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正作为茶叶生产的重要环节,加工一直是茶叶生产的重中之重。然而,茶叶加工机械设备的生产却一直是粗放式的生产,加工期间不稳定,制约着茶叶加工水平的提高。我国茶叶加工机械比起国外技术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不稳定性,杀青机的温度控制较差,机器压力调节不稳定。绿茶可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4大类,加工方法各不相同,但其基本工序相同即杀青、揉捻、干燥3个过程。1杀青杀青是绿茶加工的主要工序之一。其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2.
日照市农机部门会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市区茶叶研究所及民间老艺人一起制定了绿茶加工工艺和茶叶机械使用技术操作规范。经测定采用机械炒制绿茶比用人工炒制绿茶效率高,成本低。其中扁形名优茶加工效率提高了5倍,每公斤成本降低了18.2元。卷曲形茶加  相似文献   

3.
当前,武夷山茶叶加工已经形成独特的发展格局,但随着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茶叶炒青技术滞后于生产需求。文章通过分析炒青机械——热风炉的分类、燃料及能源对比,提出热风炉的燃油推广效益,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吴畏 《湖南农机》2008,(4):152-153
本文分析了毛尖茶叶加工机械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技术问题,阐述了提高毛尖茶叶加工机械竞争力的根本出路,探讨了怎样用数控技术改造现有茶叶加工机械和研制新型茶叶加工机械,提出了新型茶叶单机的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秦玉芳 《湖南农机》2012,39(3):27+29
近年来随着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档绿茶机械化进程也得到了重大突破,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高了产品质量.文章结合我国高档绿茶加工机械发展现状,对未来高档绿茶加工机械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我国茶业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毛尖茶叶加工机械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技术问题,阐述了提高毛尖茶叶加工机械竞争力的根本出路.探讨了怎样用数控技术改造现有茶叶加工机械和研制新型茶叶加工机械,提出了新型茶叶单机的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茶叶产业迅速发展。加之近年来农机购置政策的拉动,茶叶机械化迅猛发展,推动了茶叶加工业的发展壮大。但茶叶加工机械化是一个全新领域,很多人对此知之甚少。本文以绿茶加工机械为主,介绍其种类、性能、安装、使用与维修知识,以期促进这一产业快速、健康发展。1绿茶加工机械的种类我国茶叶种类繁多,形状千姿百态,风格各具特色。应用机械化加工制作,使用的机械设备种类形式  相似文献   

8.
炒青的味道     
正炒青,是茶叶大家庭里的低等成员,系绿茶一族。采摘时,茶农将茶叶嫩芽选去做上等茶品,留下大叶炒制成低档粗茶。我喜爱炒青不加修饰,别看它粗枝大叶,可泡出来的茶香清新纯正,茶汤清明透亮。品味炒青,每每给我留下至真至纯的印象。炒青是老百姓的饮品,是因为其外表粗糙,一斤炒青市价也只有三四十元,正因为它便宜,老百姓用它自饮或  相似文献   

9.
茶叶生产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其中绿茶2006年占茶叶生产总量的73.7%。为了提高茶叶的加工质量和产业现代化,有必要在茶叶初加工和深加工阶段应用新技术,而微波技术在茶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特别能够体现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加工特点。贵州省微波杀青设备试验研究所取得实验数据,说明了微波技术在绿茶加工中的应用效果。绿茶以典型的黔湄601为例。  相似文献   

10.
茶叶加工机械标准化建设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茶叶品种多,种植范围广,生产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信息化领域发展,茶叶的生产方向也由经济附加值较低的大众茶向附加值较高的名优茶方向转变;茶叶的机械化加工逐渐取代传统的手工制作。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对食品安全的越来越重视,在茶叶的生产制作过程中茶叶加工机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重用。因此,加强茶叶加工机械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和完善茶叶加工机械的标准,加大新型科技含量高的茶叶加工机械的研发力度,对于促进茶叶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茶园初加工机械化是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分析了我国茶叶初加工机械发展的现状,重点介绍了茶叶杀青机、理条机、揉捻机、双锅曲毫炒干机、烘干机及其机械配套设备,并指出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步骤,对绿茶良好香气和品质的形成影响重大。综述我国茶叶杀青机的研究现状,归纳总结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机型和技术,重点分析茶叶杀青机炉体、导叶板、控制系统、加热装置等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与研究进展,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有: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标准化建设滞后机器振动和噪音均较大、热能利用率低、自动化程度较低等,同时指出绿色化、标准化、智能化为我国茶叶杀青机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此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相关补贴政策,加强行业标准建设,促进行业协调化发展;完善茶叶杀青机相关技术研发,加强模块化、绿色化、智能化设计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机器视觉和工艺参数的针芽形绿茶外形品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外形是针芽形绿茶的关键感官评价指标,通常依据色泽、条形、嫩度和匀整度等表象特征进行人工评审,难以做到精准、客观和量化评价。本文以自动化生产线机制的针芽形绿茶为研究对象,基于茶叶品质、形成工艺和视觉形态等内外因素,构建了外形品质的智能感官评价方法。首先,在线采集在制品的17个机制工艺参数和成品茶的图像,进行图像特征提取,选取9个颜色特征和6个纹理特征。进而,通过与专家感官评分进行关联分析,明确了与感官品质显著相关的特征变量。为获取高效的评价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极限学习机(ELM)和强预测器集成算法(ELM-Ada Boost)3种多元校正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工艺或图像特征的针芽形绿茶外形感官的量化评价模型。建模结果表明,基于图像特征建立的ELM-Ada Boost模型(Rp=0.892,RPD大于2),其预测性能优于其他模型,且具有更小的RMSEP(0.874)、Bias(-0.148)、SEP(0.226)和CV(0.018)值。同时,非线性模型的预测性能均高于PLS线性模型,能更好地表征工艺参数、图像信息与感官评分之间的解析关系,且建模速度更快(0.014~0.281 s)。而Ada Boost法作为一种混合迭代算法,能进一步提升ELM模型的精度和泛化能力。结果表明,基于机器视觉和工艺评价针芽形绿茶外形品质是可行的,为拓展茶叶感官品质评价方法和专家工艺决策支持系统研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东绿茶生产设备配置和工艺流程进行研究,研制适应广东地区的绿茶连续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加工工艺流程包含摊青、杀青、揉捻、烘干,该生产线在广东省乐昌沿溪山茶业有限公司应用,加工出的沿溪山白毛尖茶叶,汤色清澈、茶香雅致、滋味醇爽、回甘味强,达到沿溪山白毛尖的生产质量要求。绿茶连续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的开发与应用,符合我国茶叶加工清洁化、自动化和标准化的发展要求,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5.
茶叶理条技术是扁形茶和针形茶加工过程中一道关键技术,对茶叶的外形和品质有重要影响.为此,综述茶叶理条技术及机械研究进展,重点从理条机的传动结构、U型槽结构设计、加热方式、控制方式4个方面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由此指出茶叶理条机存在机构创新不足、热能利用率低、加工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同时展望应加大理条机研发力度、选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PLC控制的电加热滚筒杀青机温度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茶叶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茶叶产量及茶叶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对茶叶加工机械尤其是杀青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将PLC控制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和变频控制技术相结合,对杀青机的杀青温度和杀青时长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基于PLC控制的电加热滚筒杀青机的温度控制系统,使杀青机的温度控制精度、自动化程度以及抗干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丰富茶厂生产茶叶的种类,提高鲜叶原料的利用率,设计了一台能实现绿茶摊放、红茶萎凋以及乌龙茶做青的多功能茶鲜叶前处理机。阐述了该机的总体结构,包括机械传动系统、翻叶装置、通风与加热系统等核心部件的工作原理。采用多分支管道分层进风,确保风量的均匀性;高压小流量泵及微细喷头确保箱内湿度均匀;热源的分层设置,确保箱内温度均匀。试验表明,经过该机处理的茶叶制品,其理化指标和审评分数均高于对照组。运行结果表明,整机设计合理、运行可靠。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机采后茶鲜叶难以用人畜力以及常规机械切碎加工的生产实际,研制了茶鲜叶铡碎机;同时,介绍了整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参数,并完成了主要工作部件设计。通过生产试验表明:该机切碎合格率为98%,生产率为3~4.5t/h,单位能耗为0.52kW.h/t,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茶鲜叶机械化切碎加工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9.
茶叶加工过程中的物理特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哲  牛智有 《农机化研究》2012,34(8):116-119,123
为了探讨茶叶加工过程中物理参数的变化规律,以春季茶叶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103°恒重法、量筒法、仪器法、注入法和斜面法,研究探讨鲜叶、萎凋叶、杀青叶、揉捻叶、作形茶及成品茶的含水率、容重、孔隙率和休止角,以及茶叶与不同茶机材料静摩擦角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绿茶在加工过程中含水率从73.7%一直下降到4.2%,作形过程中含水率下降最显著,揉捻过程中含水率下降最少;绿茶加工过程中成品茶容重最大,鲜叶容重最小,各加工阶段茶叶的容重变化范围为74.5~210.3kg/m3;鲜叶的孔隙率最大,揉捻叶的孔隙率最小,茶叶在制品的孔隙率在0.696~0.732之间变化;在整个茶叶加工过程中,休止角都在50°~60°之间变化;茶叶在铝板上的静摩擦角最大,浸胶帆布带上的次之,而在铜板、镀锌钢、不锈钢和普通钢板上则相差不大,在所有茶机材料上,作形之后茶叶的静摩擦角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