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配方颗粒对丰富、发展传统中药汤剂的作用与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配方颗粒是以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为原料,经现代工业提取、浓缩、干燥、精制成颗粒,如党参配方颗粒、甘草配方颗粒等,其性味功效与原中药饮片一致,不含糖、防腐剂和其他赋形剂.用其代替中药饮片供中医临床辨证论治,随证加减,配方使用,既能保持原中药饮片的药性药效,又保证了中医临床的用药特色.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药配方颗粒特点,使其推广使用。方法:将传统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使用优缺点进行对比。结果:中药配方颗粒剂量小,服用、携带、贮藏方便。结论:中药配方颗粒发展前景广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药配方颗粒的国内外现状,讨论中药配方颗粒的推广意义及存在问题。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并结合实际工作,从国家、医院、患者3个角度探讨中药配方颗粒的优点和不足。结果:中药配方颗粒在国内外发展迅速,其应用强化了国家监管,促进了中药房的自动化,方便了患者使用,但中药配方颗粒也有着工艺差别、煎煮差异等不足与不确定性问题。结论: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对于促进中药生产现代化、中药调配自动化、中药管理简易化、中药使用便捷化极具现实意义,未来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必须与临床用药相结合,不断创新优化,方能为其长期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汤剂等效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配方颗粒是传统饮片汤剂改革的一种尝试,具有无需煎煮、易于调剂、服用方便等优点。尽管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已历经20多年,但由于其与中药饮片的等效性对比研究缺乏系统性,很难制定出科学规范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体系,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本文对中药配方颗粒的化学成分、药理药效、临床疗效与中药汤剂的等效性研究进行综述,为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优势、不足、应用及推广前景。方法:查阅国内近几年来的相关期刊,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中药配方颗粒将传统中医药汤剂转变为一种简单、快捷、方便的剂型,是中医药汤剂改革的一种大胆尝试。结论:随着医务人员和患者对中药配方颗粒的了解,认识其优势,改善其不足,中药配方颗粒将有广阔的应用及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鉴别和区分不具饮片外形后的巴戟天配方颗粒和盐巴戟天配方颗粒。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分别对不同批次的巴戟天配方颗粒和盐巴戟天配方颗粒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各批次的巴戟天配方颗粒和盐巴戟天配方颗粒之间的差异较少,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图均具有特征吸收峰;红外二阶导数光谱可以有效地区分巴戟天配方颗粒和盐巴戟天的配方颗粒。结论:利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可以准确、直观、快速地鉴别巴戟天和盐巴戟天的配方颗粒,为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药配方颗粒是中药饮片改革的新成果,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建立切实可行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标准是中药配方颗粒规范化、国际化的前提条件。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成为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评价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本文对近年来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中药配方颗粒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建立、原药材鉴别及化学成分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为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当归补血汤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传统汤剂、自制配方颗粒汤剂与市售配方颗粒剂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的差异,为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建立指纹图谱,从化学成分的种类、指标性成分含量、共有峰峰面积总和、指纹图谱的相似度4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色谱峰数目由传统汤剂的15个共有色谱峰到配方颗粒的13个(A厂)、12个(自制)、11个(B厂)、9个(C厂)。指标成分的含量上,配方颗粒中阿魏酸含量与传统汤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阿魏酸含量:传统汤剂A厂配方颗粒汤剂自制配方颗粒汤剂B厂配方颗粒汤剂C厂配方颗粒汤剂;毛蕊异黄酮苷含量:自制配方颗粒汤剂传统汤剂A厂配方颗粒汤剂B厂配方颗粒汤剂C厂配方颗粒汤剂。配方颗粒汤剂中共有峰峰面积的总和均低于传统汤剂,若传统汤剂为1,其他(自制和A、B、C 3厂家)分别相当于0.95、0.66、0.40、0.47。自制配方颗粒汤剂以及A、B厂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相比相似度较高(0.97、0.96、0.98),C厂家稍低(0.85)。通过对当归补血汤主要色谱峰进行归属发现,其色谱峰基本均来自各单味药材,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见明显的新化学成分的产生,配方颗粒汤剂较传统汤剂有成分的消失。结论当归补血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相比,传统汤剂无论在指标成分的含量还是特征图谱中色谱峰的数量上均高于配方颗粒汤剂,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表明配方颗粒标识的临床当量与汤剂实际不符,应对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推荐当量进行校正,促进临床合理应用;同时也为国家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的统一化管理提供科学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药配方颗粒因其具有使用方便、快速,便于储存运输,有利于实现中药的标准化等优点,使其行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加强了配方颗粒的研制、生产和使用相关法规的制定,截至2022年9月,国家已公示200个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简称国家标准),这些标准中包括同源异效的配方颗粒,通过对“同源异效”配方颗粒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就同源异效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提出建议,为完善配方颗粒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综述了近年来凉茶配方中岭南中草药的药理研究概况.方法 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目前报道的凉茶配方中岭南中草药药理.结果 凉茶配方中的中草药大多有着支持其功效的药理作用.结论 凉茶的功效已得到药理研究的支持,但应更多关注其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中药煮散的历史源流及其与现代配方颗粒的对比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回顾中药煮散的历史源流和形成原因,对比分析现代中药配方颗粒的时代背景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中药配方颗粒应用推广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查阅历代医学典籍,系统回顾中药煮散的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及过渡期的状况,全面分析中药煮散在宋代成熟的六大因素。收集国内外现代配方颗粒的研究文献,详细了解其发展历程,客观分析其临床应用现状。将中药煮散与现代配方颗粒的应用特点进行分析对比。1宋代煮散盛行的原因有六大因素:国家实行仁政,广泛提供免费医药;学医、业医者人数大增;军队庞大,用药极费;宋代人口迅速增加;瘟疫频发,疾病增多;中央及地方政府财力不足。2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特点:中药配方颗粒提取并浓缩了中药饮片有效成分,保证疗效同时,补充了现代人群对中药汤剂"速、简、便"的需求且性价比相对较高,但其自身品种限制、质量控制缺乏统一标准、以及单味提取的配方颗粒无法达到配伍中药煎煮过程中的增效、减毒等因素,也制约着其临床应用和推广。3二者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各有所长,应辨证施治。该文认为中药配方颗粒吸取传统中药煮散"难、繁、浑、乱"的经验教训,解决"呆、贵、限、乱、失"等的问题,是其推广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药配方颗粒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由于其剂量小、使用方便等特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家食药总局曾下发《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从多个角度对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提出要求,转变管理方式,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标准的建立是中药配方颗粒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的必要前提,而当前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试点多年仍未能形成统一的标准,标准化成为当前中药配方颗粒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发展现状与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要求,对进一步开展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化研究的思路进行探讨,为中药配方颗粒相关标准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药配方颗粒在基层医院应用快速增长,文章通过对中药配方颗粒在现代中药房管理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中药配方颗粒具备方便、安全卫生、质量可控、便于规范化管理等优点,更适合现代中药房的发展需求,其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从市场抽验角度探讨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赵  金红宇  马双成 《中草药》2023,54(3):677-687
中药配方颗粒是传统中医药发展的希望所在,发展前途广阔。质量控制一直是其发展过程中业界关注的重点。详述了在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评价性抽检及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其现行质量标准在标准制定,性状、特征图谱、溶化性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安全性检测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对其监管和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科研、产业及管理提供参考,推动中药配方颗粒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总结了过去20年来中药配方颗粒在化学成分分析、临床、药理药效、质量控制及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着重综述了业内较为关注的单煎与合煎的等效性和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等效性研究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色谱分析已成为配方颗粒的常用质控方法,动态提取、浓缩新工艺、冷冻干燥、一步制粒等新技术新工艺已用于配方颗粒生产;单煎与合煎的等效性还需要更多设计科学的系统深入研究,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需要反映其整体质量,质量控制方法的科学选择是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的关键,为确保配方颗粒质量稳定有效需要建立基于全成分分析的质量控制方法,正确计算浓缩比,配方颗粒生产工艺应该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药配方颗粒是基于处方调配方便性和准确性而诞生的单味中药饮片类颗粒.近年来,中药配方颗粒在药房中药配方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为更安全有效使用中药配方颗粒,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探讨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的相关问题. 1 中药配方颗粒发展回顾 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中药配方机械化自动化的需要,在知名高校的支持配合下,国内设计制造了中药配方机,并在华东、重庆等地中药配方医疗机构使用,减轻了中药配方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配方效率.后来,为了节约中药资源,方便配方,有的中药饮片厂坚持将饮片一律制成较粗的颗粒,使其煎煮时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煎出药物成分更充分.但由于该粗颗粒仍然需要煎煮,又与传统的中药饮片大相径庭而不被市场接受.21世纪初,伴随现代化的步伐,将单味中药经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等工序制成的中药配方免煎颗粒问世,在业界及广大消费者中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中药配方颗粒国际化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中药配方颗粒的国际竞争优势,简要介绍了新工艺、新技术在其生产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现状,论述了中药配方颗粒国际化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今后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二陈汤配方颗粒与传统煎剂的化学成分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采用色谱法对二陈汤配方颗粒剂与传统煎剂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建立配方颗粒剂的定性鉴别方法。方法:用不同溶剂提取的部位,采用TLC、GC、HPLC及氨基酸分析仪对其配方颗粒与传统煎剂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别比较。结果:配方颗粒剂与传统煎剂的色谱图基本一致。结论:此法准确、简便,可作为配方颗粒剂与传统煎剂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蒋超  屠李婵  袁媛  黄璐琦  高伟  金艳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3):2484-2491
中药配方颗粒已失去所有形态学辨识特征,传统鉴定方法无法有效鉴定其真伪。该文使用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技术,根据金银花trnL-trnF的一个SNP位点设计特异性鉴别引物,对金银花基原植物及配方颗粒进行鉴定。经过优化DNA提取方法后,药材与配方颗粒均成功提取到DNA,金银花基原植物及配方颗粒均可扩增获得约110 bp的条带,混伪品无条带。且BLAST结果比对证明PCR产物序列为金银花trnL-trnF序列。该文研究结果表明,DNA分子鉴定方法可弥补性状、显微鉴别局限性,对中药配方颗粒真实性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为其生产、流通、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当归补血配方颗粒在不同的冲化方法下黄芪甲苷的含量差别。方法:以当归补血配方颗粒(黄芪配方颗粒为主药)为研究对象,以黄芪甲苷为考察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or,HPLC-ELSD)法测定其含量;通过正交试验,测定其在不同温度、保温不同时段条件下黄芪甲苷的含量,确定较佳的当归补血配方颗粒的冲化条件;分别以单方黄芪配方颗粒组、黄芪配方颗粒与当归配方颗粒混合冲化组、黄芪配方颗粒与当归配方颗粒分别冲化后合并组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比较三组冲化方法下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在使用的色谱条件下,在进样后22 min左右处出黄芪甲苷色谱峰。当归补血配方颗粒较佳的冲化条件为:水温80℃下保温5min冲服;经配伍冲化后黄芪甲苷含量有所增加。结论:HPLC-ELSD法测定黄芪甲苷的含量,稳定性高,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