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Planning》2017,(14):46-50
目的:通过观察对比不同分娩方式、不同筛查时间的新生儿首次听力筛查结果,探讨自然分娩、剖宫产和48 h内、48 h后对新生儿首次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出生的正常足月的新生儿共1500例,分为自然分娩组812例和剖宫产组688例,采用Accu Screen PRO耳声发射和自动ABR筛查仪,对其进行首次听力筛查。通过筛查数据分析自然分娩和剖宫产(不同分娩方式)48 h内和48 h后(不同筛查时间)对新生儿首次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影响。结果:自然分娩组首次听力筛查通过率为86.2%,剖宫产组通过率为8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组新生儿48 h内进行首次听力筛查的通过率稍高于48 h后,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48 h内进行首次听力筛查的通过率显著低于48 h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48 h内进行首次听力筛查,剖宫产组新生儿的通过率低于自然分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48 h后进行首次听力筛查,剖宫产组新生儿的通过率稍高于自然分娩组新生儿,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自然分娩的新生儿来说,在48 h内或48 h后进行首次听力筛查的通过率无明显差异。剖宫产的新生儿出生48 h内进行首次听力筛查的通过率低,应尽量在48 h后进行,对于48 h内筛查不通过的剖宫产新生儿应在48 h后复筛。48 h后进行首次听力筛查,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于通过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4):115-116
目的:探讨临床上新生儿听力筛查假阳性以及复查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来本院筛查的4080例新生儿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将初筛不通过的436例新生儿作为试验组,设置研究前初筛不通过的43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复查结果。结果:6组新生儿每组有680例,A组中110例初筛不通过,且81例假阳性;B组95例初筛不通过,57例假阳性;C组67例初筛不通过,40例假阳性;D组78例初筛不通过,62例假阳性;E组49例初筛不通过,24例假阳性;F组37例初筛不通过,18例假阳性;试验组新生儿出生42 d后349例进行复查,复查率为80.1%,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听力障碍的重要手段,临床上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新生儿复查率。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16):113-114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采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进行听力筛查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5例HIE患儿,均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检测和瞬态耳声发射(TEOAE)听力筛查,观察AABR和TEOAE听力障碍筛查结果。结果:75例患者,共150耳,TEOAE筛查中32例44耳(29.33%)未通过;32例TEOAE筛查未通过患儿中,未通过AABR患儿10例(31.25%)16耳;43例通过TEOAE检查的患儿中,AABR检查2例(4.7%)3耳未通过;150耳中,用AABR筛查通过率为87.3%,高于TAOAE筛查的通过率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者听力筛查阳性率高于轻中度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BR对HIE患儿听力筛查有较好的敏感性,可减少漏诊和误诊现象。随着患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严重程度加重,AABR检查阳性率逐渐增加,因此,早期筛查能有效预防听力损害造成的语言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探讨影响新生儿听力的危险因素。方法对NICU 586例新生儿[其中新生儿窒息85例,早产儿216例,新生儿肺炎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2例,足月小样儿64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59例]及同期产科出生的1 583例正常新生儿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检查,同时登记新生儿的出生史等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听力筛查通过率的比较,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NICU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451例,通过率76.96%;同期正常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1 411例,通过率89.13%,两者通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窒息组、早产儿组、新生儿肺炎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组、足月小样儿组、NRDS组通过率分别为80.00%、74.54%、71.25%、89.02%、84.37%、64.41%,早产儿组、新生儿肺炎组、NRDS组的通过率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新生儿窒息组、高胆红素血症组、足月小样儿组的通过率与正常新生儿的通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Apgar评分、肺炎、NRDS与听力筛查结果有相关性,是新生儿听力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 NICU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较正常新生儿低,是听力损伤的高危人群;影响新生儿听力的因素有胎龄、Apgar评分、肺炎、NRDS,NICU新生儿最终的听力情况,常常是多个因素作用的结果;采取有效的早期干预措施,可以降低新生儿听力损伤。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
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的影响。方法:以2011月7月至2012年6月来我院的8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进行人性化护理的干预组和常规的对照组各400例,对对照组新生儿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而干预组的新生儿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给予人性化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听力筛查结果。结果:对照组的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达到83.75%(335/400),而干预组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达到了93.75%(375/400),两组新生儿的听力筛查结果即通过率经检验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新生儿的听力筛查通过率,同时提高了听力筛查的质量,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3):120-126
目的:探讨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对迟发性耳聋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5 547例,采集其足跟末梢静脉血,提取DNA,采用耳聋基因芯片技术检测4个耳聋基因(GJB2、GJB3、SLC26A4、12Sr RNA)的9个突变位点,同时进行听力筛查。结果:5 547例受检新生儿中耳聋基因异常者228例,其中GJB2基因杂合突变3.10%(172/5 547);GJB3基因杂合突变0.13%(7/5 547);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0.54%(30/5 547);线粒体12Sr RNA突变0.27%(15/5 547);双杂合突变0.05%(3/5 547),其中299 del AT和2168 A>G 1例,235 del C和538 C>T 2例;176 del 16纯合突变0.02%(1/5 547)。听力筛查检测通过的5 363例新生儿中,耳聋基因检测异常0.88%(47/5 363)。结论: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有利于迟发性耳聋的及早发现及干预,弥补了单独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所存在的不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6):78-80
目的:探讨番禺区学龄前儿童(3~6岁)听力分析及临床听力管理模式。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儿童保健科负责常规体检的30家幼儿园中的3~6岁学龄前儿童7 27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所有入组儿童的听力筛查、复诊转诊及治疗情况,同时对这部分儿童的听力管理实施"闭环式管理"模式。与2016年度的7 156例儿童听力异常发病率及复发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所有7 277例儿童中,6 872例(94.4%)通过听力初筛检查;405例听力初筛检查未通过儿童中,342例(84.4%)儿童未通过复查后转诊;342例转诊儿童中,分泌性中耳炎35例(10.2%),耵聍栓塞113例(33.0%),手术干预72例(21.1%),药物保守治疗122例(35.7%)。2017年度实施闭环式管理后,学龄前儿童听力异常发病率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2016年同期(P<0.05)。结论:本次7277例学龄前儿童(3~6岁)共确诊342例(4.7%)听力损失儿童,主要导致因素为分泌性中耳炎及耵聍栓塞;给予在园学龄前儿童实施闭环式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听力异常的发病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44-45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和可行性,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对本院2012年1-12月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689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再次剖宫产组538例,经阴道分娩组151例,并选取同期首次剖宫产的1398例与再次剖宫产的538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再次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在新生儿Apgar评分、体重、感染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的产妇出血量、发热例数、平均住院时间、费用均小于再次剖宫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组在开剖至胎儿娩出时间、产后出血量、严重粘连率等方面均大于首次剖宫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应针对产妇的具体情况,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评估。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33):55-56
目的:探讨新生儿眼底筛查及其眼底疾病高危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6年6月本院11 270例新生儿眼底筛查情况,根据儿科指征将新生儿分为早产儿组(n=716)、高危儿组(n=831)和正常儿组(n=9723),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眼底疾病情况。结果:检出眼底异常占13.55%(1527/11 270),早产儿组眼底异常检出率为16.48%(118/716),高危儿组为17.57%(146/831),正常儿组为12.99%(1263/9723),早产儿组及高危儿组眼底异常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机械通气和自然分娩是致使新生儿出现视网膜出血的高危因素(OR=1.754、3.263,P<0.05)。结论:新生儿眼底病变呈多样性且具有严重危害性,经眼底筛查可及时发现,对高危因素强加干扰,为挽救新生儿的视力甚至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30):71-72
目的:研究和观察在高龄产妇的分娩过程中使用助产护理的效果。方法:收集高龄产妇共105例,根据产妇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助产护理,将两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自然分娩平均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钳助产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总产程时间、剖宫产原因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平均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产钳助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的第一、二、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产妇剖宫产原因中,观察组产妇要求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产妇的分娩过程中,加强助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时的出血量,提高自然分娩的效率,降低剖宫产率,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有利于母婴的健康,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