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总结对比分析间断性蓝光照射和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0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间断蓝光照射治疗的50例为A组,接受持续蓝光照射治疗的50例为B组,观察比较两组黄疸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①两组患儿经过光照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水平,差异显著(P0.05);②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恢复至正常时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性(P0.05);③A组治疗中不良反应率8.00%明显低于B组不良反应率22.00%,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论是间断性蓝光照射还是持续性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持续性蓝光照射下患儿不良反应率要高于间断性照射,因此倾向于选择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间断性蓝光照射方式和持续性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新生儿科接诊的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间断性蓝光照治疗黄疸,观察组予以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经蓝光照射后,均取得理想的治疗结果,相较于本组治疗之前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的对比中,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两种蓝光照射方式,均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采用持续性蓝光照射的方式,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多,采用间断性蓝光照射的方式,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少,因此,在蓝光照射治疗黄疸患儿中,应优先考虑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疾病采用间断性蓝光照射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08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单双号法将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取持续性蓝光照射技术治疗,治疗组患儿采取间断性蓝光照射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析治疗前、后患儿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差异性,统计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2 8,P>0.05),未实施蓝光照射前两组患儿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胆汁酸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χ~2=4.695 7,P<0.05)。结论:对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效果与持续性蓝光照射相近,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值得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4.
高玮娜 《吉林医学》2013,(27):5586-5586
目的:比较间断性和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选择新生儿黄疸患儿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在给予常规治疗时,试验组另外加用间断性蓝光照射,对照组则加用持续性蓝光照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6.7%)低于对照组(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性蓝光照射方式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科采取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的可行性与价值。方法:将我院接诊的实施蓝光照射治疗的新生儿黄疸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2组,各40例。研究组采取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而对照组采取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以及腹泻与皮疹发生率,并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均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腹泻发生率与皮疹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科新生儿黄疸采取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可取得与持续性照射治疗相同的效果,但前者安全性更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间断蓝光照射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的124例黄疸患儿(新生儿)作文本次实验的研究目标,按照治疗的不同,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各62例患者,并分别将其名为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持续性的蓝光照射,研究组则在基础上将持续性照射转换为间断性照射,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与观察。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在血清胆红素指标上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研究组患者(16.13%)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37.10%),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运用蓝光技术照射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3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归入两组(40例/组)试验,两组均接受蓝光照射治疗,其中Ⅰ组采取持续式光照,Ⅱ组采取间断式光照,对比评估两组的光照效果。结果两组接受治疗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失时间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Ⅱ组光照期间发生不良反应者占5.0%,相比Ⅰ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2.5%)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运用持续式或间断式蓝光治疗均有确切效果,但间断式蓝光相对较安全,可作为今后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推荐光照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及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对于不同病因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4月至2015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我院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90%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5.71%,P0.05,对比差异明显。结论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对于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患儿均能够大幅度降低患儿的血清间胆红素水平,并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疗效及安全性优于持续性蓝光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多次间歇蓝光照射在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符合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新生儿共计290例,按照患者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其中Ⅰ组患者281例,采用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Ⅱ组患者仅9例,采用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Ⅰ组患者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8.33%和28.83%,治疗效率为97.15%;而患者的血清胆红素也由原来的(226.64±30.63)μmol/L降到(68.29±10.14)μmol/L(P0.05);而对于腹泻、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9%。而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血清胆红素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6.67%、(103.92±13.24)μmol/L和33.33%,两组患者差异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照射治疗对新生儿黄疸安全有效,间歇治疗的效果好于持续治疗,但因接受持续治疗的患者过少,且症状较重,会导致持续治疗的研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间入院接受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的45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接受持续蓝光照射治疗的45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则显示观察组更低,为4.4%(P0.05)。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浓度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4d后的对比则显示观察组更佳(P0.05)。结论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的效果显著,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次短时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3月-2012年4月住院的150例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75例采用8 h/次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进行治疗,对照组75例采用连续≥16 h的传统蓝光照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3%,对照组为9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6 h后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连续蓝光照射法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的治疗效果均较显著,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血清胆红素浓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间隙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在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儿科随机选取6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将其平均地分为两组(间隙组与持续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间隙组患儿采用间隙蓝光照射治疗,持续组患儿采用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方案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间隙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15%,显著低于持续组(45.4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对于新生儿黄疸均有显著疗效,可有效降低患儿血清中的胆红素含量,但间隙蓝光照射治疗的安全性相对更高,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持续性蓝光照射和间隙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64例黄疸新生儿,采用抽签方式分为:A组32人和B组32人,两组黄疸患儿先同时进行常规治疗,A组患儿采用间隙性蓝光照射治疗,B组患儿采取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对两组患儿的各项体征和精神状态进行观察,记录患儿的黄疸好转情况和不良反应进行.结果 A组(间隙组)和B组(持续组)的总有效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93.75%vs 96.87%,P>0.05),A组(间隙组)患儿比B组(持续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要低(34.38%vs 46.8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间隙性蓝光治疗与持续性的蓝光照射治疗两种方案对新生儿的黄疸都具有明显的效果,而采用间隙性的蓝光照射治疗可以大程度的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应用蓝光照射治疗对病情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取本院儿科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诊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80例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对患儿用蓝光照射方案治疗,根据治疗方案将其以每组40例分为连续组、间断组,对应连续蓝光照射治疗、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病情控制情况及临床相关指标后归纳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结果在病情控制有效率方面,间断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连续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胆红素下降、黄疸减退所需时间方面,间断组患儿所得数据均显著优于连续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所需时间,间断组患儿疗程显著短于连续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应用蓝光治疗对病情有较好的干预价值,相对于连续蓝光照射,间断性蓝光照射方案无论病情症状控制、疗程时间等更为突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不同方式的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88例黄疸新生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短时多次的间歇性蓝光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7.73%与对照组95.4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4.55%比对照组的18.18%低(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5 d时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短时多次的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蓝光间歇照射与蓝光持续照射辅助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周口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12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观察组接受间歇蓝光照射辅助茵栀黄颗粒治疗,对照组接受持续性蓝光照射辅助茵栀黄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为95.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13%)低于对照组(3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间歇照射与蓝光持续照射辅助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但间歇式蓝光照射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两种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NJ)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NJ患儿32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两组均行常规治疗,甲组160例,联合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乙组160例,行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经蓝光照射72 h后,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均高于90%,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乙组患儿治疗中不良反应情况相比甲组更低(P0.05)。结论持续性及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都可起到良好治疗效果;但通过间接多次照射方式相比持续性照射治疗,患儿不良反应更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的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 37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并口服妈咪爱、茵栀黄口服液和蒙脱石散,观察组另接受间断蓝光照射,而对照组患儿接受持续性蓝光照射,连续治疗3d后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皮肤黄染消退情况、精神和神经症状、总胆红素值,并记录两组患儿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治疗后和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仅为25.1%,远低于对照组的42.2%(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蓝光间断照射与连续照射具有同样的疗效,同样能降低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但间断照射蓝光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却明显低于连续照射的患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次短时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3月-2012年4月收治入院的15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8 h/次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连续≥16 h的传统蓝光照射方法进行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和血清胆红素浓度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8.7%与对照组的9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72,P0.05),但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7%明显低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96 h后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连续蓝光照射法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的治疗效果均较显著,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血清胆红素浓度,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陈秋芳 《中外医疗》2016,(18):28-29
目的:对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186例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接受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的治疗,对照组患儿接受长时连续蓝光照射的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儿治疗后72 h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良发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有着和长时连续蓝光照射同样显著的治疗效果,且可以显著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和不良发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