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专业课双语教学课程是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专业课程、双语课程的教学特点。本文以《材料热力学》双语课程为例,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安排等角度出发,在教学制度、教学习俗等方面提出一些改进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课程实践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也可推广到其他专业双语课程。  相似文献   

2.
《广州化工》2021,49(2)
物理化学是兼具基础性和前沿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在线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在在线教学系统中通过课程视频、课程资料、课程讨论等方式引入多种与课程相关的科技资讯,与课程教学和考试命题融合,达到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通过疫情期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为今后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新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分析化学及实验是发展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组成,以及含量、结构、性质等信息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科学的重要分支和基础学科,既具有严密、系统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它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首先介绍了分析化学及实验课程的任务和目标,然后总结了课程在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最后提出了分析化学及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法和改革成效。提出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与成效可以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赵翠娥  冯晓苗  苏邵  马延文 《广州化工》2022,50(8):183-184+203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备受关注。大学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理念,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价值引领,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是当前课程教学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维度,挖掘大学化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在思政视角下的课程教学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高丙莹  燕音  刘文杰  毛辉麾  左士祥  李霞章  姚超 《广州化工》2022,50(10):151-152+178
物理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以及能源、材料化学等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存在理论课程难度大,学生畏学、厌学、广泛缺乏学习动力等诸多问题,笔者在从事高校物理化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学多年的基础上,对目前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普遍问题进行剖析和反思,并提出了相关授课思考和建议。授课过程中引入或穿插讲解学习该内容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张杰 《影像视觉》2016,(7):29-34
动画专业作为热门专业,在我国高职院校已开设多年,目前已经呈现大规模发展,但在这一背景下,动画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例如教学硬件和软件不能满足需求,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与动画专业特征不符合等,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本文将从摄影课程教学在动画专业中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来进行分析,以期能解决摄影与动画教学脱节、课程与专业不符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雷水金  罗岚  魏秀琴  陈建琴 《广州化工》2012,40(6):142-143,157
双语教学是高校公共课和专业教学的趋势,由于尚无成熟经验可借鉴,本文依据课程要求,针对双语教学模式及其可行性、课程资源体系建设、课程规划与实施等方面展开积极讨论,结合南昌大学双语课程规划与推动措施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总体课程设计特点,通过教学实践,探讨《材料热力学》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方法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总结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具有内容多、实践课程缺乏、教材内容及教学大纲滞后等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本课程在教学方法及内容、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一些改进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荆迎军  禹雪晴 《广东化工》2013,40(10):172-173
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文章主要探讨了如何在发酵工程课程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实践教学内容的实现模式,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内容。通过在发酵工程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基础核心课程.但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学科内容繁杂、交叉性强和实践教学平台缺乏等问题.本文针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旨在优化环境监测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化工专业实验的特点,结合化工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探讨了如何在化工专业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延伸实验室教学链,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基于CDIO模式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适应现代制药工程教育发展潮流、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本文把CDIOT程教育模式引入到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中,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祝春水  马卫兴 《广州化工》2010,38(11):214-216
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在学习分析化学等化学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提高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效果,作者总结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环境监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提出"本科教学高职化"的思想,以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创新能力,更好地应对目前本科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就业竞争力弱的现实。  相似文献   

14.
罗飞  朱辉  刘鑫  陆军建  万梅秀 《广州化工》2014,(18):231-233
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在突出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传统教学体系存在不少弊端。本文根据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从教学思路转变、教学内容优化、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考核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等几个方面讲述了自己在《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王永辉 《广东化工》2013,(19):196-197
结合课程教学现状和实践教学环节,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CDIO教育模式为基础,对"玻璃工艺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初步改革探索,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融合为一整体,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新形势对高素质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本科实践教学中构建了以拓展、连贯、多样为特色的延伸式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传统实践为基础、拓展实践为延伸、支撑课程为保障的一体化延伸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认知-工程-综合-应用"连贯化延伸式实践教学平台和多样化的延伸式实践组织形式开展实践教学,采用"任务分解-任务分工-自主学习-检查讨论"的任务驱动型实践教学方法,并形成了"执行-评价-改进"的运行机制和"精准指导-以赛促教-课程教改"的质量机制。延伸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了本科教育"理论知识向工程能力转化、专业知识向综合能力转化、开放思维向应变能力转化",为工科人才培养探索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化工原理实验“准现场”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葛业君 《广州化工》2010,38(11):228-229
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利用好现有设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水平应成为化工类专业教师的主要教研方向之一。本文针对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诸多现象或问题,提出"准现场"教学法,并给出了具体教学模式。该教学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处理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8.
冯磊  程建青  吴静  李英  邱丽颖 《广州化工》2014,(19):227-228
为了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依据我院现有的精英化教学模式,对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改革,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我们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方法和模式相结合,通过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教学方式双重改革,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9.
吴静  钱晓荣 《广州化工》2014,(8):231-232,242
高等院校的化学实验教学在经过多年改革与实践的探索基础上,形成了在化学一级学科的平台上设置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和研究、创新型的综合实验的"一体化、三层次"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探索了多层次、多途径、多模式的开放实验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加强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提高其动手能力,训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新时期"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项目化教学作为职业教育领域中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能较好的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文章从课程的基本情况、项目化教学改革情况、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方案与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介绍了采用项目化形式进行的化工单元仿真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