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人性论一方面追求人在道德上的完美,另一方面,由于其过多地强调封建社会所需要的德行,禁锢了人的思想,泯灭了人的个性发展。因此,对于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道德理念,我们必须加以批判分析,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及奴性的一面,发掘和弘扬传统美德所蕴涵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音乐充满着绚丽多彩的诗情画意,它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使人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听有目标,听有兴趣,听有思考,在听中激起思维的火花,真正实现听有所得。一、有选择地"听"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从生活中寻找音乐、聆听音乐,使其感觉到这些声音的高低、强弱、明暗。例如,百鸟林中争鸣声,秋雨声,山中小溪的水流声,  相似文献   

3.
音乐充满着绚丽多彩的诗情画意,它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使人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听有目标,听有兴趣,听有思考,在听中激起思维的火花,真正实现听有所得。  相似文献   

4.
艺术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定义,但是它却是我们全人类所共有的珍贵财富,而音乐最早地跨越了民族界限、国界等一些限制。这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听的音乐的档次也在不断上升,无论是美声唱法的音乐,还是其它任何一种音乐表现形式的音乐,都曾收到过人们的追求喜爱。  相似文献   

5.
教学背景: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流动的音响,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得到美的愉悦与享受。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如何在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与感悟呢?我们开展了一次题为《春来了》的探讨课,力求创设丰富的情景,以听觉为先导,让学生在听中学、听中思、听中做、听中创,充分感受听觉艺术的迷人魅力。  相似文献   

6.
你对音乐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有人会说:我喜欢音乐,它很悦耳。也有人会说:我不喜欢古典音乐,它不好听。还有人会说:我喜欢听摇滚音乐……总之,每个人的回答是不尽相同的。为什么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如此千差万别呢?首先,要弄懂音乐是什么。《词海》是这样解释的:音乐是艺术的一种,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音乐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美学概论》上又说:音乐是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作为物质手段,表现人的审美感受,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这两种解释都说到了"音乐形象",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对音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说、读、写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30%、16%和9%。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人有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古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说。同时,一个人是否会倾听还将直接影响其社会交往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现代音乐?它的特点是什么?它的流派又是如何界定的?我将在本文中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现代音乐,它除了是一个美学的范畴,一种音乐的风格外,实际上还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代音乐包括现代所有音乐创作的各类体裁,也包括现代的流行音乐。我认为:音乐,不管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只要它能触及你的灵魂、你的思想,使你的情感产生共鸣,那就是好的音乐。音乐是给人听的,所以,“听”才是最重要的。那么现代音乐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不妨从它的旋律、节奏、和声、曲式诸要素入手进行分析。首先,从旋律上讲,现代作曲家做出…  相似文献   

9.
音乐教学中情感性原则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是表现美、创造美的艺,人们用它来抒发情感、表现情感、寄托情感,不论是唱是奏是听,都涵盖着、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黑格尔指出:“音乐所引起的只是一种朦胧的感情共鸣,听众情感很容易越出这种内容意蕴中朦胧的内心因素,把我们主体内心情况摆进去,达到物我同一状态。”音乐,绝不是一种简单的音符,而是一种铸造人的灵魂,深蕴着人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而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  相似文献   

10.
读书与悟道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过来问道:“请问国王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恒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所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竟如此地充满轻蔑,心中可就来了火,怒道:“我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木匠哪有资格妄加评论呢?能说出道理来也就算了,说不出道理就得把你处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村上春树文学在中国的热销大大体现了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人们对都市文学的渴求。但在商业化社会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其作品所引起广泛读者的内心共鸣的原因。在村上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诸多现代因素,如威士忌、西餐、音乐和菲茨杰拉德等等,然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诸多的音乐背景。这些音乐背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村上作品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现代人孤独的心境和失落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2.
音乐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去听公开课的时候,都感觉或多或少地有收获,他们所上的课都与平常不同,毕竟是下了很多工夫精心准备的课。笔者经常在思考,如果每个音乐教师在平常的课堂中也这样努力上好,那音乐教育一定是另外一种境况了。笔者认为,音乐教师如何上好常态课是每一个音乐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谈一下对音乐常态课的思考与看法。  相似文献   

13.
“现代音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众多学派和各种音乐类型的总称,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当我们感受现代音乐,并体会它的审美价值,进一步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它时,我们由衷地感到:现代音乐带给人们的财富是一个自由的空间,一个遐想的空间,一种美学的升华。当  相似文献   

14.
岑嵘 《大学生》2015,(7):56
科学技术似乎把我们带到了免费的边缘。美国《连线》杂志编辑克里斯?安德森说:人们无法再拥有思想产品的所有权,因为人人都能免费得到。既然多数先进的经济产品都是由信息构成的,也就意味着现代经济活动的很大一部分产品都可能成为免费品。这话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也很美好。我已经好久没买音乐CD和电影DVD了,我想听的音乐、想看的电影网上似乎都有,我也不再购买报纸了,所  相似文献   

15.
江泓 《教师》2014,(35):92-93
音乐是由各种乐器所谱写出的艺术,不仅是听觉艺术也是人的感官艺术,因此需要借助音乐的传播来构建出意境与情感,人们通过音乐旋律、力度、节奏来展开想象,因此需要借助"听"。通过多媒体视觉直面生动地反映出具体且直观的形象,便于人们能在此氛围中清晰直观地了解音乐所塑造的形象。通过多媒体的构建可以以此具体形象为依据,协助学生收集信息,依靠多媒体赋予音乐教学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情理判决所倡导的法意精神是现代审判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传统,但如何在吸其精华的同时弃其糟粕是我们这代法律人应思考的问题,弥补古代司法中司法技术的缺陷和司法过程的制度性缺失,实现判决形式化和理性化的结合是有益的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17.
音乐,对于人们的思想情绪、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当悦耳的音乐、优美的旋律、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人们精神愉快、消除了疲劳。有人实践证明:播放轻音乐,能减少婴儿啼哭;神经衰弱的人,经常听听音乐,症状会有缓解;学生在课间听音乐后,上课时精力集中,记忆力增强。可见,音乐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发挥了作用。那末,音乐能否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同样积极的作用呢? 这就成了我们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若问起人们喜好的音乐,可分为古典、爵士、轻音乐、民谣等,就好像政党的派别一样,人们坚持着自己喜好的音乐。但是根据调查结果,人们对于自己喜好的音乐,却无法像党派那样,明确地说出自己的主张。我们从实验得知,古典派的人听多了民谣后,也会喜欢上民谣,相反的情形也有,这就是所谓的“亲近性效果”。  相似文献   

19.
音乐自古以来便存在,随着其数千年来的发展,音乐艺术的作用从最初的抒发情感、记录事情逐渐发展到后来反映社会发展情况、培养民族文化素养、教育群众等。根据现代社会哲学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我们可看出音乐艺术是和人类思想息息相关的,其最终所表现出来的成果是人们思想内容与思考模式的结合,人与人、人与自然甚至社会交流情感的载体,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音乐艺术的社会效果越来越重视,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专业音乐工作者,都需要清楚音乐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正视其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力。本文基于此社会背景,对音乐艺术的社会效果进行基本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一、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文章的背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作者的介绍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题中可能出现的有关文学常识的考试,而不作深究。如: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听潮》这篇散文时,学生很容易就能感悟到文中所蕴涵的大海的雄壮美和伟大的力量。如果我们想使文章的思想意义在学生的心目中进一步升华,就要让学生感悟一个人,那就是作者,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感受到他的那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未来的热烈追求。这样,我们就不能仅仅讲“《听潮》作者鲁彦,原名王衡,现代作家兼翻译家”。而要引导学生去思考1929年,那个昏暗的时代,那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