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章对中医病历的发展简史、电子病历的概念、发展电子病历的意义、国内外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医电子病历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信息化建设水平成为医院提高医疗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的重要体现。在目前的医院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已不再是过去的管理信息化,而是临床管理的信息化,其中,病历的"电子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也是医院走向科学化、信息化的必然趋势。结合我院中医特色,建设包含中药医嘱、中药处方、中医病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等具有中医特色的电子病历系统。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中医病历的特点出发,分析了中医电子病历的特点,强调了中医诊断的定性、定量、定义,以方便中医电子病历的更大结构化,不仅在书写方面符合国家中医局制定的《中医病案书写标准》,更能为中医临床、中医药科研、中医病案质量和中医医院科学管理等提供强大的控制、存储、统计分析功能。  相似文献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在京召开电子病历有关问题讨论会,起草了《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讨论稿)。推进中医医院电子医疗档案,制定符合中医临床实际的标准和规范是会议讨论的重点内容。会上,局领导和相关专家认为,中医电子病历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治疗方面的特色,包括中医证候、中医靼诊、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中医诊断、中医鉴别诊断、中医治疗措施(中药的使用、中医诊疗技术的应用等)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服务)的相关内容,同时应体现相关的中医标准≯如中医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名词术语等国家标准。另外,对电子病历安全性、编码、数字认证签名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孟尹  金卫 《西部中医药》2013,26(5):52-54
通过对中医电子病历技术特色及其发展的探讨,指出我国中医电子病历技术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良,重点应集中在中医信息的标准化、结构化以及集成化方面,同时需重视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建宇  李杨 《光明中医》2009,(11):2164-216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在京召开电子病历有关问题讨论会,起草了《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讨论稿)。推进中医医院电子医疗档案,制定符合中医临床实际的标准和规范是会议讨论的重点内容。会上,局领导和相关专家认为,中医电子病历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治疗方面的特色,包括中医证候、中医四诊、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中医诊断、中医鉴别诊断、中医治疗措施(中药的使用、中医诊疗技术的应用等)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服务)的相关内容,同时应体现相关的中医标准,如中医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名词术语等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中医药信息化的路径。方法:从中医信息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和哲学思想,并通过回顾分析10余年来在中医智能化辨证所经历的症状、证、证型、辨证的数字化,以及计量指标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表述研究,比对模式识别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辨证论治数字化为智能化辨证探索了一条路径,但对证的智能化分类和识别还存在不足。结论:可以通过中医病、证、治法国家标准在电子病历中实施,以及中医医案的自然语言理解研究,以便在大数据时代更加深入地探索症状与病证的关系和分类。  相似文献   

8.
在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科研范式指导下,利用中医结构化电子病历实现了中医临床诊疗信息的数据化。结合共享系统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实施与应用经验,系统梳理了真实世界中医临床诊疗信息数据化实施流程,主要包括设计临床研究实施方案,制作结构化电子病历模板,试用、审核、优化和完善电子病历模板,继而完成结构化数据采集、数据导入集成、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挖掘、临床经验成果总结与应用。同时,加强数据化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立了数据化的原则和要求,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实时性与便捷性,提出了数据化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获取了较高质量的中医临床科研数据,为分析挖掘中医临床经验成果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中医电子病历有了基本规范。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近日正式施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医信息化管理的困境及优化策略。方法:选择绍兴市越城区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100例门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调查问卷统计其中医信息化管理现状,包括观察其门急诊各环节中的中医信息化管理应用情况及应用需求情况,并且观察其门急诊临床管理中的中医信息化管理应用情况及应用需求情况,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当下中医信息化管理的困境,并且总结优化策略。结果:100例患者门急诊各环节中的中医信息化管理应用情况有欠理想,整体中医信息化管理应用构成比较低,其中在专家会诊环节中医信息化管理应用构成比最高为66.00%,其次分别为分流环节、接诊检查环节、诊断处理环节、化验检查环节、住院转诊环节,中医信息化管理应用构成比分别为60.00%、54.00%、50.00%、48.00%、43.00%,其对门急诊各环节的中医信息化管理应用需求情况普遍较高,其中以分流环节的中医信息化管理应用的需求最高为97.00%。100例患者门急诊临床管理中的中医信息化管理应用情况有欠理想,整体中医信息化管理应用构成比较低,其中电子病历在门急诊临床管理中应用构成比最高为68.00%,其次分别为电子交接班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