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HA、LN水平均低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路径相比,经桡动脉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安全性较好。两种入路均可抑制患者心肌纤维化进程,改善其心功能,远期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56例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根据介入治疗途径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n=136),股动脉组(n=120);回顾性分析2组穿刺时间、穿刺并发症、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排尿困难、肢体疼痛、腰痛发生率。结果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并介入治疗者136例,共置入支架192枚。经股动脉途径穿刺并介入治疗者120例,共置入支架162枚。桡动脉组较股动脉组穿刺时间[(10.2±3.6)min vs(6.2±2.4)min]、X线曝光时间[(48.6±21.7)min vs(37.2±23.6)min]延长,平均卧床时间[(2.8±1.6)h vs(18.4±3.6)h]缩短(均P<0.05);桡动脉组较股动脉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5.9%vs10.8%)、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vs1.7%)减少(均P<0.05)。桡动脉组较股动脉组腰痛(2.2%vs25%)、排尿困难(0%vs18.3%)、肢体疼痛(8.8%vs20.8%)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合并心心力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可作为常规介入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动脉穿刺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选取90例老年(年龄≥65岁)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对照组患者穿刺时间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