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正2016年10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学科组科研人员通过人工调控,成功使人工养殖的达氏鲟在没有外源激素诱导下自由交配产卵,获得了自然交配繁育的后代。达氏鲟为国家一级保护鱼类,是长江中上游定居性鲟鱼类,水利建设、捕捞等人类活动导致其自然资源显著衰退。随着栖息地环境的不断恶化,2000年以后达氏鲟未监测到自然繁殖,目前长江中上游达氏鲟的自然种群也寥寥无几。所幸的是,通过人工驯养和繁育,达氏鲟的人工保种已成功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产》2013,(6):35-35
4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成功实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氏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4月28日,该项研究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验收,此突破对抢救保护我国这一特有濒危物种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用于人工繁殖的达氏鲟父、母本于2007年引自四川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是野生达氏鲟人工繁殖所得的子一代。经过长江水产研究所太湖试验场5年的精心培育,2012年这些达氏鲟陆续性成熟。2013年4月10日至28日,科研人员对子一代达氏鲟进行了2批次的催产和授精,获得受精卵11.1万粒,子二代初孵仔鱼4.5万尾。产后亲鱼各项体征正常,健康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学科组科研人员通过人工调控,成功使人工养殖的达氏鲟在没有外源激素诱导下自由交配产卵,获得了自然交配繁育的后代。达氏鲟为国家一级保护鱼类,是长江中上游定居性鲟鱼类,水利工程建设、捕捞等人类活动导致其自然资源显著衰退。随着栖息地环境的不  相似文献   

4.
<正>危起伟(突出贡献奖)危起伟,博士生导师,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危起伟三十多年来致力于我国水生生物生态和资源保护研究工作,尤其在长江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包括中华鲟、白鲟、达氏鲟、胭脂鱼、鲥鱼、秦岭细鳞鲑、川陕哲罗鲑和大鲵等物种的保护生物学、物种保护技术研究以及保护工程实践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正经过持续努力,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与四川省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的联合科研团队近日成功完成达氏鲟子三代苗种繁育。这表明人工保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对达氏鲟今后的自然种群修复及未来的养护利用意义重大。国家一级保护鱼类达氏鲟又名  相似文献   

6.
<正>12月10日,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技术及迁地保护研究"及"达氏鲟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通过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的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组长由曹文宣院士担任。与会专家听取了工作进展汇报,审阅了相关材料,进行了现场查看,一致确认中华鲟及达氏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取得了成功,同意通过验收。  相似文献   

7.
达氏鳇是《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附录Ⅱ保护物种,我国采取了人工增养殖放流等技术措施进行资源养护.在达氏鳇的幼鱼培养过程中,养殖集约化程度高,生活环境和行为状态的改变以及人工所投饲料的营养不平衡都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达氏鳇机体病变.由于达氏鳇的人工养殖历史较短,对达氏鳇病害的系统研究还未开展,历来关于达氏鳇病害的报道较少.目前,对多数达氏鳇病害的诊断程序,参照常规养殖品种和其他鳇鱼疾病的研究结果进行防治.本文对近几年达氏鳇养殖过程所遇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广大达氏鳇养殖场、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鲟鱼自然资源的日渐枯竭,人工养殖的鲟鱼逐渐成为商业开发的主要来源。在人工养殖品种中,杂交鲟因生长速度快,适应范围广,抗病力强等优点,引起养殖业界的重视。国外较为成功的杂交品种为小鲟鳇,即欧洲鳇×小体鲟,我国利用野生资源曾进行过史氏鲟×达氏鳇,而利用人工养殖鲟鱼杂交育种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史氏鲟、闪光鲟的试验,并与西伯利亚鲟自交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材料(1)试验亲鱼均来源于公司自购受精卵人工培育而成,母本为西伯利亚鲟,父本为西伯利亚鲟…  相似文献   

9.
被称为“知化石”的鲟鱼,如今在高坝洲库区找到了自己的“乐园”。目前,这里人工养殖的鲟鱼已达17种。日前由宜昌市天峡鲟业有限公司主持的“鲟鱼人工繁殖及产业化集约养殖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省级验收。专家们认为,该技术成果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宜都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鲟鱼基地。鲟鱼最早生活在2.5亿年前。目前,全球尚存的鲟鱼仅27种,已全部被世界濒危动物贸易公约组织列为保护物种。分布在我国的鲟鱼有8种,其中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鲟鱼肉和卵均为高档营养食品,其中鲟鱼籽被称为“黑色黄金”,具…  相似文献   

10.
以施氏鲟(Huso dauricus)为研究材料,分别从线粒体基因组及核基因组两个层面进行物种分子鉴定方法研究。在线粒体基因组层面,对3种鲟及未知鲟种类共计119个样品的D-Loop区进行测序,通过同源序列比对,构建NJ进化树、计算群体间遗传距离,以鉴定其中30尾未知种类。在核基因组层面,利用15对微卫星标记扩增3种鲟DNA,筛选出特异性标记Ls19和SX226。Ls19在施氏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26 bp、130 bp,在西伯利亚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39 bp、143 bp,在达氏鳇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24 bp、127 bp;SX226在施氏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85 bp,在西伯利亚鲟中扩增出特异条带260 bp、273 bp、283 bp,在达氏鳇中扩增出特异条带180 bp、182 bp。通过特异条带对未知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30尾未知鲟种类中,有西伯利亚鲟17尾,施氏鲟1尾,达氏鳇1尾,达氏鳇×施氏鲟2尾,施氏鲟×达氏鳇1尾,施氏鲟×西伯利亚鲟8尾。结果表明,特异性微卫星引物Ls19和SX226可以应用于施氏鲟、西伯利亚鲟、达氏鳇的纯种及杂交种分子水平种质鉴定。  相似文献   

11.
邸军  张书环  黄君  杜浩  周勇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18,42(1):120-130
为了确定中华鲟养殖基地一尾死亡子二代中华鲟的病原,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濒死的中华鲟肝脏、脾脏和腹水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EM,采用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进行鉴定,确定菌株EM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进一步对健康子二代达氏鲟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同时通过观察患病子二代中华鲟组织切片分析其病理特征;并对菌株EM进行药敏特性研究以期指导临床用药。结果显示,被感染子二代中华鲟肝脏、脾脏及肾脏组织中铁血黄素沉积、实质性细胞空泡变性,溶血严重。菌株EM人工感染健康子二代达氏鲟,发现其对达氏鲟具有致病性,且从人工感染患病的达氏鲟肝脏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中华鲟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对米诺环素、克林霉素、克拉霉素和麦迪霉素4种药物敏感,对四环素、头孢噻肟和头孢西叮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其余28种药物不敏感,呈多重耐药性。本研究首次发现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可感染中华鲟,并对达氏鲟也具有致病性,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理特征和药物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鲟形目鱼类9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高度保守,均编码37个基因,长度为16 438bp(达氏鲟)~16 760bp(欧洲鳇)。主编码链的A+T含量为53.3%(密苏里铲鲟)~54.6%(中华鲟和匙吻鲟)。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atp6、atp8、cob、cox1、cox3、nad1、nad3、nad4和nad4L)编码氨基酸数目相同,分别为227、55、380、517、261、324、116、460和98个。15个主编码基因的差异位点分析表明,在鲟形目鱼类分子生态和群体遗传的研究中,nad5、nad4、cox1和cob基因是理想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分析其不同物种和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在9种鲟形目鱼类中,遗传距离最小的是中华鲟与俄罗斯鲟(0.0070),遗传距离最大的是闪光鲟与白鲟(0.1777)。2个科之间的遗传距离远远大于科内部的遗传距离,因此支持传统的科级分类。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结果表明,鲟形目鱼类分为2支:鲟科的7个物种和匙吻鲟科的2个物种分属2个类群(BPN=100,BPM=100,BPP=100),这与经典的系统分类观点一致。隶属于鲟属的中华鲟、俄罗斯鲟及闪光鲟与欧洲鳇聚类,支持率非常高(BPN=100,BPM=100,BPP=100),而将同为鲟属的高首鲟和达氏鲟排除在外,从而表明,线粒体基因组的数据支持将欧洲鳇并入鲟属。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支持鲟科内部的亲缘关系为:{[(中华鲟+俄罗斯鲟)+闪光鲟]+欧洲鳇}+(高首鲟+达氏鲟),密苏里铲鲟与它们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3.
裸腹鲟(Acipenser nudiventris)曾广泛分布于欧洲的黑海、亚速海和中亚的里海、咸海, 以及上述区域的一些河流中, 在中国仅自然分布于新疆伊犁河流域,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 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保护物种, 也是我国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受多种因素影响, 伊犁河流域野生裸腹鲟已濒于绝迹。本研究对人工驯养条件下的伊犁河裸腹鲟成年个体开展了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和苗种培育等方面的研究。在共计 13 尾野生裸腹鲟中, 有 2 尾雌鱼和 3 尾雄鱼性腺发育达到了 IV 期, 采用 LHRH-A2 对性腺发育至 IV 期的 2 尾雌鱼和 3 尾雄鱼实施了人工催产和授精, 获卵 12 万粒, 受精率为 55%。在 15~17 ℃的孵化条件下, 裸腹鲟仔鱼经 5~7 d 孵出, 获得裸腹鲟鱼苗约 25200 尾, 孵化率 42.5%。  相似文献   

14.
一、鲟鳇鱼资源概况史氏鲟(又名七粒伏子)、达氏鳇(又名大鳇鱼)俗称鲟鳇鱼,是黑龙江鱼类特有的珍稀物种,是淡水鱼中个体最大的鱼类,也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称。鲟鳇鱼的个体大、寿命长、性成熟晚,鲟鱼需9年,鳇鱼需16年才能性成熟产卵繁殖。群  相似文献   

15.
正杂交鲟是由史氏鲟为父本、达氏鳇为母本的人工杂交品种,属冷水性鱼类,最适生长水温为18~25℃,溶解氧要求在6mg/L以上。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粤北山区,大部分区域如洛阳、东坪、大布、必背、大桥等乡镇山水资源丰富,且常年水温较低,非常适合养殖杂交鲟。近十几年来,乳源县杂交鲟水泥池流水养殖和山塘网箱养殖发展迅速,但由于本地没有较专业和上规模的鲟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测量5批次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黑龙江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共644尾)的体长、体质量,观察其生长、个体繁殖力、卵巢发育、卵径、卵质量和卵色等。结果表明:3种鲟雌亲鱼的体长与体质量差异显著,施氏鲟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小于杂交鲟与达氏鳇(P0.05),而杂交鲟的体长和体质量则显著小于达氏鳇(P0.05)。施氏鲟、杂交鲟和达氏鳇雌亲鱼的成熟系数(GSI)和繁殖力差异显著,杂交鲟的GSI和平均绝对繁殖力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达氏鳇(P0.05),而施氏鲟与达氏鳇的GSI无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鲟的相对繁殖力(Fw)显著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3种鲟雌亲鱼产卵质量与体质量比值以10%~15%为主,该比值范围内雌性施氏鲟个体数约占同龄雌性个体的42.66%,杂交鲟为42.91%,达氏鳇为41.93%。施氏鲟和杂交鲟的卵多为棕色,而达氏鳇的卵为棕灰色。达氏鳇的卵径显著大于施氏鲟与杂交鲟。杂交鲟的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及成熟系数均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列举了鲟鳇鱼及其产品的经济价值,阐明了其保护等级,对黑龙江省鲟鳇鱼的自然资源及人工养殖情况的历史阶段变化作了详细的介绍,对当前的开发利用及资源保护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指明了在当前鲟鳇鱼开发利用及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鲟鱼养殖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鲟鱼品种约有29种,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我国拥有鲟鱼9种,其中史氏鲟、中华鲟和达氏鳇为主要养殖品种。欧洲有鲟鱼9种,其中俄罗斯鲟、裸腹鲟、闪光鲟和欧洲鳇为主要品种。北美洲有鲟鱼11种,其中高首鲟、美洲鲟、中吻鲟和匙吻鲟为主要品种。我国已先后从欧洲引进了俄罗斯鲟、裸腹鲟、西伯利亚鲟、小体鲟、闪光鲟和鳇鲟,从北美洲引进了匙吻鲟和高首鲟。可望人工养殖成功后移入江、河、湖泊、水库等大水域中形成群体生产力。现将我国及世界主要鲟鱼品种人工养殖进展状况介绍如下。1中国鲟鱼养殖1.1史氏鲟史氏鲟亦称黑龙江鲟…  相似文献   

19.
鲟鳇鱼育苗大多为水蚯蚓等活饵开口培育到7cm 后再使用颗粒饵料进行转口,本文从环境条件、苗种培育和病害防治等方面论述了鲟鳇鱼鱼苗人工饵料开口技术操作要点. 1 范围 适用于史氏鲟、达氏鳇、西伯利亚鲟鱼鱼苗的开口、苗种培育.  相似文献   

20.
西伯利亚鲟的养殖优点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伯利亚鲟(Abaevi.Brandt)属鲟形目、鲟科鱼类,主要分布在欧洲鄂比河、科罗马河、伏尔加河等水域,我国黑龙江水域也有少量的分布的报导。西伯利亚鲟是珍稀鱼类,在欧洲已有多年人工养殖历史,但由于资源量少,国际上已将其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物种,我国也将其列入国家二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