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缪晨韵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0):747-74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重要的调神养生原则,对临床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就此观点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探讨如下. 1 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不同见解 1.1 顺时为养:主张这一观点的代表医家主要有马莳、高士拭等人.明代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中日:"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养阳气也;于秋冬而有养收藏之道者,养阴气也."高士拭《素问直解》中云:"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认为春夏宜顺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其生长之气;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之自然变化的规律,顺其收藏之气.  相似文献   

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曰:“夫阴阳四时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  相似文献   

3.
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下称"《内经》")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的著名命题之一。本文拟对近30年国内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述评。1文献研究1.1句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载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  相似文献   

4.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伟 《河南中医》2004,24(9):16-16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于“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这一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 ,历代医家认识尚不一致 ,其主要观点有五 :一是以马莳、高世木式为代表 ,高世木式注曰 :“圣人春夏养阳 ,使少阳之气生 ,太阳之气长 ,秋冬养阴 ,使太阴 (当作“少阴”)之气收 ,少阴 (当作“太阳”)之气藏”。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 ,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一般认为这种说法最合经旨。二是以王冰为代表 ,认为养 ,即制也 ,春夏阳盛 ,故宜食…  相似文献   

5.
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阴阳之气随着四时季节的变化而消长,这也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养阳  相似文献   

6.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说道:“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历代医家常视之为养生防病的基本法则。然到底应当如何  相似文献   

7.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强  代强 《河南中医》2006,26(6):9-1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1注解纷纭,各有理据王冰从阴阳互制立论,在自然界,春夏之阳盛,继之以秋冬之阴;秋冬之阴盛,继之以春夏之阳,以  相似文献   

8.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始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因为四季阴阳消长变化在万物中体现了生长化收藏的特点,而人体的阴阳也随着四时出现节律性的变化,因此便提出了四季起居具体的养生措施,这即是四季养生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经文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指未病先防,对此代无异议,但其具体理解,则见仁见智,不尽相同。王冰从阴阳互根,举食寒食温以说明。张介宾也注曰:“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而本文则另解谜面,认为春夏之“调神”措施即是养阳,秋冬之“调神”措施即为养阴。  相似文献   

10.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其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被视作中医季节养生的提纲圭臬,但对这八字的解读在内经研究中素有争议,其指导的季节养生方法也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此思想的提出受到古今医家的高度重视 ,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 ,众说纷纭。笔者拟从各家的观点谈谈自己的见解。从《内经》的历代注家来看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认为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 ,顺其生长 (升浮 )之气 ,宜生宜长 ,养生养长 ,即“春夏养阳” ;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之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 ,顺其收藏 (沉降 )之气 ,宜收宜藏、养收养藏 ,即“秋冬养阴”。如高士宗…  相似文献   

12.
魏勇军 《河北中医》2015,(2):265-267
<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两千年来,作为重要的治未病思想原则,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对指导正确养生、治疗起着积极作用,浅析如下。1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1.1历代医家不同解释1.1.1以阴阳生长收藏而论明代医家马莳及清代医家高士宗均从四时阴阳变化规律,顺养生  相似文献   

13.
<正>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理论,各家注解纷云,意见也不甚统一,其具代表性的有: 一主阴阳有余说,以饮食之寒温泻其有余。王冰说:“春食凉,夏食寒,以养子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二为阴阳不足说,主张适四时而补其不足。张介宾云:“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姚止庵谓:“不知春夏者阳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非常重视顺应四时季节阴阳消长的变化而调养精神以达到健身防病之目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相似文献   

15.
自《素问·四时调气大论篇》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今通过研读《黄帝内经》相关思想与阴阳五行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自然、根据四时的时令主气养生保健,调节自身阴阳之气,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6.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历代医家对此看法不一。有从饮食寒热解者,如王冰谓:“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有从保养人体阳气阴气解者,如张志聪曰:“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面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后世医家还有从药物寒热解者,有人主张夏天用寒药,有人主张夏天用热药,使人无所适从。细读经文,这些认识都只讲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一个侧面,唯有高士宗的注释最为贴切,他说:“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  相似文献   

17.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春夏养阳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谓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此时,凡有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  相似文献   

18.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索问·四气调神大论),并在中医教材中阴阳学说章节有引用。对此,历代医家和近代文献解释不尽一致,在教学中也成为疑难问题之一。历代医家注释有以下几种:一是从人体四时阴阳的联系来解释。如扬上善调:“圣火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仅沉即秋冬养阴也。”高世村谓:“圣人春夏养阳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养阴养阳以从其根”。二是从保养体内阴阳之气立论。如张隐庵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其…  相似文献   

19.
1问题的提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也."  相似文献   

2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首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为顺应四时阴阳之气变动而采取的养生方法。基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春夏不知养阳,秋冬不知养阴"的情况,结合对中医经典古籍的初步领悟和传统养生方法的切身体会,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机理及其在中医临床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