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黄燕 《新东方》2004,(11):9-11
人类的发展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发展观的进步应该说是20世纪后半期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可以预言,人类关于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观念,还会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进步。确立未来社会新的发展观是面向21世纪全人类无法回避的课题。我们还无从知晓未来社会新发展观具体而周详的内容,但它的基本取向是确定无疑的,即主  相似文献   

2.
李瑞清 《前沿》2002,(4):2-4
伴随着自然对人类愈加严重的报复和人类社会自身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 ,人类的生态意识、类意识、人文意识日渐觉醒 ,进而宣告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物质主义、经济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终结。人类社会要走出困境 ,必须确立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新的社会发展观在近 2 0年的演变使其内容上具有多维性和多重属性 ,它的建构和确立 ,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发展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正确的发展观会对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发展观会对发展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当今世界,人类的发展观在总结以往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对外开放,对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飞跃,不断形成新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在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未来社会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未来社会是“本身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个体生产者的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5.
国外学者在中国新的发展观提出之际,把它与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推行的发展观作比较,敏锐地看到中国发展观的科学价值.我们研究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观,可以从全球的视野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经济学上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观是古典自由主义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强调私有制、市场化、反干预.对比新自由主义发展观,我们看到,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发展的方向性,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个是发展的协调性,把发展看作是一种相互联系和协调的社会进步过程.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新的发展战略和执政理念,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观的价值跃进,是自主创新的旗帜,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领导干部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发展现。在新世纪、新时代、新时期,发展观也在与时俱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需要树立新的发展观。为此,本文就新的发展观,从理论的角度和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武晟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是协调、持续的社会发展观,是以经济的增长和进步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观,是以共同富裕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也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社会发展观。社会发...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于八十年代。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之表述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基本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的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主导科学的良性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0.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一大主题.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我国的社会发展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观.因此,若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要认真学习、研究邓小平关于社会发展观.一、邓小平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任何一种理论的创立和形成,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小平同志的发展观,是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烈的时代背景的.大致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其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理论,是小平同志发展观形成的最主要的思想背景和基础.与一切对未来社会的前景抱有失望和惘然的观点判然  相似文献   

11.
蒋淑晴 《桂海论丛》2006,22(2):46-49
毛泽东、邓小平发展思想是江泽民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江泽民从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战略、动力、途径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  相似文献   

12.
黄飚 《桂海论丛》2006,22(2):5-7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方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3.
发展哲学领域长期没有马克思的声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存在两种发展观,即马克思发展观和西方发展观,二者立足于现代性社会,同根同源又根本对立.马克思发展观有三种形态:历史观形态、社会主义实践形态和科学发展观形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重新解读现代性是构筑马克思发展观新形态的关键.我们要以马克思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现实,借鉴西方发展观,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发展研究,努力构建科学发展观,推进当代发展哲学的马克思主义转向,使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杨月如 《桂海论丛》2004,20(3):8-10
科学发展观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当代实践的基础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的结果。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正确的政绩观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五个统筹”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经验的深刻总结与提升,坚持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原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与归纳。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地区特殊的历史、地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了民族地区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国监狱工作呈现竞相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东部沿海省市利用区位优势领先发展,西部省份依靠政策支持启动发展,周边省份通过调整改革加快发展.面对逼人形势,安徽监狱工作如何发展,怎样加快发展?本文认为必须从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入手,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尤其是要从解决最关键的环节入手,全面树立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观念.一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二是要树立辩证客观的形势观;三是要树立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四是要树立以人为本、不拘一格的人才观;五是要树立立党为公、无私无畏的权力观.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为人类认识未来和发展开辟的一个新的视角.科学发展观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它标志着当代中国将走出一条独特的、既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又不同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新道路及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发展观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是对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这一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在于 ,它立足于全球性战略的高度 ,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谋求社会各方面同步发展的系统的发展观 ,是集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一体、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相统一的发展观。发展仍然是新世纪的主题 ,而落实发展战略的关键又在于党自身的建设 ,在于把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坚持邓小平的发展观结合起来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开放、可持续的发展观.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劳教经济的发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坚持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系统论观点,就是要重视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管理教育等工作的关系,依托自身优势和条件,走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劳教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立法价值导向决定立法成果。以往的民族经济立法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土壤,追求效率优先,忽略了其他价值导向。科学发展观弘扬了效率、公平、秩序的价值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民族经济立法新的价值导向,做到效率、公平、秩序三者并重、三者并举、相得益彰,构建适应时代的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