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1世纪人类居住环境有着科学性、设施配套智能化、环境艺术设计人本化等多方面的特点.住宅,作为人类居住生活的物质载体,具有居住性、舒适性、耐久性、经济性等基本要求,方便、舒适、和谐是构建21世纪未来住宅的主题,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所渴望的,绿色生态住宅是21世纪住宅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据统计:建筑活动使用了人类所使用自然资源总量的40%,能源总量的40%,而建筑垃圾也是人类活动产生垃圾的总量的40%。建筑业是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以及造成沉重的环境负荷为代价的,因此,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不耗尽资源和不破坏环境的发展,绿色施工是在建筑业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1、引言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反思20世纪人类活动的种种得与失:经济快速增长、财富显著增加、人口不断翻番、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得出一个重大结果,就是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是会议的中心议题,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共同签署了著名的“地球宣言”,特别是其中的《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概念推向实际行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20世纪技术创新的规律,论述了21世纪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将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的新突破;物质科学将跨越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界限,产生新的高技术前沿;多领域的技术创新带来先进的制造时代;技术要造福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21世纪的技术发展不仅要弘扬科学精神,更要弘扬与发展人文精神,共同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垃圾问题是世界公认的难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围城问题已日益凸现,严重影响到公民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如果垃圾选择适当的分类收集方法,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利用,不仅可以达到对垃圾的再次利用,而且也可大大减少其对环境带来的危害,进而有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阐述了垃圾危害的严重性,通过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焚烧、堆肥、卫生填埋等方面处理方法的分析,提出推进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及应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城市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归纳为生物处理法、物化处理法、土地处理法和减量处理法四大粪;其中生物处理法有传统活性污泥法、稳定塘法、生物转盘法、厌氧固定膜生物反应器法等,物化处理法有絮凝沉淀、化学氧化、湿式氧化、气提、蒸发、中和沉淀、活性炭吸附、膜分离、光催化氧化和电化学法等,减量处理法包括减少进入填埋场的各种水分的方法、蒸发法、蒸馏法、回灌法等;提出了垃圾渗滤液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渗滤液产生量过大,渗滤液中氨氮浓度过高,可生化性差,对水体及周边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等。提出了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应用对策,如:当垃圾渗滤液可生化性较好时用生物处理法,当垃圾渗滤液可生化性较差时用物化处理法,对渗滤液的水质、水量都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加大资金投入等,这些对我国城市垃圾渗滤液的有效处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测绘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展望了21世纪测绘工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造舒适、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世纪建筑师及建筑设计的主题和基本任务。文章阐述了生态智能建筑的内涵,分析了生态智能建筑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并对国内外生态智能建筑技术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阐明了生态智能型建筑是未来建筑设计和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改善生态环境最合理的方法,是人类重视环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已经成为当前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能否实现经济、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预防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决定21世纪人类发展前景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应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做到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与保护环境相结合,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生产生活中产生大量的垃圾,垃圾沥滤液是一种很复杂的化学物质,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则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本文论述了垃圾沥滤液的本质和处理现状,重点介绍了几种垃圾沥滤液的处理工艺,并探讨了处理过程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1.
终身教育以其终身性、社会性和自主性为特征,终身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建设更美好的生活,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发展,终身教育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它与以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标一致的共同体,终身教育对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全球性的三大问题.人口作为社会的主体,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环境的合理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21世纪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首先从人类活动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入手,简要分析了人口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利用非线性理论建立了资源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Logistic模式,说明了资源以及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据此提出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银川市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银川平原生态建设和湿地演变规律,利用文献资料,结合近几年对典型湿地变化过程的考察,分析了银川市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由于20世纪50—90年代的开发利用,银川市湖泊湿地面积严重萎缩;争地矛盾、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造成银川市湿地退化.21世纪以来,经过湿地恢复和保护工程,银川市湿地又大面积恢复.实现人与湿地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银川市湿地发展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4.
环境污染是21世纪地球人所面临的三大危机之一,如何保证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伤害我们的家园是全人类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商流离不开物流,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更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目前,国外这一理念渗透较为深入,而我国在这一领域差距甚远。中国进入WTO后,物流经营管理水平相对完善的国外物流企业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不小冲击,我国物流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发展绿色物流将是其必要的选择。文章以沃尔玛绿色供应链管理为例,重点分析了我国绿色物流存在的差距,同时提出一些改变现状发展绿色物流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正面处于资源短缺和可持续两种制约和发展条件之下,如何做好资源短缺下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关系到我们"把什么样的城市带进21世纪",文章试图通过对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及造成此现象的分析,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回顾台湾近30年来的社会变迁及各种政策对水体水质所造成的影响。在迈入21世纪之际,提供一个可持续的水环境是大家共同的愿望,因此,如何平衡经济及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问的关系,将是推动台湾水环境可持续发展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人类采用技术工程治理、法律制裁和经济惩罚等措施,一定意义上改善了局部的生态环境,但是未能遏制住全球环境问题的恶化态势。生态危机的根本解决,关键在于人类自身必须进行深刻的利益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革。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对自然进行伦理关怀,寻求和建立以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理念。  相似文献   

18.
结合土地利用再谈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城市交通的现状分析了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论述了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交通规划的前提,是解决21世纪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矛盾的根本方法,是实现我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城市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城市文明的新愿境(new vision),这个前景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本文探讨了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二者的协调性和冲突性.本文认为,数字城市既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科技革命的时代成果,也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它们将被赋予不同的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如何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的进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各种破坏性的影响,面向21世纪的持续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努力降低环境代价,使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才能纳入21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